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元老陆定一千里寻女:53年前,我把你扔下!现在,又捡回来了

在我珍藏的为数不多的字画中,有一幅书法作品是我非常喜爱的,那就是陆定一同志亲笔书赠的《橘颂》。陆老是

在我珍藏的为数不多的字画中,有一幅书法作品是我非常喜爱的,那就是陆定一同志亲笔书赠的《橘颂》。陆老是一位卓越的革命家、政治家,他多才多艺,在文学、书法等方面也造诣很深。能够得到他的墨宝,可谓弥足珍贵。

陆定一同志(资料图片)

1987年11月29日,当时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的陆定一同志了解到,经江西省及多方努力,他失散五十三年的女儿终于被找到,立即从北京赶到南昌相聚。时任江西省省委书记的我,有幸见证了陆老父女团圆的历史性一刻。在与女儿相见后的当天下午,陆老欣喜之余,挥毫写下《橘颂》赠我。

陆定一赠予万绍芬的书法《橘颂》

等待了半个多世纪的团聚

11月30日,陆老与女儿叶坪相见时的感人场景,至今仍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挥之不去,难以忘怀。

叶坪在见到父亲的那一刻,快步迎上前去,望着父亲慈祥的面容,她哽咽许久,忍住泪水,喊出了父亲等待了五十三年的那声呼唤——“爸爸!”

听到这声亲切的呼喊,陆老眼睛一亮,精神为之一振,他紧紧地拉着女儿的手,将女儿细细端详、打量,激动地说:“是真的吗?是真的吗?真是我的女儿啊!孩子,五十三年前,我把你扔下了!现在,又捡回来了,到底是捡回来了!五十三年啊,半个多世纪啊,失而复得,也算是‘世界纪录’了!”这骨肉相拥的一幕,让在场的每个人无不为之动容。

要知道,在那个血与火的年代,为了革命斗争的需要,有多少亲人骨肉分离,拖婴寄养;又有多少家庭不能团圆,天各一方。毛泽东、林伯渠、任弼时、邓子恢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当时危急形势下,都不得不毅然舍弃年幼甚至是嗷嗷待哺的子女,踏上漫漫征途。1949年,全国解放后,许多老同志纷纷与老区联系寻找离散的子女。在这个过程中,可谓用尽千方百计,历经千辛万苦,有的甚至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1949年11月,时任中共吉安地委组织部长的贺怡,赴赣南寻找毛泽东和姐姐贺子珍长征前留下的孩子毛毛未果,返回途中遭遇车祸牺牲。

陆老于1980年9月首先找到了失散四十六年从未见面的儿子陆范家定,时隔七年,在等待半个多世纪后,又能够与女儿团圆,这是何等不易,何等幸运啊!

在父女会面的那天,有一个场景更让陆老喜出望外。就在陆老与女儿亲切交谈时,他的外孙女赖慧竹身穿一件红色的金丝绒旗袍款款走来。这场景如此熟悉,如此温馨,仿佛跨越了时空,把陆老的思绪又带回到那个终生难忘的时刻:1929年,莫斯科,在他和妻子的婚礼上,妻子身穿红色的金丝绒旗袍,满含深情朝他微笑,犹如朝霞一般明丽动人……陆老仿佛又见到了青春美丽的妻子,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感,拥着自己的外孙女失声痛哭,赖慧竹也扑在外公怀里不停抽泣,这一幕让在场的人唏嘘不已。好一阵,陆老才平复情绪。他让女儿坐在身边,深沉地讲起那段悲怆深重的历史,并告诉女儿,她的生母唐义贞是多么优秀、善良、坚毅,言语中充满对妻子的无限追念和哀思。

