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奘鎏金铜像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其先颍川人,俗家姓名“陈祎(yī)”,法名“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

玄奘是东汉名臣陈寔的后代,玄奘幼年跟父亲学《孝经》等儒家典籍,“备通经典”,“爱古尚贤”,养成了良好的品德。父亲去世后,二兄陈素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即长捷法师。玄奘十一岁那年,便随长捷入寺受学《法华经》、《维摩经》等。”

玄奘与唐贞观三年(629年)从长安出发,游学西域。他单人独骑沿着"丝绸之路",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经过整整三年的艰难跋涉和五万余里孤征,终于达到佛教圣地天竺,如愿以偿地就学于著名的那烂陀寺拜戒贤长老为师。后又用了五年时间在天竺佛国寻道,遍游全印众国。当返回那烂陀寺时,已位居这座佛教最高学府的主讲,仅次于恩师戒贤。

null

贞观十参与译经的优秀学员来自全国以及东亚诸国。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在长安城内慈恩寺的西院筑五 层塔,即今天的大雁塔,用以贮藏自天竺携来的经像。大雁塔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九年(645年),在唐太宗的支持下,玄奘在长安设立译经院(国立翻译院),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

此尊唐玄奘鎏金铜像,高23.5cm,特殊的鑽铜工艺,胎体厚重,造型极具特点,是玄奘取经回来时传法的造型,制作工艺复杂精湛,自然古朴,工艺规整,高超,造像准确,质地精良,包浆完好,十分难得。站立在莲花座上的智者,神态祥和,衣褶自然,线条流畅。千百年唐僧之形象塑之敬奉。“雁塔曾将贝叶藏,千秋盛誉赞玄奘。不辞艰辛游天竺,取得真经返大唐。”袭衣钵,一束火把,落雨为钦,燃火为灯。千年之旅,大唐圣传。

 夜幕降临,大雁塔景区灯火辉煌,热闹非凡。南广场伫立着玄奘青铜雕像,在他平和的目光中,透出了他的睿智与坚毅。远远望去,矗立着的大雁塔,像一位长者,充满了智慧。沧海桑田,时光转眼越千年,长安的兴衰,大雁塔见证。远道而来的客人啊,行走在西安街头,感悟古城的独特魅力。

null

大慈恩寺是唐长安城内最著名、最宏丽的佛寺,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有着显赫的地位和宏大的规模。玄奘是大慈恩寺第一任住持方丈,被尊称为"三藏法师"。

唐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携经卷657部、佛像八尊和大量舍利,载誉回到长安。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大慈恩寺落成,玄奘任该寺首任主持,兴建大雁塔,用于收藏从天竺带回的舍利、佛像和经卷,并专心致力于佛经翻译事业。

玄奘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所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伟大的是他对佛学典籍 “截续真,开兹后学”的翻译。唐贞观十九年(645年),46岁的玄奘自印度归国。此后的20年中,他把全部的心血和智慧奉献给了译经事业。在长安和洛阳两地,玄奘在助手们的帮助下,共译出佛教经论74部,1335卷,每卷万字左右,合计1335万字,占去整个唐代译经总数的一半以上,相当于中国历史上另外三大翻译家译经总数的一倍多,而且在质量上大大超越前人,成为翻译史上的杰出典范。

玄奘是研究中国传统佛教成就最大的学者之一,又是继承印度正统佛教学说的集大成者。他不顾艰难困苦,万里迢迢去天竺寻求佛法,搜集到大量的佛教典籍,进行翻译和讲说,同时撰写《大唐西域记》,不仅深远地影响了东亚文化(包括中国文化、韩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为东亚文化能在世界文化中发挥积极作用打下了基础。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