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智慧VS大智慧,浅层数字化PK深层数字化

智慧的世界,由智慧的行业组成。但小智慧换来的未必是真智慧。   政府和大型企业,在未来中国数字经济版

智慧的世界,由智慧的行业组成。但小智慧换来的未必是真智慧。

政府和大型企业,在未来中国数字经济版图中的地位,则取决于数字化转型的深浅度。

要怎么面对大小智慧的难题,和深层数字化的考验?

小智慧与大智慧

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农业……

我们被无数的智慧所围绕,但似乎都有相同感受,这些所谓“智慧”在应用层面,带给我们的切身感受并不明显。

比如号称解决拥堵问题的智慧交通,在几个著名的智慧交通项目地实地体验的结果,并没有明显的路况改善。再有一些智慧医疗的落地医院,除了解决了线上预约挂号的问题,在实际的就医流程中依然避免不了诸多复杂的问题。即便是投入数字化积极性最高的银行业,除了手机支付业务的可见便利,柜台办理有些业务的“智慧”,似乎还不及人力。

我们不禁要问:投入了这么多资源和成本的“智慧”产业,到底是真智慧,还是伪智慧?

以智慧交通为例,通常采用的做法是通过交通路况大数据来智能调节红绿灯,为车行提速。但我们知道,交通拥堵的问题,大部分并不出自交通数据,比如某个路段的改造是由市政负责的,再比如停车场的低效带来的临时性拥塞,以及共享单车的乱停乱放抢占车道,还有突发的恶劣天气对交通造成的影响等等。

很明显,一个行业或者场景的智慧问题,单纯依靠该单一行业或场景的数据和数字化,是无法根植的。

所以,为什么“智慧”远没有看上去那么美?因为,政府企业走过的智慧之路,再次建设了太多的“智慧”孤岛。这些岛屿本身具有智慧的属性,但底层无法互联互通,数据不能形成合力。

这是“小智慧”,绝非“大智慧”。

真正的大智慧,需要打破每个垂直行业数据壁垒,通过他们在数字底座,在云端实现互联互通,让数据协同,让应用协同,让创新协同。

进一步说,由“小智慧”牵引出的就是整个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大问题。

今天,几乎没有任何一家政府和企业完全没有接触过数字化转型,但他们真的理解数字化吗?或者说,通过数字化真正获得收益了吗?

这会是一个长久的疑问。

浅层数字化与深层数字化

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的政府和企业在是否走向数字化的选择上,已经不存在疑问,基本形成了共识。真的是这样吗?

尽管,数字化转型谈了好多年,但实际上还有很多人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数字化,有一部分甚至还没有上云,更何谈数字化转型?

去年毕马威的一个报告,将数字化转型阶段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尝试阶段,扩展阶段,服务化阶段以及智能化阶段。报告还显示:目前大多数企业都处于数字化转型的尝试阶段,尤其对于一些传统行业的大型企业,虽在某些细分领域曾有过虚拟化、服务化的局部尝试,但限于自身庞杂的存量现状与对新兴技术的不信任,往往浅尝辄止。

这就是“浅层数字化”的成因。对一些政企来说,意识到通过上云和数字化技术来实现产业升级是件好事,但认知有限,缩手缩脚,得到的只能是“浅层数字化”。

我们知道,数字化转型的意义是通过数字化技术来大幅提高创新的能力,重塑业务,以获取更为快速的商业成功。浅层数字化与深层数字化的区别,其实就在于快和慢上面,这也是过去我们常说的信息化与数字化的区别。

浅层数字化通常发生在核心业务之外,从企业上云的角度看,有些企业会将OA系统上云,或者将合作伙伴的管理系统上云,它的确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效率提升,也可以称之为数字化进程的一部分,但这些上云的部门并没有触及核心生产系统,也没有能力让企业的业务重塑,或者业务的全面数字化。