陆定一(右一)与女儿叶坪(右二)团聚后追叙往事

陆老与唐义贞是在莫斯科中山大学认识的,共同的革命信念让他俩深深信赖,互相爱慕,成为知己。1929年12月,他们在莫斯科举行婚礼。婚礼上,唐义贞就是穿着自己最喜爱的红色金丝绒旗袍。1931年12月,陆定一迎来了第一个女儿。妻子分娩是在中央苏区机关所在地——江西瑞金的叶坪,他们给女儿取名“叶坪”。1934年10月,陆定一要随部队长征,时任总卫生部药材局局长、卫生材料厂厂长的妻子唐义贞又分娩在即,身边还带着未满3岁的叶坪,因而不能随主力部队长征。当时,陆定一的心情异常沉重,妻子反倒安慰他。两人分手时决定,唐义贞留在苏区,将女儿托付给当时因病未能长征的卫生材料厂的管理员张德万。从此,一家人各分南北,音讯杳无。直到1943年11月,陆定一才得知,妻子第二次分娩后,所生的男孩刚满月又托付给别人,跟上福建的游击部队参加战斗,不幸被捕,遭受多次酷刑仍坚强不屈,惨遭敌人杀害,年仅25岁。

唐义贞烈士

陆定一听到妻子牺牲的噩耗,犹如晴天霹雳,悲痛不已。后来回忆起当时的悲痛之情,陆定一同志这样写道:“我失眠半个多月。从此,不论是大喜事或大悲事,我都流不出眼泪来了。”伴随痛失爱妻的悲伤,更有那日夜牵肠的焦念:他们当年未满3岁的女儿现在哪里?未见面的儿子又在何方?他们是否有好心人收养?又是否活在人间?这一切都无从知晓,骨肉分离,绵绵无期,相聚难卜。从此,踏破铁鞋也要找回这对失散儿女,成为陆定一的毕生心愿。陆老曾委托妻子家中的二位哥哥帮忙寻找女儿叶坪。不幸的是,两人在重庆的一次渡江翻船事故中双双遇难。

见面前“善意的谎言”

为了帮助陆老找回失散多年的女儿,我和江西省前几任省委书记,多次组织工作人员四处查询。在此之前我们找到了好几个疑似叶坪的人,但经过反复比对,却一次次失望而返。1987年9月,陆老看到了南方冶金学院(现江西理工大学)青年教师赖章盛的来信,信中说,他偶然看到了陆老写的《关于唐义贞烈士的回忆》这篇文章,觉得文中提到的“叶坪’,与自己母亲“野萍”的身世很像,他母亲生活在江西省于都县禾丰乡库心村。看完信后,陆老随即函请江西省代查。我们接到陆老的信函后,立即进行研究安排,对调查核实工作做了认真布置。经过省、地、县、乡联合调查组和陆老先前已经找到的儿子陆范家定的反复查证,终于找到了离散五十三年的女儿叶坪。原来,当年的红军战士张德万不负重托,视叶坪为自己的亲生女儿,一路辗转至于都县禾丰乡,后因病重,无奈之下将叶坪托付给自己熟识的忠厚老实的农民赖家。赖家虽然贫穷,但对叶坪视为己出,含辛茹苦将其抚养成人。

为陆老来南昌会见女儿,我们做了仔细安排。通知叶坪及其全家提前赶到南昌,住进滨江宾馆。陆老的妻弟特意准备了一块红色的金丝绒料子,仿照唐义贞当年在莫斯科婚礼上穿过的那件旗袍的样式,赶制了一件旗袍。原本打算让叶坪穿上给父亲见面时一个惊喜,可是由于她年已56岁,叶坪试穿后觉得不甚得体,于是让她的女儿赖慧竹穿上,叶坪则穿了自选的一身衣服,看上去母女俩都很清丽得体。为了让陆老安心休息一天,我们对叶坪一家到来的日期也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告诉他女儿一家第二天早上才能赶到。

五十三年的漫长等待,五十三年的亲情呼唤,一个埋藏了多年的心愿得以实现,一家苦苦思念的亲人终于团圆。陆老欣喜而又激动,他拉着女儿、外甥、外甥女、妻弟、妻妹等亲人,一起拍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耄耋之年挥毫赠《橘颂》

