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仪三点赞《中国村落》:这是村落文明记忆的史诗性表达

《中国村落》海报
对于有着几千年农耕文化的华夏民族来说,村落不仅是见证历史发展的一块“活化石”,也是触摸中国文化渊源和沧桑变迁的一个重要切入口。然而,随着科技进步和时代发展,工业化进程以及城镇化的大趋所势,却让一个个古老的村落消失在现代化的脚步匆忙下。
如何拯救和复兴这些曾经孕育了华夏文明的古老村落?由浙江广电集团和中国美术学院联合出品的大型人文纪录片《中国村落》,用极致优美的影像与乡土间的人文情怀作出探索,收获了观众与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
5月22日,人文纪录片《中国村落》研讨会在杭州举行。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路海波,总政话剧团团长、剧作家王宏等相关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作品的内容特色、价值观传播,尤其是乡村振兴等命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中国村落》剧照
除了刚播完的7集纪录片《中国村落》,浙江广电集团近年还打造推出了《东往大海》《西泠印社》《南宋》《艺术:北纬30度》等优质作品,着力构建“东西南北中”人文纪录大片带,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浙江声音,弘扬优秀文化。以《中国村落》为例,从创意到成片花费了近三年时间。项目组前期调研所涉及的村落超过500个,筛选出拍摄的村落大约150个,其中浙江就占到近1/3。
坐落在浙江浦江县郑宅镇的“江南第一家”,一部家庭法典《郑氏规范》成为治家传世的珍宝,以孝义治家的门风传承延续至今;山西晋中盆地的乔家、常家、王家大院,凝聚晋商诚实守信的灵魂与勇于开拓的精神;客家的碉楼拥有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是研究华侨文化的宝贵史料;而丹巴藏寨错落有致的高耸碉楼与月牙一般美观的寨房顶层,充满少数民族独特的信仰与文化色彩……《中国村落》总导演夏燕平表示,整个拍摄过程就是对于村落学习、理解和被感动的过程,他希望观众能够通过纪录片在村落中找到自己的“根”。

《中国村落》剧照
这些散布在天南地北的传统村落虽形态各异,却无不散发令人惊艳的美感,也唤醒了观众心中的乡土情结。剧作家王宏感慨《中国村落》唤起了他的乡愁,“回不去却又挥之不去”。同时,“《中国村落》描述的不只是风光,它向观众诉说着一个国家的来龙去脉、这片乡土的前世今生和未来进步的方向,更像是一剂当今社会所急需的培根筑魂的良药。”
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也对《中国村落》给予高度评价,他表示村落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主体和文化记忆,《中国村落》生动表达了不同村落的特色,深刻展现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智慧,是“村落文明记忆的史诗性表达”。浙江大学教授范志忠则提出《中国村落》代表着“新浙派纪录片”的创作特征,探索了一种全新创作模式和美学表达。

《中国村落》剧照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路海波此番也担任了《中国村落》的创作指导。在研讨会上再度欣赏影片时,他依然为画面里洋溢出的温度与深情所感动。路海波提到,纪录片不仅展示了灿烂的农耕文明,同时也以文化自觉的态度,重新审视和再造了传统文化。
在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高士明看来,《中国村落》除了呈现乡愁,还表达出面向时代、面向全球的生态文明观。中国美术学院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刘智海则认为《中国村落》既是一次产学研协同创作的尝试,也是一次具有美院特色的项目制教学创新。在创作中,学生们得到了一次产业化实践的机会,学术界的前沿思想与技术创新也在纪录片里得到呈现。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