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关羽、关公与关公文化

  今年是关公大义归天1800年,关公之所以能在1800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人而侯,由侯而王,由王而帝

今年是关公大义归天1800年,关公之所以能在1800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人而侯,由侯而王,由王而帝,由帝而圣,由圣而神,能由一个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成为一个超民族、超信仰、超国籍、超时空的国际道德偶像,应当源自于历史记载中的关羽、文学艺术中的关公和民间信仰中的关帝三个阶段的相互作用与助推、三次升华和跨越;应当根基于关公精神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和民间百姓世代尊奉的传统性。

运城北站广场上的关帝圣像

本文作者 山西省运城市关公文化学会会长 关新刚

  一、历史记载中的关羽

历史记载的关羽主要源自于西晋初期著名史学家陈寿编撰的纪传体史书《三国志》。《三国志》中对于关羽的记载是否客观真实呢?答案是肯定的!

第一,《三国志》为我国古代二十四史之一,它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以及范晔、司马彪的《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相比较而言,正史史料更可靠,更权威,也更可信。

第二,《三国志》作者陈寿生于公元233年,卒于公元297年,享年64岁。陈寿出生于蜀汉巴西郡安汉县,即现在的四川省南充市,是土生土长的蜀汉人。其父为蜀汉将领,曾任马谡军事参谋。马谡损兵折将失街亭被诸葛亮斩首后,陈寿之父同样受到了惩罚。

少年时期,陈寿拜其家乡大儒谯周为师。在谯周的举荐下,他出任蜀汉散骑黄门侍郎、观阁令史、文史官员。后来蜀汉灭亡,陈寿便离开成都回到家乡南充闲居。在这段闲居的日子里,他动笔先开始撰写《诸葛亮集》。公元280年,三国归晋后,陈寿在司空张华的举荐下,来到了司马氏建立的晋国担任晋平令、著作郎史官。他47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陈寿是在关羽离世14年后出生的,他是在蜀国灭亡17年后开始编撰《三国志》的,从时间上讲相距不远,同时他又在蜀汉军任过职,蜀汉灭亡时候,他就在成都,因而陈寿对于蜀汉重要将领关羽的认知了解,应当是比较真实可信的。

第三,要说陈寿对关羽的记载若有缺憾,那就是陈寿在撰写《三国志》的时候,因是私人著述,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国库文献,可供参考的资料不是很多,同时《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对于蜀、吴两国的叙载有些简略。

这一缺憾幸被后人所弥补。蜀汉灭亡50余年后,晋朝时期东晋大臣、史学家王隐(今河南淮阳人)编著了一部记载三国时期蜀汉的史书《蜀记》。蜀汉灭亡180余年后的南朝刘宋时期史学家裴松之(372年-451年,河东闻喜人)遵照宋文帝刘义隆(407年-453年)旨意,搜集史料200多种,为《三国志》作了补注,并多次引用晋朝史学家王隐的《蜀记》加以辨析,使《三国志》与其它史料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链接,成为后人了解三国历史的重要史料和依据。

《三国志·关羽传》原文字数不足千余字,虽然有许多事件记述不详,但却简洁明了、重笔点缀出了关羽的人物特征及主要事迹。

1.关羽的人物介绍

(1)姓氏与籍贯

陈寿在《三国志·关羽传》中,对关羽姓氏籍贯这样介绍: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

(2)身世与相貌

陈寿在《三国志·关羽传》中,对关羽身世相貌这样记述:关羽亡命奔涿郡(今河北保定涿州),正碰上刘备在乡里招募义勇军,关羽、张飞愿随刘备抵御外侮。刘备出任平原县令后,命关公、张飞为别部司马,统领军队。三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在人多广众的场合,关公、张飞总是侍立在刘备左右应酬交接,不避艰险。

《三国志·关羽传》还记述:“羽美须髯,故亮(诸葛亮)谓之髯。”关羽的相貌特征,仅用“美须髯(美髯公)”3个字作以简述。髯,泛指两腮下垂胡子。

2.关羽的事迹载述

《三国志·关羽传》中对关羽的事迹载述,主要有六处:

