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思维风暴中的达芬奇

 他是旷世奇才

无有趣毋宁死

达芬奇逝世500周年

走进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相约“不可能的相遇”

思考《思维风暴中的达芬奇》

1519年5月2日,莱昂纳多·达芬奇与世长辞,他的学生悲悼:“造物主无力再塑造一个像他这样的人了”。这句话一语成谶,500年过去了,他仍然是天下不二。

null

终其一生,达芬奇都在不停的思考!思考:天空为何是蓝色?打哈欠是怎么回事?鸟是怎样飞行的?他像一个儿童不断提问,又如一位缜密的科学家对每个问题做精密的研究。时至今日,他在美术方面的造诣,以及其他多个学科的研究成果,仍让人感到震惊。连爱因斯坦都敬佩不已的说:如果达芬奇将他当时所研究的成果发表出来,欧洲的科技会更加的提前。

null

2019年4月16日,中央美术学院,大家为达芬奇而来,相聚这个“不可能的相遇”的展览中。在达芬奇逝世500周年之际,让观众通过包括《蒙娜丽莎》在内的十七幅,分藏于世界各大知名博物馆的达芬奇作品,当然不是原作,而是经国际领先收藏级数码还原技术所作的高清晰度复制品,集中展出!

null

王鲁湘:我们知道达芬奇的画在各个博物馆,都是最最贵重的,所以我们看达芬奇的画时,往往在他的画前会围满了人,里三层外三层。我们除了看到人的脑袋,基本上看不见达芬奇的作品,这幅《最后的晚餐》由于它在感恩教堂的食堂的山墙的上面一半截,所以我们要仰视它,而且要隔一定的距离来看它,在那样一种非常昏暗的灯光底下,因为要保护这个壁画,灯光也设计得非常得暗,我们只能大概地看出,耶稣和12个门徒的影子,其他的具体的细节,其实在现场基本上是看不见的。 “不可能的相遇”也有这一层意思,就是我们能够非常仔细,在零距离这样一个范围之内,去欣赏达芬奇绘画的这样一些微妙的细节。

耶稣与十二门徒共进最后一次晚餐,耶稣平静地说:你们中有一个人将会出卖我。话音未落,十二门徒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被瞬间定格。

null

达芬奇在食堂墙壁的有限空间,用成熟的透视法,巧妙地延伸了壁画的空间,让观者产生一种视错觉,最后的晚餐好像就发生在我们眼前,却又跨越到了另外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

null

李军:上帝是全智全能的,那么这个空间里面,它就不(能)像一个牢房一样,就被囚禁了嘛,是吧?

王鲁湘:对。

李军:上帝变成了他所创造的世界的一个造物,那是一个亵渎,他会变乱这个现成的透视法,把这种现成的透视法呢,让它出现一种很错视的,这种错视是什么呢?把空间混乱,他那个方式很像是什么呢?很像我们大家都知道,这个《创世纪》里面,其中有一个叫人类造巴别塔是吧?

王鲁湘:对。

李军:然后上帝怕人类跟上帝平肩,所以就变乱口音,变乱口音就是上帝让人与人之间的话,各个民族的语言不一样,所以不能沟通了,所以呢,他们就忙于内斗,而不去建设一个伟大的事业,对吧?那么这种变乱口音,其实在那个时候的画家里面,也尝试了这样一个东西,就是他把我们一种正常的视觉,他把它改变了,就产生一种奇怪的视觉。

null

达芬奇留下的完成作不多,但件件不朽,都能让人产生深刻、丰富的视觉体验。比如这些肖像画,仔细观察,会发现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感觉自己是在与画中人物对视。

null

这样的眼神后来被称为“蒙娜丽莎效应”,它不是魔法,实则是达芬奇通过对眼睛的透视、肌理、和光线的折射进行了非常精准、科学分析的结果。

null

莱昂纳多·达芬奇1452年诞生在意大利弗洛伦萨附近的芬奇镇,父亲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母亲是一位村妇,达芬奇是二人的非婚生子。孩提时代的他聪明伶俐,充满好奇心。影子的边缘是什么样子的?鹅的脚掌是张开还是并拢的?啄木鸟的舌头是什么样?一个问号后面又连着一串问号,他终日处于思维的风暴中,一生如此!

null

李军:假如说他们基督教的观念就是,上帝创造了世界,那么跟上帝,你要学上帝,要跟上帝相提并论,你就得有一个跟上帝一样好知的,求知若渴的这样一个心态,那么达芬奇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王鲁湘:也就是说,根据您刚才的描述,达芬奇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大概公元十五六世纪这个时候,上帝派了一个圣婴来了,这是一个充满着好奇心的圣婴,是个脑子里头,眼睛跟前画满了问号的圣婴,他有1万个为什么首先要问。

李军:没错,而且他是一个私生子。大家知道,那个耶稣也差不多,也是一个私生子,是吧?他其实是出身很卑贱,对吧,所以就是说,这(可能也许从)命运上面,好像就像一个圣婴似的,一个新时代的圣婴。

王鲁湘:新时代圣婴,而且长得极其的漂亮,有一些当时候,对达芬奇的整个相貌的描写。基本上是一个,无法形容的一个美男子了。

李军:对对对。

王鲁湘:充满魅惑之力的一个人。

李军:对,但是他不爱女人。

王鲁湘:对,这又是很奇怪的事情是吗?

