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凭什么逆袭?

来源 | 地球知识局(diqiuzhishiju) 作者 | 赵百灵 从十几年前沸沸扬扬的“中国第四

来源 | 地球知识局(diqiuzhishiju)

作者 | 赵百灵

从十几年前沸沸扬扬的“中国第四城”到如今年轻人心目中的“新一线”榜首,成都最近又一次成为焦点。世上本无新鲜事,总让人津津乐道,也许正是成都最说不清讲不明的魅力。

在这座西南地区大都会散发千年城市魅力的同时,也让所有人见证它正迸发着的活力。

“少不入川,老不出蜀”是一句流传甚广的俗语。此话诞生之初,原是形容蜀道险峻,少年入川难回头,无法在父母身边尽孝;而在四川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人,想要再从蜀道出川也是希望渺茫。但后来,人们发现用这句话形容在四川工作也很合适,川渝地区提倡慢节奏生活,年轻人来到四川可能会消磨斗志,而老年人习惯了四川的舒适安逸生活之后就会更舍不得离开了。

很多人对此深信不疑,殊不知情况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

少不入川,老不出蜀

如果要为四川找一个代言城市,成都应该是最佳选择。所有外地人在构建四川印象时,首先想到的几乎都是成都。

默默地待在盆地最西

这样的城市故事,从第一批羌人走下青藏高原,试图在四川盆地寻找自己家园的时候就已经写好了。

那时候的四川,还受到古海的残存影响,洪水泛滥,水道不稳,混杂着湿地和沼泽;地势虽平,但生产条件并不好。不过眼光刁钻的羌人并没有因此放弃农耕的尝试,从最靠近高原的一块川西坝子上开始开发农地。

只要想开发

总是能找到可以下手的地方的

古羌人就这样变成了蜀人的先民,尽享从高原乔迁川西丰沃水田的喜悦。但古蜀人的治水水平终究有限,岷江上游的水流依然不稳定,问题一直到李冰父子入蜀治理都江堰之后才得以解决。

肥水沃田固然好

但每条河流都有它的脾气

水流稳定,成都便从偏居盆地西侧的弱中心变成了坐拥万顷良田,借道宜宾还能直通长江的西川单核。成都所代表的川西蜀文化不仅掩盖了川东重庆巴文化的光芒,还把原本属于关中的“天府之国”称号也南移了过来,冠名了今天成都无数的城市计划。

这就叫创造条件发挥优势

这里的自然气候也令人羡慕。任乃强先生认为四川:“无亢旱之虞,无卑湿之苦,无水潦之患,无霜雪之灾。”适宜人类和农作物生存。

不愁粮食,气候宜人的成都自然成了有闲阶级的天堂。这个身份可不专指有钱人,即使是穷人,在成都也能找到乐子。比如晚清成都新南门附近的扯谎坝,聚集了大量杂耍艺人,是市民的娱乐中心,街头巷尾的茶馆麻将馆也不在少数。

然而也许正是因为过于优越的自然环境,让舒适生活在成都的人们失去了改造世界的热情。即使是在列强叩关的近代化大潮中,过于偏西的成都也没有表现出应有的进步动力。反倒是与长江水道联系更为紧密的重庆在与中下游城市的交互中,成了四川盆地的口岸,现代化发展迅猛。

时代大潮下的城市总是此起彼伏的

在重庆江湖文化伴随着外国商行公馆逐渐成型时,成都人好像还活在往日的岁月里,认为世界的改变乏善可陈。

认知被局限在小世界里

(图片来自wikipedia)

成都形象大反转

历史如果一成不变,那就没有历史的精彩之处了。近代的成都一直在蛰伏,等待一个向外界证明自己创新能力的机会。

1925年,四川泸州落成了中国第一座自主设计建造的水电站,一台140千瓦德制西门子卧式机组点亮了泸州城。正是由于一这次大胆的尝试,让当地人延续了几千年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

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最早一批特区的集中地——东部沿海省市的发展已经接近饱和。相比之下,广阔的中西部还有大量的拓展空间,数亿中国人的消费市场和低廉的人力、土地成本吸引着所有人的目光。

这是成都逆袭的机会。这座城市深知,传统经济已经趋稳,成都偏西的位置又不利于大宗产品与发达地区交换,它应该做的是培育自己的创新矩阵,用新经济带动城市实现弯道超车。在中国日趋激烈的核心城市竞赛中,追随者无法获得话语权,只有引领者才有。

先立个小目标:引领中西部

关心成都动态的人会发现,近年来该城突然领跑了全国的城市创新实力榜,用实际行动打破了外界“少不入川,老不出蜀”的刻板印象。2018年,成都荣获了2018福布斯中国创新城市特别贡献奖。

原来这些年来,成都都在暗自发力创新产业。

2017年的数据显示,成都当年新增科技型企业数量2万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400多家,高新技术产值9300多亿元,全社会R&D(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更是达到了331.26亿元。

这些投入和建设的成果相当醒目。2017年,每一万个成都人就做出了19件有效发明专利,在中西部表现最好,创新发展竞争力指数在同类城市中排名第二。而当年全市技术交易额达到523亿元,也是中西部第一,创新转化效率很高。