(1)东汉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东征,刘备投奔袁绍,关羽身居曹营。期间,袁绍派遣大将军颜良到白马攻打东郡太守刘延,曹操派关羽和张辽为先锋迎击颜良。关羽望见颜良的旗帜和车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袁绍众多将领没人敢作抵挡,遂解白马之围,曹操当即上表朝廷表封关羽为“汉寿亭侯”。

(2)曹操赞佩关羽为人,觉察其并无久留之意,遂让张辽凭靠私人感情去试问。关羽感叹地说:“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关羽杀了颜良后,曹操知其一定会离去,便重加赏赐。关羽全部封存曹操给他的赏赐,呈书告辞,到袁绍军中投奔刘备去了。

(3)关羽左臂曾被毒箭射中,虽然伤口愈合,但每当阴雨天气常常疼痛,郎中为其刮骨疗毒时,手臂上的血滴满了一盘子,但关羽同其将领喝酒吃肉,谈笑自若。

(4)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为汉中王,任命关羽为前将军。这年,关羽率军在樊城攻打曹仁,曹操派于禁援助。正当秋天时节,樊城一带下起连绵大雨,汉水泛滥,于禁统领的七路兵马都被淹没。关羽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吓得曹操欲迁国都许昌,以避锋芒。

(5)孙权派使者为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关羽不许婚,大骂孙权,并侮辱其使者,孙权大怒。

(6)刘备手下江陵南郡太守麋芳、公安将军士仁,嫌关羽轻视自己,因而关羽出兵征战时,他们不肯全力救援。关羽欲回师后严惩,他们便恐惧不安。孙权借机诱劝麋芳、士仁反叛,二人叛变迎接孙权军队。曹操派兵援救曹仁,关羽不能攻下樊城率军退回,但江陵已被孙权军队所占,关羽和儿子关平在临沮(今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被孙权部下斩杀。

在此基础上,裴松之在补注《三国志·关羽传》关羽事迹中,加注一处:

曹操南征刘表,刘备在樊城带领将士避离时,荆州民众纷纷跟随刘备出行,人多兵少将寡,难以抵抗曹军,幸有关羽带领数百艘船在江陵与刘备会合,曹兵退却,民众得以安生。

同时,裴松之在补注《三国志·关羽传》关羽轶事中,还引用王隐《蜀记》六处,其中有:①蜀记曰:江表传曰“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②蜀记曰:庞德子会,随钟(会)、邓(艾)伐蜀,蜀破,尽灭关氏家。

  二、文学艺术中的关公

文学艺术中的关公主要源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书中大胆而又智慧地将“历史记载中的关羽”升华而成“文学艺术中的关公”。作者罗贯中将“关羽”升华为“关公”是有其缘由的:

(1)在我国的人物称谓中,公是敬辞,是古时候人们对长辈或年老人的尊称。

(2)宋徽宗在崇宁元年(1102年)封关羽为“忠惠公”,因而“关公”一词与“威震华夏”一样,同为关羽的专用词。

《三国演义》中称谓“关公”二字的,共520余次,而曹操被称谓“曹公”的只有30余次;刘备被称谓“刘公”的只有3次;董卓被称谓“董公”的只有2次。但在正史《三国志》中,可以多次见到曹操被称谓“曹公”,却未见到关羽被称谓“关公”的。

元曲四大家之首、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关汉卿撰著的三国戏有《关大王独赴单刀会》(简称单刀会)《西蜀梦》《单鞭夺槊》等。关汉卿作为关氏后人,在其创作的元杂剧中仍以“关羽”称谓。因为关汉卿生于金末元初时期,比元末明初时期的罗贯中早出生110多年。所以,是《三国演义》首次将关羽升华为关公的。

1.关公的人物介绍

(1)姓氏与籍贯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首篇中记述:关公在与刘备、张飞初次见面时,自我介绍道:“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

陈寿在《三国志》的原文中、裴松之在《三国志》的注引中、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的全文中、三国两晋时期的其它正史野史以及常平关帝祖祠圣祖殿供奉的关公诸位世祖姓氏中,关公就姓关,从无“易姓”之说。但民间却流传有关公指“关”为姓的说法,这种说法应为杜撰和臆造。

《三国志·关羽传》中首句载述,关公为“河东解人也”;而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首篇介绍,关公为“河东解良人也”,很明显,多了一个“良”字。

