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风采 | 对话名家:传统书院如何更好地活在当下

对话名家:传统书院如何更好地活在当下 肖永明 郭红松绘 吴国富 郭红松绘 宫嵩涛 郭红松绘 【书院文


对话名家:传统书院如何更好地活在当下


肖永明 郭红松绘


吴国富 郭红松绘


宫嵩涛 郭红松绘


【书院文化传千年系列报道之二·智库答问】


本期嘉宾: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 肖永明

白鹿洞书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九江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 吴国富

中国书院学会副会长、嵩山文化学者 宫嵩涛

1.书院变迁折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光明智库:中国传统书院诞生至今,经历了上千年的岁月流转。作为我国著名的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分别经历过怎样的变迁?

    肖永明:岳麓书院创建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千年来办学不辍,弦歌不绝。1903年,岳麓书院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后来又几经变迁,于1926年定名为湖南大学。时至今日,与岳麓书院一脉相承的湖南大学已经成为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从岳麓书院到湖南大学的演变,是中国高等教育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缩影。

    吴国富:白鹿洞书院号称“天下书院之首”,它的发展可以分成几个时期:

    孕育时期。中唐诗人李渤读书于白鹿洞,成为白鹿洞书院的开山之主。南唐时期,朝廷在这里建造庐山国学,盛极一时。北宋时期,地方人士继续在这里建造书院。

    成熟时期。南宋朱熹在白鹿洞重新建造书院,推出了《白鹿洞书院揭示》(后代通称“白鹿洞学规”),此后经过其门生后学的努力,白鹿洞书院以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集祭祀、讲学、藏书功能为一体,成为天下书院的样板。

    鼎盛时期。白鹿洞书院在明朝重建后,书院的各种功能得以完善和细化,在稳定性、延续性、规范化方面都得到提升。

    异化和衰落时期。进入清朝,在文化高压政策的打击下,白鹿洞书院逐渐沦落为科举制度的附庸,现实精神缺失,最终在清朝晚期被废除。

    宫嵩涛:嵩阳书院因地处中岳嵩山之阳而得名。从五代后唐清泰元年(934年)开始繁盛,至北宋时期,成为程朱理学的策源地,因而在《宋史》中,与白鹿洞、岳麓、应天并称为天下四大书院。

    明清时期的嵩阳书院延续了北宋时期讲学盛况,清初理学家阎兴邦倡议把儒家道统祭祀场所放在嵩阳书院,得到广泛响应,嵩阳书院成为接续、传承理学正宗嫡传的重要场所。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起,嵩阳书院先后成为嵩阳高等小学堂、中岳中学、登封师范学校、中共登封县委党校、登封县教师进修学校等的教学办公场所。此后百年间,古代兴盛的“儒学道场”嵩阳书院,经历了缓慢而剧烈的文化转型。

    目前,嵩阳书院占地2万多平方米,保存讲学、祭祀、藏书、斋舍等历史建筑24座100多间、古碑碣40余品、古树20余株。2001年8月1日,嵩阳书院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8月1日,嵩阳书院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景致。王骏摄/光明图片

2.传统书院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


    光明智库:历史上,书院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也是思想、文化、观念交流碰撞的地方,可以说是名家大儒荟萃,群星竞相闪耀。历史上的传统书院缘何有这么大的吸引力,这给现代教育带来哪些启发?

    吴国富:传统书院教育具有如此大的魅力,首先在于它关注人类社会的核心问题,就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其次,书院教育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与适用于一时一地、一个行业、一个方面的知识技术教育迥然有异。书院教育使人在由过去、现在、未来构建起来的人类历史中看到了自己的价值,也在由芸芸众生、各行各业构建起来的人类社会中看到了自己的价值。最后,书院教育为教育者、受教育者赋予了充足的发展可能性,使其心智不断得到开发,也使其热情不断得到激发,因而能够吸引众多名家大儒投身于这一事业。

    肖永明:传统书院带给现代教育很多启发。在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书院形成了独特的教育宗旨和人才培养理念。无论是在自然环境的选择、人文环境的营造方面,还是在教育内容、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形式方面,传统书院都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例如,传统书院教育追求“求学”与“求道”相统一,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将道德情操、健全人格、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传统书院教育师生关系密切,教师的高尚人格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感召力,学生与教师朝夕相处,深受其影响和感染;传统书院教育提倡自由讲学、自由研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经常切磋商榷、质疑问难;传统书院教育尊重学生禀赋、个性差异,注意因材施教。

    书院教育的这些传统反映了教育的本质,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不应因时代的变化而湮灭,是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的宝贵资源。现代教育如果抛弃这些宝贵传统,其损失是无法想象的。

游客在江西上饶铅山县鹅湖书院旅游观光。卓忠伟摄/光明图片

3.书院具有连通传统与现代的优势


    光明智库:清末时期,传统书院为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纷纷转化为新式学堂。历经沧桑后,如今得以完整保存的书院可谓凤毛麟角。进入新时代,存世的书院应该如何更好地融入和服务现代社会、培养现代人才?又该如何打造“活的书院”?

