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天辅六年小室韦部人去哪了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金代天辅六年小室韦部人去哪了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金代天辅六年小室韦部人去哪了                                                                                                         

     查阅《金史》人物“昂”传记载:“郓王昂【1】,本名吾都补,世祖

【2】最幼子也。常从太祖【3】征伐。天辅六年,昂与稍喝以兵四千监护诸部降人,处之岭东,就以兵守临潢府。昂不能抚御,降人苦之,多叛亡者。上闻之,使出里底戒谕昂。已过上京,诸部皆叛去,惟章愍宫、小室韦【4】二部达内地。诏谙版勃极烈吴乞买【5】曰:“比遣昂徙诸部,多致怨叛,稍喝驻兵不与讨袭,致使降人复归辽主,违命失众,当置重法。若有所疑,则禁锢之,俟师还定议。”是时,太宗居守,辞不失副之,辞不失劝太宗因国庆可薄其罚,于是杖昂七十,拘之泰州【6】,而杀稍喝。”                                         

    《金史》忠义传中的这段话意思是:郓王昂即完颜昂,本名吾都补,金世祖最幼的儿子。经常跟随其兄金太祖征伐各地。金天辅六年(1122年),完颜昂与稍喝带兵四千监护辽国诸部族投降者,迁至岭东,就地驻兵防守临潢府。完颜昂不擅长领导统御,投降者皆深受苦难,众多叛逃者。金太祖得知此事,派遣出里底前往告戒完颜昂。已过上京,诸部皆叛逃了,只有章湣宫、小室韦二部到达内地。金太祖下诏指示谙版勃极烈吴乞买说:“你派遣完颜昂迁徙诸部,导致多数人怨恨反叛,稍喝驻兵不与讨袭,致使投降的人复归辽主,违抗命令损失了众多人,应当重法处置。如果有疑点,则禁锢他,等待部队回来议定。”

    当时金太宗已经即位,完颜习不失辅佐,力劝金太宗因国庆可减轻刑罚,于是打完颜昂七十杖,拘禁在泰州,而杀了稍喝。”                                                                 

(西拉木伦河)

(松花江中上游吉林省舒兰市白旗镇地图)

       当时金国的完颜昂把小室韦和章愍宫二部人迁徙到今天的什么地方了呢?

按照《金史》这段文字记载:“昂与稍喝以兵四千监护诸部降人,处之岭东,就以兵守临潢府”,笔者认这个“岭东”就是指今天大兴安岭以东的地域,而当时的“临潢府“路曷吕斜鲁猛安,就是今天内蒙古西拉木伦河流域。《女真民族史》一书中也明确指出“金临潢府所辖为今西拉木伦河两岸地。所辖有曷吕斜鲁猛安、赫沙阿猛安、斜烈阿猛安、昏斯鲁猛安、奥隈猛安多尪掴山某克。

(1) 曷吕斜鲁猛安  《金史》卷八十六《蒲察斡论传》:“蒲察斡论,上京益速河人,徙临潢。......天德初,设世袭临潢府路曷吕斜鲁猛安。”可见临潢府路有曷吕斜鲁猛安,地应在今西拉木伦河流域。

(2) 赫沙阿猛安  《金史》卷九十三《仆散揆传》:“仆散揆......大定十五年......特授临潢府路赫沙阿世袭猛安。”据《金史》卷八《世家纪》:“大定二十五年(公元1185年)七月壬申发好水川。九月辛巳朔次辖沙河,甲申(初四)次辽水。”则辖沙河在距辽水(今双辽附近之辽河)三日程地,约在今通辽境。

(3) 斜剌阿猛安  《金史》卷一百三十二《徒单阿里出虎传》:“徒单阿里出虎、会宁葛乌合窟申人,徙懿州......天德二年,世袭临潢府路斜剌阿猛安。”此猛安应亦在临潢府境。

(4) 昏斯鲁猛安  《金史》卷一百三十二《徒单贞传》:“徒单贞......授临潢府路昏斯鲁世袭猛安。”其地亦当在临潢府境。

(5) 奥隈猛安多尪掴山谋克  《内蒙古出土文物选集》106页载:“在哲盟奈曼旗发现奥隈猛安多尪掴山谋克之印。”以此推之,此猛安当在今奈曼旗一带,地近于临潢府,均属之,多尪掴山谋克为奥隈猛安之一谋克,当亦在此附近。  