因为《解州全志·州志》记载:解州,古为名州重镇,春秋战国时期隶属解梁城;西汉时期置解县;五代后汉乾祐元年(948年)设州;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为直隶州。

因河东运城历史上地域建制的多次划分、不同治所的相继变更,解州曾隶属河东郡安邑,河中府蒲州、平阳府尧都、陕西永兴军路府等管辖,因此关公籍贯则有河东、河东解、河东解梁、河东解州、解县等记载。虽然解“梁”与解“良”字音相同,但文字上是有区别的。

另外,一些史料还记载,关公出生于直隶校尉部河东郡解县宝池里下冯村。

不管怎么说,关公出生于现在的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常平村,是没有争议的。

(2)身世与相貌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记述,关公自我介绍“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今闻此处招军破贼,特来应募。”这句话,正与陈寿在《三国志》首句述载的关公“亡命奔涿郡”相印证、相吻合。这两部巨著都同时隐喻着关公在家乡“仗义除霸,除暴安良”而逃匿的身世,这也说明关公直言不讳、敢于担当、待人真诚的一贯性格。

《三国演义》第一回以“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30个字,描述概括了关公相貌特征。

所谓丹凤眼是指一种眼睛形状细长,眼裂向上、向外倾斜、外眼角上挑的眼型。传统民俗认为,这种眼形的人天生忠肝义胆、疾恶如仇、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同时又爱恨分明、受恩必报、重诺守信。

所谓卧蚕眉是指一种眉尾向上高扬,眉身呈现微弯,眉色乌亮富光,如卧蚕一般。传统民俗认为,这种眉毛的人天生英武刚强、乐于助人、一般少年就能出人头地,同时又脾气暴躁、心智聪颖。

面若重枣是因为从远古时期起,红色便在巫术文化里有避邪、敬畏之意,更是忠心、忠诚的象征。

古迹石刻《关公五十三岁真像》画像中,还记载有关公面部生有红似点血的七星朱砂痣特征。七星朱砂痣分布为鼻子左侧有五粒、鼻子右侧有一粒、右眼上方有一粒,民俗称之为北斗七星痣。若人身上生有北斗七星痣,就是北斗七星君降世,说明此人命中有做皇帝之相。脚踏七星,能管天下兵,必有作为。同时七星痣还寓意关公的“忠义仁勇礼智信”精神,与北斗七星相呼应。

至于“身长九尺,髯长二尺”,折合成现在是多少?古代不同时期,“一尺”等于现在的多少厘米是不同的。

①我国古代常以长骨头磨制出的尺子作为尺寸标准,墓葬发现东汉骨尺长23.3厘米。按照这个折算,关公身高折合现在为209.7厘米;髯长二尺,折合现在为46.6厘米。

②根据《中国度量衡史》记载,汉代尺长23.6厘米。按照这个折算,关公身高折合现在为212厘米;张飞身高折合现在为188厘米;刘备身高折合现在为177厘米;曹操身高折合现在为165厘米。

《三国演义》中还记载,关公青龙偃月刀重八十二斤,刀长九尺五寸。据查,东汉时期的1斤相当于现在的222.73克,那么关公刀重折合现在为36.53斤;刀长按照23.6厘米折算,折合现在为224.2厘米。

卧蚕眉、丹凤眼、面如重枣以及身材高大,须髯飘逸便是关公相貌的主要特征,由此可以想象出关公的威武程度。

至于关公出生于东汉末期何年何月何日?《三国志》以及其它正史并无明确记载,各地方志和关帝庙的碑文亦各说不一。

对此,明世宗嘉靖皇帝曾钦定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为关公生日;明崇帧二年(1629年),立石于常平石磐沟关公祖茔的《祀田碑记》又载述,关公生于汉桓帝延熹三年(160年)六月二十二日;到了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解州州守王朱旦依据常平村于昌等人在浚修常平关帝家庙古井时发掘的刻记着关公家世的墓砖后而撰写的《前将军关壮穆侯祖墓碑铭》却记载,关公生于汉桓帝延熹三年(160年)六月二十四日,长子关平生于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五月十三日。

大概是常平关帝家庙古井墓砖立石较早、又源自于关公宅院的原因,近年间我国北方一带以及南方部分地区的关帝庙,大都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举办关公诞辰祭典活动。关公若是出生于汉桓帝延熹三年(160年),其属相应为鼠。