客观的说,深层数字化必然会触碰一些政企过往不愿意触及的底线,比如数据在底层的拉通,再比如对企业数字安全策略的重新制订等等。

换言之,深层数字化绝不仅仅是IT的问题,更是管理和决策的问题,将数据看做未来企业的核心资产,通过数字平台,和AI等技术的实现,走向深层数字化,将是政企在未来中国数字经济版图中,座次重新排定的一次巨大的机遇。

深层数字化,将是政企十年之后成败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所以,在华为北京城市峰会2019上,华为中国地区部总裁鲁勇呼吁,政府和大型企业重新认知数字化的意义,与华为一道迈向大智慧的未来世界。

政府和企业,怎么拥有大智慧?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非常明确的:通过深层次的数字化转型,去获得大智慧。

那么,怎么去衡量数字化转型的深度呢?我认为,最重要的依据就是业务云化的程度。因为数字化的第一步就是上云,同样走向智能化的基础也要先上云,再通过以云为底座的数字平台,去承载企业的数字化业务。

所以,企业云化的程度,可以作为衡量企业数字化程度的标准。

这也是为什么互联网公司成为了过去十年的明星,因为互联网公司原生于云,天生云化,数字化的能力就更强,而政府和大型企业则需要通过业务上云来缩小数字化进度的差距。

政府和企业其实也有自己的担心,第一个问题就是安全性。应用体量大、改造难,且业务中断带来的损失难以估量,他们的数据更加敏感,对安全性、合规性要求极高,因此在选择云服务时,数据的安全与可靠一直是最大的顾虑。

在安全可靠的基础上,政企要做到大智慧,跨行业和跨领域的数据分析和AI计算则是必不可少的。需要说明,这里的AI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通用AI,而是附加了行业需求的行业AI。

解决了安全和智能技术的问题,政企还需要有数字化的全局观,比如在5G时代留好充分的提前量,再比如提前做好从云到边缘的可升级架构。在数字世界的先做到畅通无阻,现实世界的业务发展才可以做到,顺风能起舞,逆风能飞扬。

最后则是选择一个最适合的数字化伙伴,就像华为云城市峰会的主题一样“选择不凡”,选对了合作伙伴,则能成就不凡。

华为云是不是个好选择?

北京不但是我国首都,更是政府和大型企业最为集中的地区。鲁勇希望通过与北京的政企深度交流,对深层数字化有更进一步的理解,更加关注上云,华为则做好了一切准备。

数字化技术的深度,是华为的首要优势,华为公司去年的研发投入达到了一千亿以上,如此大的研发投入在全球也能跻身前五。这保证了在数字化技术的升级换代过程中华为能够持续勇立潮头。

华为又是华为云的试验田,过去30年,华为走过的数字化转型路径,如今都浓缩在华为云之上,政府和企业可以用最小的代价,通过华为云获得整个华为30年积累的数字化经验,这是华为云不可替代的价值。

而在智能方面,华为是业界少有的可以提供全栈、全场景普惠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的公司。华为去年发布了首款人工智能芯片,并和众多的合作伙伴构建智慧园区、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等差异化的产品。这些成熟的行业智能,政府和企业现在可以通过华为云非常便捷的获取。

同时,在安全性方面,2018年一整年,华为云通过各类权威安全合规认证超过十个,平均一个月拿下一个。通过压强式的安全投入,保证了华为云的绝对安全。在生态方面,华为坚持平台+生态+AI的战略,为合作伙伴开放更多资源,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从整个业界来看,同时在联接、智能、云和ICT基础设施及芯片研发层面都拥有领先者实力的公司并不多,华为恰是整合了这所有的优势,并通过华为云来集中释放。对于政府和企业而言,更可靠、技术更强、更智能、需求理解更深的华为云,的确更容易唤醒他们深层数字化的渴望。

选择创新,选择变革,选择智慧,就是选择不凡!

文/郑凯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