李军:是是。

null

达芬奇14岁时,父亲发现了他的绘画才能,并把他送到弗洛伦萨韦罗基奥工作室学习绘画。彼时的佛罗伦萨是欧洲的艺术中心,也是人文主义的发源地。当时的先进人士以“全面发展的人”作为理想,反对宗教禁欲主义和封建门第观念,力求成为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人。无疑,达芬奇深受这样的思想熏陶。

null

达芬奇在学徒期间,同老师韦罗基奥合作了多幅作品。这张画里的小狗、小鱼就是达芬奇的手笔,可见那时他已显露出卓越的绘画天赋。后来师徒二人一起创作《耶稣受洗》,左侧的小天使还有耶稣脚下的水是达芬奇所画,其技巧已超过了老师,甚至有传说韦罗基奥因此辍笔停画!

null

王鲁湘:因为达芬奇是属于文艺复兴时候的杰出的代表性的人物,而文艺复兴这一个历史阶段,又是属于人类文明史,不仅仅是欧洲文明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一个时期,而且我们很多的世界史啊,都把这一段时期,看成是人类走出中世纪黑暗时期,然后迎来后来一系列的什么启蒙时代这样的,包括以及我们今天的科学时代的一个序曲,那么达芬奇在这样一个时代中间,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一个角色。

李军:对。

王鲁湘:而且如果没有他个人的各个方面的,充满才华的这种创造性的贡献,可能整个文艺复兴时代的成就,就要另外评价了,是吧?

李军:我们会感觉到,就是他实际上,他是一个求知若渴的人,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他的绘画能力是他的一个职业,就是他从小进入了,比如说他老师的韦罗基奥的画室,把他培养成一个画家,但是他从来没有限于,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工匠,他也读很多书,他也自己研究哲学、物理学,是吧?还做各种各样的发明,他认为自己是在那个时代,虽然是一个画画,但是画画呢,是可以跟人类最伟大的活动相提并论的,那么比方说跟科学,是吧?它是自由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他说绘画是自然的儿子。

王鲁湘:自然的儿子。

李军:但后来又说,他说是自然的孙子,为什么呢?自然创造了万事万物,对吧?

王鲁湘:对。

李军:绘画又描绘了万事万物。

王鲁湘:这有点像柏拉图的观念啊。

李军:所以这样的话,自然是我们的宇宙,那么当然绘画也是一门宇宙的学科,因为它可以描绘一切,而且是同时性的。

王鲁湘:所以达芬奇对绘画有一个他自己的定义,说他把绘画定义为是一种思考的行为。

李军:对!

null

达芬奇对人体一直充满无穷的好奇心,他认为只有真正了解人体的内部结构,才能更完美更细致地展现它。1489年,达芬奇耐不住求知的欲望,开始解剖人体。这无疑是一件恐怖的工作,但最终,求知欲战胜了恐惧,达芬奇在手稿中这样说:“我被一种热切的欲望驱使着,急于一窥这造物者创造出的各种形状。”于是,一系列令人震撼的人体素描产生了。达芬奇用他精准的笔触呈现被解剖的人体。从绘画的角度欣赏,这些素描十分清晰优美;从科学的角度看,它们的精确度接近当代医学仪器拍摄的人体图像。

null

李军:有一个很有名的一个,画了一张素描嘛,它叫《维特鲁威人》,就是说他实际上,就是说那个时代他们在复兴一个古代的观念嘛,就是比如说一个人,他是认为人的身高,跟自己双臂的伸开,是一样的,所以讲身高加上双臂,正好形成一个正方形。

李军:对,然后呢,也可以形成一个圆,就是说比如说相当于,从斜向45度角的时候,那个斜向,它就可以形成,跟肚脐形成一个圆心。

王鲁湘:也就是说人伸开以后,基本上可以把这个……

李军:宇宙。

王鲁湘:把宇宙四等分。

李军:对对对,把宇宙的规则,都包含在里面,所以人是万物的尺度,这是一个古代哲学。

李军:古希腊的一个哲学家的一个命题,对吧?其实在他的作品里面,有很多这样的讲究,所以他的画就变成了,我们今天当然把它叫做是古典绘画,对吧?好像是美的、完美的表现,但实际上那时候是很前卫的。

王鲁湘:对。

李军:因为他容纳了很多思想在里面。是的!

null

当达芬奇画《维特鲁威人》时,他已经比之前的任何人,都更彻底地观察研究了人体,后人评价他:达芬奇像上帝创造世界那样,运用自己的绘画、解剖学等才能,绘制出宇宙的本质,那也是人类思想史上一个关键的时刻:艺术、科学、哲学融为一体,人类个体的智慧由于达芬奇的天才头脑,达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高度。

null

李军:每次我去卢浮宫的时候,《蒙娜丽莎》永远是水泄不通的,永远是!它是个圣物,它不再是艺术了,是吧,人山人海围着它,好多层,根本看不清楚,它画非常小,但是旁边那张画呢,就是这张画是几乎没人看,但是那张画呢,你就会发现那张画呢,其实里面的那个比如圣安妮呀,就圣安妮是圣母玛利亚的母亲,就耶稣的外婆?