史料记载,关公卒于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十二月(腊月)初七,享年59岁。但根据《辞海》中历史纪年表记载推算,汉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初七的对照公历年份应为公元220年2月初了,这样关公就应该是220年二月大义归天的,其享年应该就为60岁了。

在民间,还有周岁与虚岁、三年两头闰与三年两不闰等讲究,因而也有关公享年61岁的说法。

2.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不同表述

虽然《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表述区别很大。

(1)桃园三结义。《三国志》中并没有记述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的场景与情节,桃园三结义是罗贯中根据明代时期社会风尚而设计。

(2)温酒斩华雄。《三国志》中记载,华雄死于江东猛虎孙坚刀下,并非关公温酒斩华雄。

(3)斩颜良、诛文丑。《三国志》中记载,关公斩颜良确有其事,而文丑却是被曹操部下所杀。

(4)华容道释曹。《三国志》中记载,华容道拦截曹操的是刘备,但去晚了让曹操跑掉了,并非关公因义释曹。

(5)过五关斩六将。《三国志》中记载,关公离开曹营直接从许昌南下往汝南投奔刘备去了,并未发生过五关、斩六将之事。同时,此五关相距甚远,也无联系。

(6)单刀赴会。《三国志》中记载,鲁肃到关公那里去和谈,并非关公到鲁肃那里去赴会,且“单刀”乃军士之兵器佩刀,而非大刀。

(7)水淹七军。《三国志》中记载,时值秋天,大雨连绵,汉水暴涨五六丈,关公所带的荆州水军适应这种天气,而于禁、庞德带的北方军不适应水战被洪水冲没,于禁投降,庞德被斩,此乃天灾人祸,并非人谋也。

因而,有人讲,《三国演义》七分史实,三分虚构。还有人说:要想懂三国,不能看演义。事实确实如此。

《三国志》中的关羽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而《三国演义》里的关公则是被文学艺术加工提炼后所推崇和升华了的人上之人。

虽然历史学家认可和评论的是《三国志》中的关羽,但历代王朝和百姓大众受到感染和教化的却是《三国演义》里的关公。如果你拿《三国志》中的关羽去否决民众心目中的关公,你必定会得到否决,甚至会遭到抨击或指责。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羽是真人,当然不会是完人,而关公则是在人们心目中不可亵渎、神圣无比的精神偶像和道德楷模,因此不能把“关羽”与“关公”相混淆,不能对关公说三道四,妄加评论。

  三、民间信仰中的关帝

民间信仰中的关帝主要源自明神宗朱翊钧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敕封关公为“三界伏魔大帝”。这位明代第十三位皇帝的谥封使得“文学艺术中的关公”继而升华为“民间信仰中的关帝”,最终成为“武圣”,走向“神”坛。

1.关公称帝前后尊奉

(1)关公最早敕封,源于东汉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奏请汉献帝敕封的“汉寿亭侯”。这是关公在世时的第一次敕封,也是最早的封号。关公在世时的第二次敕封是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汉中王刘备拜封的“前将军”。第三次是东汉景耀三年(260年),关公大义归天后后主刘禅追谥的“壮缪侯”。

(2)关公庙兴建,源于南北朝天嘉三年(562年),南朝陈国皇帝在湖北当阳玉泉山兴建的关庙显烈祠。南朝陈国皇帝陈文帝为了借用关公“忠义”的威名来维护自己的政权,大肆渲染“关公显灵成神”,于天嘉三年(562年)在湖北当阳玉泉山兴建显烈祠(又称小关庙、天下第一关庙)。

(3)关公奉为“神祇”,可追溯到隋朝开皇年间。隋朝时期,关公显灵护佑百姓的佳话越传越广。关公故里河东运城率先响应,于隋开皇九年(589年)在关公家乡解州兴建关帝庙宇。隋开皇十二年(592年),在玉泉山入定的佛教天台宗开山之祖智者大师智顗遂将关公作为“伽蓝神”,首次将关公供奉进佛教殿堂,成为“神祇”。

(4)关公皇家礼拜,源于唐朝第十位皇帝唐德宗李适在增加武圣人姜子牙武庙配祀时,把关公以及张飞、周瑜、邓艾等人纳入其中,使关公首次在官方礼拜中亮相。

唐朝第七位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建造的武庙配享中并没有关公,至第十位皇帝唐德宗李适在增加武圣人姜子牙武庙配祀时,才让关公首次在官方祀典中亮相。