陆老一行是11月29日到达南昌的,我和陪同人员在滨江宾馆门口迎候他。见到陆老,我迎上前去笑着说:“陆老,欢迎您,明天就要和女儿见面了,这是大喜事,祝贺您啊!”陆老非常高兴,连声说道:“好啊,好啊,麻烦你们了。”和陆老寒暄了几句,我说:“您旅途辛苦了,先休息吧,我明天一早来。”陆老指着他旁边的座位,对我说:“请坐下,我们先谈谈。”

本文作者、江西省委原书记万绍芬(左)与陆定一同志亲切交谈

我高兴地坐在他身旁,他问我:“老区的经济发展怎么样啊?现在你们在忙些什么呢?”我把老区的现状和发展情况一一向他做了汇报。

陆老听完我的汇报,频频点头,高兴地说:“省委抓改革开放、老区建设、党风建设、干部培养,抓得对啊!我相信你这位女班长会带领江西老区人民走出新路子,取得新成绩。等我身体更好一些,下次来时也要回瑞金、于都、兴国、井冈山去走一走,看看老区的新变化!”

陆老一席话,让我很感动。江西这片红色的土地,曾经浸含着他的汗水、泪水和艰辛,他对这片热土怀有深厚的感情,时刻牵挂着老区的父老乡亲,令人敬重。

第二天,陆老和亲人欢聚后中午睡了一个好觉,下午我去看他,见他气色和精神格外好,他微笑着说:“真是谢谢你们啊!”接着问我:“你喜欢屈原的《橘颂》吗?”

我当即回答:“常读它,很喜欢。”在“文化大革命”中,我被关“牛棚”、挨“批斗”、被“毒打”,受了许多的屈辱和折磨。庆幸的是,我活了下来,保持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正气和本色活了下来。那时,我对《橘颂》,对屈原的著作,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有了比过去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那我今天就给你写一幅《橘颂》吧。”说罢,陆老就让人铺上宣纸,蘸墨挥毫。《橘颂》共18行,要完整地写下来,年轻人都需要费一番工夫。考虑到陆老已是81岁的高龄,又刚刚经历旅途的奔波和家人团聚的激动,我在一旁真诚地说:“陆老,今天您开个头就好了,还是以后再写吧!”陆老笑道:“好啊,我以后把写得更好的寄给你。”

1988年元旦后的第三天,我收到了一封经机要寄来的邮件,打开一看,不禁喜出望外,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万绍芬同志”,落款是“一九八八年元旦于杭州,陆定一八十二岁”,笔酣墨饱,道劲有力。其中附有一封来信,说明了书写这幅作品的缘由,原来,陆老一直惦记着上次未完成的书法,在新年伊始之日提笔挥毫,写下了唐代著名诗人张九龄借鉴屈原《橘颂》诗意而写的颂橘诗句,令我十分感动。这幅书法,在我看来,不仅是陆老对我的一番深情厚望,也饱含着他对老区人民的亲切关怀。

陆老赠我《橘颂》,给我教诲和启迪。二十多年过去了,每当我重读《橘颂》,都会想起陆老与女儿重逢的一幕,不禁为陆老对亲人的眷恋之情而感动,也为陆老对老区人民的挚爱之情而感动,更为陆老一生对党的事业的忠贞之情而感动。

1996年5月9日,陆老在北京溘然辞世,享年90岁。消息传来,我心中沉重、悲痛、感慨。据陆老长子陆德发表的文章记述,在人生的最后一刻,陆老还是忘不了他深爱的事业,深爱的人民,留下了两句震撼人心的遗言:“要让孩子上学,要让人民讲话。”这是为党工作了七十多年的老人,向党提出的最后遗愿。无私大爱,苍天可鉴!

陆老走了,永远地走了,他送我的那幅《橘颂》一直高挂在我的书房,珍藏在我的心中。

(中共江西省委原书记、中共中央统战部原副部长万绍芬写于2009年夏)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