    肖永明:在优秀传统文化日渐复兴的今天,书院的教育理应充分发挥连通传统与现代的优势,开拓出人才培养的新路子。一方面,我们应该立足民族文化传统,从中国古代的书院教育中吸取智慧、挖掘资源,从中获得启示与借鉴,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制;另一方面,要立足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形成融通古今中西的学术体系,培养兼具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现代人才。

    具体而言,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力图挖掘传统书院教育的资源,将古代书院教育的诸多元素融入现代大学教育体制之中,并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例如:注重立德树人,强调“为学”与“做人”的统一,将专业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密切结合,注重对学生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完善人格的培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习礼育人”,每年举办入学礼、拜师礼、端午节祭祀活动,通过习礼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念;鼓励师生之间切磋商讨、质疑问难,倡导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辩论,达到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实施独具特色的本科生导师制,构建交流密切、感情笃厚的师生关系,导师以自身的品格去感召和影响学生。同时,导师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

    希望通过在现代大学教育体制中融入书院的教育特色,矫正现代教育的某些偏弊,培养人文底蕴深厚、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充分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吴国富:打造“活的书院”,必须认真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书院教育应当以儒家经典为核心,以积极入世、承担社会责任为主体精神,若背离这一主体精神,就不能称之为书院教育。知行合一,知与行良性互动、互相促进,是衡量书院教育效果的主要指标。能知不能行,或按照刻板的教条去行为,都无法取得真正的效果。

    总之,针对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进行专门教育,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中,结合社会实践,不断进行反思、反省,不做“两脚书橱”式的人,不做“嘴长手短”的人,不站在旁观者的立场做社会的“看客”“说客”,以内化于心的人文素养为根本,才能取得实际效果,才能使受教育者成为现代社会喜欢和接纳的人才。当现代社会对书院建立不可或缺的联系时,书院就能“浴火重生”了。

    宫嵩涛:为了使嵩阳书院真正“活起来”,延续嵩阳书院“会讲”传统,做好书院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河南省登封市文物管理局及嵩阳书院文物保管所积极与河南省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金会、郑州大学、中国书院学会、中国文物学会等高校、学术机构合作,在嵩阳书院内连续8年举办嵩山论坛、嵩阳书院国学会讲等文化学术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成为新时期嵩阳书院活态文化的品牌。

    同时,为赓续嵩阳书院的千年文脉,衔续因书院改制而终止百余年的教学活动,自2009年开始,郑州大学和登封市深度合作,在书院东南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以外,新建一所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的郑州大学嵩阳书院,作为郑大二级学院,培养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级的国学人才、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发展专门人才。

福建武夷山紫阳书院一景。孙同超摄/光明图片

4.书院教育之启示:融入社会、建设社会、优化社会


    光明智库:书院千年,为中国文脉传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千年之后再回望,书院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我们如何更好地传承书院文化和书院精神?在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中,书院可以提供哪些力量?

    吴国富:书院教育告诉我们,人们不仅需要以知识技术适应社会,更需要以人的精神融入社会、建设社会、优化社会。

    事实上,个体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是传统书院最关注的教育目标。以儒学提高人的素养,关键在于人文关怀、社会担当、行为规范,并以科学理性的精神承载这一切,同时又必须做到知行合一,在日常行为、社会实践中自觉融入这些精神。这样既可以提升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更好地促进自身发展,又可以奉献社会、承担社会发展的重任。对于当代社会乃至未来社会而言,这些都是永不过时的精神,也是书院教育最值得我们继承的精神财富。

    肖永明:书院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作为儒家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基地,历代书院为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进步与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文化史、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今天的书院,也理应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当代中华文化繁荣发展、复兴中华文明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要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在书院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方面,应当进一步做好书院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发掘书院文化的深刻内涵,通过以互联网传播中华文明、深度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等方式,让书院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当努力挖掘传统书院教育资源,从中汲取智慧,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一套兼具传统书院教育与现代教育之长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国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

    在学术创新方面,应当弘扬历代书院先贤的创新精神,发挥书院的独特优势,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和现代价值的研究,为学界奉献具有原创性的高端学术成果,以学术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文化传播方面,应当利用当代最先进的传媒手段,充分体现书院的文化传播、社会教化功能,在传统文化的传播、普及、弘扬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可以通过举办面向社会大众的培训研习班、学术讲座、礼仪活动等方式传播传统文化,服务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春雷、李晓、王斯敏、蒋新军、周梦爽、曹申堃)


(本文转自光明网,原文刊于《光明日报》2019年05月15日 08版)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