(5)关公民众聚拜,源于唐末五代初期,各地纷纷兴建关庙,民众房舍纷纷悬挂关公神像,清明节民众纷纷前往关庙拜扫祭奠,关公信仰社会基础逐渐形成。

五代后汉乾祐元年(948年),关公祭祀由州府确定具体时日。

(6)关公成为“财神”,源于宋朝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赵恒演绎出的关公大战蚩尤怪、盐池果然恢复产盐的传说,使得占有大宋国库六分之一的盐税收入得到了保护,关公被尊为武财神,一路飙升。

宋朝初期,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却把关公请出武庙配享,排除在国家祭祀之外。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沉迷于道教的宋真宗赵恒由于信奉关公,演绎出了“因蚩尤怪作梗,导致堪称大宋‘金库’的山西解州盐池突然干涸,水少盐减,实为灾难。宋真宗赵恒请龙虎山天师道掌门人张天师商讨办法,张天师推荐忠烈之士、死后成神的关公解难。关公大战蚩尤怪,盐池果然恢复产盐”的神话传说。这一传说使得关公无形中成了大宋经济的保护神和财神爷,同时,也为道家增添了神灵色彩。继而,宋朝第四位皇帝宋仁宗赵祯于庆历初年(1041年)委派包拯为三司使(北宋时期最高财政长官)亲临解州关庙疏理四月初八和九月初九春秋两季关公祭拜秩序,从而把关公祭祀推向了高潮。

(7)关公始封为“王”,源于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宋朝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赵佶加封关公为“武安王”,使其由原来的公爵(忠惠公)晋升为王爵(武安王)。

崇宁三年(1104年),宋徽宗赵佶以自己的年号“崇宁”为封号,以道教的“真君”为神职,再封关公为“崇宁真君”,使其在道教殿堂上有了合法地位。继而,大观二年(1108年)又加封关公为“武安王”,使其由原来的公爵再次晋升为王爵。宣和五年(1123年)他复封关公为“义勇武安王”,关公再次从祀于“武成王庙”重新回到了人们尊奉祭祀的庙宇之中。

宋徽宗赵佶执政的21年期间连续四次封赐关公,足以见得关公信仰在古代对于江山稳定、人民安宁的重要性。

(8)关公始封为“帝”,源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钧赐封关公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

明神宗朱翊钧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加封关公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并派司礼监太监李恩恭捧九旒珍珠冠一顶、玉带一根、四蟠龙袍服一套、上书十六字封号黄金牌一面,至北京正阳门忠武庙供奉祭奠,颁旨封号。这次追封使得关公不仅得到了“帝王”称号,成为了武庙之主神,其衣着也改为了“帝王”装束,“忠武庙”改为了“关帝庙”,并与孔子并称为“文武二圣”;其夫人胡玥随之封为“九灵懿德武肃英皇后”,长子关平封为“竭忠王”,次子关兴封为“显忠王”,部将周仓封为“威灵惠勇公”。

(9)关公的最后加封是清朝光绪皇帝加封关公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26个字,把关公封谥推向了高峰,可谓尊奉之至,无以复加了!

据统计,清代仅有两个皇帝对关公未曾加封:一是康熙皇帝;二是溥仪皇帝。在清朝入关后的10个皇帝中,曾有8个皇帝13次谥封关公。

康熙皇帝虽未对关公加封,但其“崇关”之情至深。他自诩为刘备转世,举倾国之力膜拜二弟关公,并谕旨全国普建关帝庙,改武像为文像,塑“关圣帝君”金身像,继而各地关帝庙香火之盛远远超过玉皇大帝、太上老君诸神以及寺庙诸佛祖。他又钦定五月十三关公单刀赴会日为关帝庙的“庙会日”,成为全国祭祀的重要节日。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十一月初九,康熙皇帝圣驾西巡时,还亲临解州关帝庙拜谒关帝,并金匾御笔“义炳乾坤”。康熙皇帝的“崇关”之举,对实现满汉团结、稳定社会,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我国历史上,先后有16位皇帝为关公御旨加封,且一个比一个高。

