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审美力的重要性。

吴冠中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现在很多人穷,穷的不是物质,也不是文化,而是审美。没有恰当的审美,生活剥露出最务实最粗俗的一面,越来越追求实用化的背后,生活越来越无趣、越来越枯萎。

木心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

我们的父辈,曾经在物质文明不那么发达的时期里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更重要的讲究的是实用主义。他们觉得菜就是用来吃的,盘子的目的是装菜、实用,不漏不撒就行。超市里的几块钱盘子最划算。房子能住就行,最好搞个大红木的沙发,夏天不热,冬天放个垫子能坐就行。过度追求实用化的人都是这样,直奔目标而去,一切过程中的修饰和审美对他们都没有什么意义。

他们有钱,有追求之心,却唯独缺少了对艺术的审美,更多的是盲目、是追求新奇。太多国人的审美,还停留在“红红绿绿多喜气”“金光灿灿就是好”。

季羡林先生曾在他的随笔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民族,是一个注重实际的民族。”

因为注重实际,小学的美术老师、音乐老师最经常“被代课”。

因为注重实际,太多家长认为:爱画画的人是不务正业。

因为注重实际,花钱买艺术品、去博物馆、艺术展,还不如多买两斤肉吃。

可是现在,对美的麻木、对实用性的追求、美学教育的缺失,使我们渐渐失去了审美的能力。现在很多人穷,穷的不是物质,而是精神。没有了审美力,生活剥露出最务实最粗俗的一面,越来越追求实用化的背后,越来越平庸,越来越枯萎。

美学家蒋勋说过一句话:“一个人审美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他的竞争力水平”。因为审美不仅代表着整体思维,也代表着细节思维。

作家蒋勋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匆匆走过,如果没有过程的话,生命最快就是从生到死就完了”。

很多时候,我们只顾着在人生的旅途上匆忙前行,而忽略了一路相伴的美景。而在某一时刻蓦然回首时,才发现,匆匆忙忙的人生竟没有留下什么值得回忆的过程,只剩下奔波的疲惫劳苦。

作家朱光潜说:“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

朱光潜这样说到:“在欣赏美和艺术时,我们要跳开利害的圈套,只聚精会神地观赏事物本身的形象”。例如:在鉴赏古董时,不拿盛酒盛菜的标准去估定古董瓷器的价值;不拿居住条件来欣赏评定古建筑;不把一条街当作去某地的指路标等。

审美,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积淀。虽然中国有数千年的文明,有世界第二的经济地位,但审美在中国却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审美,是一种品质和修养,还是一种尊严意识。一个审美能力低下的民族,其素质、品格甚至道德水准都会受到影响。只能越来越多人能明辨美好与恶丑,注重审美能力的提升,我们才能撕下“中国式审美”的标签。

审美力,能够涤荡人的心灵,改变人的精神面貌。它能唤醒我们对内心的尊重,因而去尊重生活。生命的丰厚,记忆的深度,都来自于美学的感受。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