园区| 从沿海到内陆,体制改革激发园区创新动力

【中国园区体制改革创新系列报道之一】   产业园区已经成为科技成果的聚集地和技术交易的重要阵地。超级

【中国园区体制改革创新系列报道之一】

产业园区已经成为科技成果的聚集地和技术交易的重要阵地。超级计算机、高铁运行控制、中低速磁浮列车、人工智能芯片、创新药物与医疗器械……近年来,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变革性重大科技成果走出高新区,进入市场实现产业化。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我国园区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是分不开的。

被称为“中国硅谷”的张江高科技园区推出的“平台+服务+金融”全方位服务模式,已经成为全国各地创新的样本;东湖高新区不仅推出了新旧“黄金十条”,还设立了“光谷科技悬赏奖”和推进军民融合科技创新;还有位于内陆的西安高新区,采用“360度创新无国界,创业无时差”的全新模式,走出了一条在内陆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新路子。

·

张江高科技园区:被“逼”出来的创新模式

中芯国际宣布14纳米制程研发成功,华力二期12英寸生产线建成投片,安其威微电子成功研制出国内首款单片集成相控阵T/R芯片……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使张江高科技园区不断涌现出创新成果,其主导产业中国芯突破了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

张江模式,已成为全国高科技园区效仿的成功典范。

成立于1992年的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被誉为“中国硅谷”,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技创新型人才。而在27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农田,如今已是世界瞩目的高科技园区,正在向世界一流的科学城迈进。张江的成长历程,是中国高新区从1.0版本到4.0升级版的一个缩影。

用张江高科总经理葛培健的话来说,张江高科每一步创新都是被“逼”出来的。作为最早一批政府平台企业,张江高科承担着区域开发和产业集聚的重任,旗下却没有一平方米的住宅用地可供销售,上市之后又要面临来自股东的业绩压力。葛培健认为,向科技投行转型,向产业服务与产业投资要利润是张江高科必须趟出来、走下去的道路。

为此,张江高科采取充分授权+股权激励+项目跟投的方式,使董事会从“形似”逐渐向“神似”转变,真正发挥经营决策作用。其董事会下设了多个专业委员会,在各自专业领域为公司科学决策出谋划策,张江高科也由一家地产企业转型为“创业服务业集成商”。

同时,在内部机制改革方面,张江高科通过调整组织结构,设立产业地产事业部、产业投资事业部、资产经营事业部,以此为业务核心,用基金管理的模式探索园区运营的新模式。

有业内人士评价,张江模式的亮点在于其引领了模式创新,率先推进张江高科“平台+服务+金融”的全方位服务模式,率先推进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的“四新”经济发展模式,这些都已经成为全国各地创新的样本。

张江高科的创新资源不断集聚。2018年,张江经济保持持续增长,完成工业总产值3208亿元,同比增幅为6.7%。

·

武汉东湖高新区:光谷在“谷”不在“光”

在武汉光谷,有一条很特别的街道,在这条不足1公里的路上,聚集了数百家高科技企业,这里就是著名的创业街。

这里诞生了我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从1987年武汉东湖创业服务中心在东湖高新区诞生开始,东湖高新区不断创新孵化管理和经营模式,先后建立了武汉东湖创业中心、留学生创业园、大学科技园、软件园、光谷创业街等各类综合孵化器以及软件、空间地理信息、IC设计等专业孵化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业孵化网络体系。20多年来,这里孵化出了1000多家企业,2000多项科技项目。我国最大的环保生产企业凯迪电力公司、最大的通信基站天馈系统生产企业凡谷电子、最大的索道生产及营运商三特公司等都在这里孵化成长。

有业内人士评价,光谷的特点在“谷”不在“光”,“光”只是一种产业形态,光谷的关键是创新体制机制。为此,武汉东湖高新区不仅积极探索科技园区新机制,在全国首创产权式孵化器商业模式--武汉光谷创业街,还通过各种优惠、补贴等方式,吸引服务资源,将创业街建设成资源整合的平台。此后,武汉东湖高新区越来越多的孵化器借鉴创业街做法,不断向社会资源开放。

除了创业街,东湖高新区推出的“黄金十条”也被业界津津乐道。2012年8月,武汉市出台《关于促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体质机制创新的若干意见》,简称“黄金十条”,外界将其视为“资本特区”“人才特区”等新政之后的又一重磅利器。时隔5年,东湖高新区又发布了“新黄金十条”,提出了设立“光谷科技悬赏奖”、推进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等全新内容,在实践层面,对创新创业、新经济发展,做出了顺应新时期的制度安排。

为了创新成果转化机制,东湖高新区还出台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暂行办法》,组建了规模为10亿元的光谷基金,先后组建了20家创业投资公司,累计筹集资本金30多亿元。

机制创新激发了强大的活力。2018年,东湖高新区新认定7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5家省级众创空间;新组建2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4家众创空间。目前,东湖高新区拥有孵化器60家(国家级17家)、众创空间98家(国家级25家)、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5家。

·

西安高新区:提供“360度创新无国界”服务

华为全球技术支持中心、中兴智能终端总部、阿里巴巴丝路总部等一大批优质项目成功签约,为西安搭建智慧城市带来了更广阔地想象空间。作为大西安建设科创大走廊、金融金三角、西部硅谷、软件名城以及军民融合创新的引领者,西安高新区正在着力打造成为西安“硬科技之都”的发源地、承载地和新高地。

西安高新区创建于1991年,作为第一批“90”后,在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体制创新等方面不断前行,走出一条在内陆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路子。28年间,高新区创出了众多西安第一、陕西第一、全国第一,迈入了国家级高新区的“第一梯队”,成为西安和陕西最强劲的引擎、最响亮的名片。

西安高新区在创业孵化方面一直处于全国第一方阵,在世界也享有盛誉。高新区创业园连续两次荣获亚洲孵化器大奖,这是中国大陆唯一一家两次获得该奖项的单位。业内人士评价,西安高新区在利用军民融合和科研院所资源优势上做了很多尝试,对于中国大多数城市,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具有样本意义。

西安高新区在管理体制创新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其探索出的贴心服务模式得到科技部的肯定。西安创业咖啡街就是高新区新时期贴心服务的体现之一。这里采用“360度创新无国界,创业无时差”的全新模式,已经成为创业者与各类机构建立沟通和联系的大平台。

为了鼓励创业者来高新区发展,高新区还出台了“西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施三次创业系列政策”,推出20亿元政策红包、500亿元硬科技产业基金,激发创新活力。

此外,高新区还推出“双自联动”的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如“多证合一、多项联办”的改革、“最多跑一次”办事清单231项等措施。在此基础之上,贸易便利化创新、金融链条化创新、人才聚集化创新、通关制度创新等体制机制创新也在不断改进和落实之中,这些都为高新区建立深度链接“一带一路”创新创业网络提供了强大支撑。



本文系《中国企业报》原创,编辑:米果。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