创新力,成为了成都在这个全新时代里最好的注脚。

从成都市中心往南,过了南三环,你就能明显感觉到身边人的生活节奏在加快,传统上对成都散漫、安逸的印象在这里只有一丝尚存,并不是那种“适合走一走”的成都街头。而从世纪城往下,就是高新区的核心地带——天府软件园,工作节奏已经几乎接轨一线城市。

节奏跟中关村西二旗有一拼了

成都很欢迎这种变化的到来。他们自信于千年来西南第一城的地位,乐于见到一切有助于加强城市竞争力的改变。一惯随性的处事风格,也让外地来到成都打拼的人,看到了成都的热情与包容,能安心地在这座城市落脚,为自己,也为这座城市带来更多更好的增长。

还不是因为我们蜀人开放又包容

强势的西南科创之都

在这一次形象反转之路上,成都究竟做了怎样正确的选择?

创新的核心要素是人才,所以2017年,成都发布了号称史上最强的“人才十二条”,本科及以上的人才可以直接落户,高级人才(团队创业)给予最高300万元的奖励,大学生创业也能拿到最高50万元的补贴。在保障人才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也优惠多多,吸引了不少人成为“蓉漂”。

一套组合拳打完,本土人才留存成效极佳。去年川大毕业生留蓉的占40%,西南交通36%,西南财大超过40%,成理工更是超过了50%。人才可以不去北上广也能体面地生活。

能制定如此优惠的政策,得益于成都超脱的政治地位。它不仅是四川的省会,也是国家中心城市和副省级城市,还是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核心城市,有很高的政策自主性。成都率先成立的创新委员会,便是政策层面的先驱改动。

过去困扰成都的交通问题,如今也得到了解决。高铁时代的到来,让成都能在9小时内直达北京、广州、武汉、长沙、太原、西安、昆明、贵阳等关键城市。而年客流量4000万人次的双流机场则消化了整个四川盆地大部分的空中客流,中国基建让成都交通不再“蜀道难”。

蜀道难 难不过基建

为了帮助人才创新创业,截至2017年,成都市引导组建了14支总规模12.35亿元的天使投资基金,科技企业债权融资风险资金池规模达到了50亿元,专门解决高科技小微企业贷款难的问题,累计为全市高科技企业提供了125亿元融资。

这些雷霆手段,招招都打在创新的痛点上,怎能不让成都创新突然崛起?

成都改写千年命运的众多举措,也吸引了很多国际大企业入驻,让成都在国际化方面又走在了中西部城市的前列。截止2018年,落户成都的世界500强企业已经达到了285家之多,在中国中西部位居第一。在国际巨头们看来,成都无疑是走近中国西南巨大市场的最佳落脚点。

近年来,随着四川与德国的经贸合作持续深化,德国已经成为四川在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四川也一直是德国在中国西部重要的经贸伙伴。目前,德国正处于关键时期,科技创新是德国发展的关键力量,也是四川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举措。正是基于这样的诉求,创新合作成为四川与德国合作的重要内容。坐落在成都高新区的西门子工业软件全球研发中心和西门子智能制造成都创新中心将于近日正式揭幕,这也是成都与西门子创新合作的新篇章。

其实早在2013年,西门子就在成都建成了在亚洲的首家“数字化工厂”。这是西门子在德国本土之外的第二家数字化工厂,也是西门子全球第三大自动工业化产品研发中心。选在成都建设这家充满现代感的工厂,是西门子走访了5座城市之后的决定。此时的成都,已经帮助英特尔、德州仪器等取得了快速发展,拥有了电子产品生产经验,而电子科大的众多对口毕业生,也为工厂持续培养人才提供了保障。这是一家最接近“工业4.0”理念的样板工厂,通过软硬件集成和技术服务,可以快速大批量地为不同客户提供工业自动化技术服务,帮助中国的工业生产实现数字化。在人口红利消散,制造业面临转型的今天,这样的技术服务是中国急需的。

成都与西门子的创新故事仍在延续。第二届西门子中国创新峰会今天在成都成功举办。西门子与合作伙伴合力进行价值共创、以创新突破经济增长的故事,正在让我们看到更多可实现的未来。

在西门子致力打造的这个开放、包容的生态系统中,政府、高等院校以及合作伙伴也在其中,将为包括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落地带来更多机遇。依托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西门子完善的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行业知识和人才资源,我们正在见证创新生态与创新技术的完美结合,这将极大地赋能实体经济,推动实业加速发展。

在西门子致力打造的创新生态系统中,成都将迎来的,是创新与发展的美好时代。

中国已非过去的中国,成都也已不是你认识的那个成都。西门子这样的龙头企业和众多高科技小微企业驱动的创新产业,将让成都变成一座创造之都,在中国西南闪耀属于自己的光辉。

  • 三四线的艰难才刚开始
  • 一个数据决定未来10年房价
  • 上午捂盘下午限购 楼市第一“妖股”
  • 这个城市未来将新增1000万人

版权说明再次感谢原作者辛苦创作,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