“县县有文庙,村村有武庙”,这是我国清代时期文庙与武庙的大致分布。按此分布,若每县设一座文庙,那么清代时期我国祭祀孔子的庙宇也不过3000余座;而每村若建一座武庙,那么我国祭祀关公的庙宇至少可达30余万座,武庙总数超过了文庙的百倍。

因此,对于关公祭拜,南北朝至唐朝是形成期,宋元两朝是发展期,明朝是盛行期,清朝是鼎盛期。

2.民间宗教推崇

在民间,百姓尊奉关公为关老爷、关二爷、祖师爷、恩主公、武财神、平安保护神、万能之神。

儒释道三教中,惟关公植根于儒教,升华于佛教,鼎盛于道教,三家供奉,三教通神。儒佛道三教对关公各自都有不同的尊奉:

儒家尊奉为武圣、关圣帝君、文衡帝君。

佛教尊奉为伽蓝菩萨、盖天古佛 、关护法。

道家尊奉为帝君、帝君爷、关帝爷、关夫子、文衡圣帝、武安尊王、翔汉天神、协天大帝、三界伏魔大帝等。

3.世界各地敬重

在国外,尽管各国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不尽相同,但在尊奉关公、敬重关帝这一习俗上基本相同。

美国旧金山关帝庙、韩国汉城关帝庙、日本横滨关帝庙、越南河内关圣殿、泰国曼谷关帝庙等海外诸多关庙,不只是表达着华人们对关公的信奉和朝拜,而且还在教育和感染着所在国的所有人。

在新加坡学生的课本上,编写有关公的一生事迹。泰国法官们在开庭前,先要面对关公神像起誓表示忠于法律,才能进入审判程序。

美国里根总统竞选之前,他的夫人曾去旧金山和洛杉矶关庙祭拜关公;马达加斯加还大量发行了关公纪念邮票;印度曾修建有大型关公公园。

目前,全球关公崇拜热持续升温。最新统计,崇拜关公的国家和地区已由过去的168个上升到206个,占全球233个国家和地区总数的88%。

  四、关公文化的形成

关公崇拜之所以能生生不息、世代相传,主要取决于关公的一种品格和精神。

关公精神概括来讲是“忠义仁勇礼智信”;主要是“忠义仁勇”,即对国以忠,待人以义,处世以仁,作战以勇;核心是“忠义”;精髓是一个“义”字。于右任先生曾撰写一副对联:“忠义二字团结了中华儿女,春秋一书代表着民族精神”。

《三国演义》评论家毛宗岗也曾说,三国有“三绝”:即智绝诸葛亮,奸绝曹操,义绝关公。

可以说,关公从家乡仗义除霸,到刘关张三人相遇之后的秉义而盟、见义而战、侠义而动、护义而降、奉义而辞、重义而释、为义而举、秉义而勇、守义而疗,直至麦城尽义而殉的短暂一生,可概括“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因义而忠,因义而勇”。他是义的化身,义的注解。他的义,教化了人民大众,承载了中华文明,凝聚了华夏儿女,彰显了民族之魂,因而在历朝历代的关公封号中,与“义”有关的多达15个,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康熙皇帝御名“义炳乾坤”。所以,“义”字不仅贯穿于关公辗转作战的一生,更助推了关公“大义”文化的概念形成。

关公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分,成为社会领域的精神寄托、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重要典范,成为构建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基础,成为凝聚海内外华人爱国之心的重要纽带。

关公不仅仅是文学作品的形象代表,而且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道德楷模、形象大使和文化符号了。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的新要求。就公民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来讲,爱国就是要忠于党,忠于祖国;敬业就是要爱岗敬业,勇于攻坚;诚信就是要讲求信义,诚实做人;友善就是要与人为善,互助仁爱。个人层面的价值观核心内涵其实就是关公“忠义仁勇”精神的时代体现。

因此,我认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既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也是弘扬关公文化、传承关公精神的社会实践。我们弘扬关公文化,传承关公精神,对于加强人们思想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有助推作用和现实意义。

关公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和优秀的文化遗产,是我国精湛的国学精粹和道德典范。

关公精神,我们不能忘记,永远也不会忘记。现实社会需要弘扬关公文化;时代发展需要传承关公精神。

(关新刚)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