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发奎散文集《望云》序

null

刘亮程说散文“是停下来的艺术,是回望,一字摞一字,一句摞一句。像老农播种,一粒是一粒,不急不慢”。山东邹城的高发奎散文的模样不是这样,快速,跳跃,转换,有些让人目不暇接的样子。我看他的《望云》集,真如在山阴道上,镜头万花筒般地变幻。集中文字不管长短,读来不仅没有沉闷之感,更不见俗套的影子,深烙着“高发奎散文”的印记,有着独创的意味。如他虽然多处说自己是一只青蛙,而且是故乡井底的一只青蛙,可是这只青蛙“从白马河来,从孟子故里来,跳到黄山,跳到屯溪老街,跳到阳湖的稻田里,又跳上稽灵山,跳上黄山林校,跳入新安江,跳入钱塘江,逆流而上,又跳回大京杭,跳回白马河”,自由得很,也广阔得很。看来,文无定法,关键是要有所创造,开掘出一道独一无二的河床,去承载自己独一无二的思想与情感。在某种意义上,高发奎做到了。

故乡,是这些文字的魂。不仅有赞美,如对母亲——“母爱是一首饱含浓浓乡愁的山水田园诗!母亲是五月最美的山茶花,风一吹,满院子飘香,满村庄安详,满世界温暖”。还有含着淡淡忧伤的叙述、思念,那些泪水晶莹之中是有咸涩在的。同时,我尤其欣赏发奎对故乡丰富地展现,将那些事物、那些人物,好的中性的甚至缺陷突出的,都一一涵育在自己灵动的文字里。当然会有美,那曾经有过的美好,让他魂牵梦萦,“念念不忘,念念不忘白马河上一千零一颗失眠的星星。每一颗星星,都有樱花的影子”,“数戴胜鸟的叫声最悦耳,它是田野里的精灵。它飞起来,像一只放大镜下的花蝴蝶”。

散文的核心是人、人的情感与渗透着情感的命运。最好的散文,总是与人有关,即使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我也会体察出人的爱与命运,因为这些大地上的事情,正是通过作家那双充满着爱与情义的眼睛、通过作家那颗清明而又滚烫的心才形成于文字的。在《望云》这本不大的集子中,竟容纳着这么多故乡的人物,喜剧的悲剧的,特别是那些女性,有的只是露一下面就不见了,也会给人留下印象。在发奎的心上,一定藏着一个女子情结,那种爱的亲近,亲近中的羞怯,外冷内热的紧张,都会引起人或深或浅的感动。“我喜欢水,我喜欢看水,我喜欢看水流动的样子,我喜欢看她的影子在水里的样子,我喜欢她纤巧的手在水上拨动琴弦的样子,我喜欢晨曦的薄雾笼罩她的样子”,朦胧着又真实着,她们也就生动他的文字里。

发奎并没有走大多写故乡散文的老路,并不一味地留恋与煽情、忧伤与追忆,他还写了故乡对于自己的束缚、自己对故乡的反思——“高家胡同就像一个牢笼,尽管没有绳索没有栅栏没有高高的墙,我依然被无形的鬼手拽着……以至于我在老城生活了七八年,还误以为被关在高家胡同呢”。想念、回归与挣脱、清醒,再现了一个紧张却又真实的现代人精神与生活的情境。他到底还是“一只自由自在的蛙”,而他作为一个诗人的底色,也让他的散文写作,有了想象的空间与文字的华彩。也就有了家乡的天空与世界的天空,天空里常会有不羁的云彩,而发奎自由的心性也便在遥望里,与云彩相通着,甚至为了安静地望云,他期待自己成为一个丑的石头,“这样就可以专心致志地望云了”。

有时,优势又往往与缺失一体,发奎文字快速,跳跃,转换的快节奏,也就在某些时候让人感到开掘不够、甚至浅尝辄止的不足。还有,如果他能够主动清晰地让文字里投射进时代的模样,或许会让这本散文集增加厚重。

虽与发奎交往不多,却喜欢他的文字,也愿意向文友们推荐。所言不足,可能不当,发奎包涵。

李木生2019、5、23草成于济宁方圆垦荒斋

null

作者简介:

李木生,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高级编辑。1952年生于山东济宁农村,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曾出版诗集《翠谷》、传记《布衣孔子》、散文集《乔木森森》等。散文集《午夜的阳光》获山东省首届泰山文艺奖,散文《微山湖上静悄悄》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散文《唐朝,那朵自由之花》获中国散文协会冰心散文奖,作品入选全国各种选刊、选本、大中小学读本及初、高中试卷。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