王鲁湘:外婆。

李军:是跟那个《蒙娜丽莎》很像,也是一个神秘的微笑,很年轻,圣母坐在安妮的身上,然后她又去伸手去抱小耶稣,小耶稣大概是一个一岁的小孩,然后他抱了一个羔羊,这三组人物是重叠在一块的,达芬奇其实有一种他自己独特的阐释,那种一般来说的话,他会把圣安妮和圣母放在一起,两个头,把耶稣放在中间,这表示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一个意思,但是它就没有(这个画)的深度,它那个深度是什么呢?就是在达芬奇那呢,是圣母因为意识到了,她脸上的表情很严肃,意识到了未来的耶稣的受难。

王鲁湘:苦难。

李军:羔羊,苦难,所以她很严肃,而耶稣呢,回头看着她,很无辜的看着,很纯真的看着她,就对这一切他并不了解,并不知道。然后安妮呢,是很带着一个神秘的微笑看着这一切,而安妮背后就是全部是远山,就是大地,或者说宇宙,这个宇宙模式就是说,这是一个宇宙之子,他的牺牲,里面有非常丰富的心理内容。

王鲁湘:达芬奇通过这个是想再阐释,爱与牺牲,是吧?

李军:对,而且是宇宙的爱与牺牲。

王鲁湘:宇宙的爱与牺牲。

李军:所以我觉得这个背景绝不是随便的画的,他会有很多哲学思考在里面。

null

达芬奇的作品每件都饱含他深邃的个人思想,他天马行空的头脑总是处于思维的风暴中。他对自然的磅礴浩瀚心存敬畏,同时又从千变万化的现象中探究其中的规律。卷曲的头发、沉静的眼神,蓝色的山川等等,都是他思维风暴的结果。

null

达芬奇说他是实验的信徒,他主张自由思考免于让自己成为传统思想的追随者,他研究机械装置、建筑、生命医学、地质、天体物理等方方面面,今天一些达芬奇研究者,根据他留下的一些设计手稿,进行实验,发现他的设计一旦在当时得以实施,欧洲的科技将提前五百年。然而作为画家的达芬奇,目前的研究表明,其传世作品却不足二十件,他甚至还被画坛称为“烂尾专业户”。事实上,就连举世闻名的《蒙娜丽莎》也算是一个未完成的作品。达芬奇48岁的时候,接受了一个商人的委托,为他的妻子作画。但是,最终他也没有将作品交给委托人,据说达芬奇对自己喜欢的作品紧抓不放,走到哪里就带到哪里,只要有了新想法,马上就会再修改。

null

李军:《蒙娜丽莎》这个画他画了三年,他一直就没有给那个(委托人)焦孔多,画了三年他没给人家,后来那个法国国王,叫法兰索瓦一世。

王鲁湘:法兰索瓦一世。

李军:把他给聘请到了法国去了,他就把那个画带走,最后这张画是,你看现在留在法国,在卢浮宫里面是吧?当然,这个实际上严格的来说,它的产权应该是属于那个焦孔多先生的。

王鲁湘:那个焦孔多,对对。

李军:因为他付了钱了,对吧?

王鲁湘:是。

李军:所以他在这么长的时间里面,包括他后来一直随身带着,他有很多的时间去修改它,而我们一般,我们根据那个同时代的人的那种文献的记录,我们也可以知道,这个家伙是一个很奇怪的人,他画画经常是这样,就是说突然想起来了,他去画上几笔,画上,有时候画几天,经常是不吃不喝的,然后……

王鲁湘:弃之不顾了。

李军:弃之不顾了,一两年都不管它了,他是这么一个人,所以他其实是,他是思考到了那儿,他觉得他想要去完成它,所以这一点特点,我们也发现就是说,你想比如说那个同时代,比如稍稍晚一点的,就是说像瓦萨里,瓦萨里是第一个艺术史家,他写那个《大艺术家传》里面,他就会写到这个人就是不耐烦。

王鲁湘:不耐烦。

李军:这个人性格着急,他就没有能力去完成作品,这是因为他是什么呢?因为他脑子里有一个宇宙,而这个世界,我们想象一下,今天,到今天为止这个世界,还没有完成,还在发展。

王鲁湘:对。

李军:所以你说他怎么能够当时就把它完成呢?

她的双眼前仿佛有一段迷雾,想要阻止世人对她的探究。不同的人、不同的光影、不同的场景,观看她的感觉都是不同的。意大利历史学家发现,通过放大“蒙娜丽莎”的眼睛,可以看到微小的数字和字母。达芬奇想借由这张作品表达什么?我们对于“他思考”的思考,永无止息!

更多内容,请收看本期《文化大观园》

 

编辑:王竹、晓静

null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