      近年有学者认为:金代小黄头室韦人迁入内地后,其后裔成为元明时期苏完瓜尔佳部落【7】首领。这种观点,既无金、元、明、清、民国等历代官方确切史料证明,更无目前已知瓜尔佳氏诸部家谱记载佐证,于正史无据,和家谱无源,纯属不靠谱。                                                                我国著名民族史专家孙进已【8】先生认为“大黄室韦在东迁途中西奔,小黄室韦迁岭东。但小黄室韦是否融入女真族,没有明确记载;有人认为小黄室韦之后是元代活动在这一带的水鞑靼。 金代在女真姓氏中的白号有广吉喇氏,黑号有蒙古,这两种似属室韦种,似乎有一些蒙古人,在金代融入女真人之中。”                                   

       据《金史.婆卢火传》:“天辅五年(1121年)摘取诸路万余家,屯田泰州”,分布于今嫩江流域。而三上次男据《金史.移刺福僧人》、《金史.蒲察娄室传》、《金史.移刺塔不也传》等统计,在东北路(今嫩江流域)有女真猛安三个。李薇据《女真进士碑》又补充了东北路还有扎吉猛安,这样,嫩江流域就有四个女真猛安,万余户,与《金史.婆卢火传》所载万余家数相吻合。同时金代曾将室韦种之乌古敌烈两部迁至今嫩江流域居住,金世宗时又迁曾参与叛乱的契丹人到这一地区与女真人杂居,互为婚配。这样,以金代迁居此地的女真人为主体,融合了迁来的乌古敌烈人和契丹人,也可能还有部分留下的室韦人,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锡伯族。这个民族是以女真人的一部分为主体形成的,在语言上继承了女真族的语言。关于锡伯源于女真,史存明载。《清太宗实录》天聪八年(1635年)十月庚寅清太宗诏谕:“夫诸申乃席伯超、墨尔根之裔。”又“满洲源流考》载:清太宗曾诏谕锡伯说:“我与尔先世本是同源。”《柳边纪略》亦载“锡伯……自言与满洲同祖,而被居于蒙古之科尔沁。”都证明了锡伯本诸申(即女真、肃慎之音转)之后,因此与满族同属通古斯人之族。                                        

注【1】完颜昂(1100—1142年),字吾都补,虎水(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人。金朝宗室大臣,金世祖完颜劾里钵之子,金太祖完颜旻之弟。跟随金太祖四方征战,屡立战功。金太宗天会六年(1128年),任元帅左都监。十五年,为西京留守。天眷三年,为平章政事。皇统元年,封漆水郡王。二年(1142年),制诏昂属衔带“皇叔祖”字,封郓王。是岁,薨。子完颜郑家(完颜承晖的父亲)、完颜鹤寿。鹤寿累官耶鲁瓦群牧使,死于契丹撒八之难。                                    

注【2】金世祖完颜劾里钵(1039-1092年),虎水(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人。追封金朝皇帝,金景祖完颜乌古乃次子,金太祖完颜旻之父,母为唐括氏。辽大安八年,去世,享年五十四。天会十五年,追谥圣肃皇帝,庙号世祖,葬于永陵。皇统五年,追谥“神武圣肃皇帝”。                            

注【3】金太祖完颜阿骨打(1068年8月1日—1123年9月19日),汉名完颜旻,虎水(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人。金朝开国皇帝,父为金世祖完颜劾里钵,母为翼简皇后拿懒氏。天庆四年(1114年),起兵反抗辽朝,收国元年(1115年)正月,建国号“金”,年号“收国”,建都会宁府。同年十二月,加号大圣皇帝,次年改年号为天辅。在位期间,把猛安谋克制度改为军事行政组织。天辅三年(1119年),颁行女真文字。天辅七年(1123年)八月,领兵返回上京,经过部堵泺西行宫,病死于途中,谥号武元皇帝,庙号太祖,葬于睿陵。皇统五年(1145年)十月,增加谥号为应乾兴运昭德定功睿神庄孝仁明大圣武元皇帝。

完颜阿骨打作为女真部族奴隶主的总首领,完成了建国、破辽两件大事,推动女真族的历史进入一个新时期。                                            

 注【4】公元九世纪末,黄头室韦部已控制了今嫩江中下游地区,在此区内出现大黄头室韦和小黄头室韦二部。小黄头室韦居嫩江中游,范围包括今齐齐哈尔在内的嫩江流域。大、小黄头室韦又称大、小黄室韦,此二部统称黄头室韦,系达末娄后裔。辽天显元年(926年)契丹建国后,消灭了势力强大的渤海王国。迫于契丹的压力,居住在那河(今嫩江与松花江汇流段)以北的室韦人纷纷向契丹进贡。此时,大、小黄头室韦也已役服于契丹。辽统一东北后,将大、小黄室韦等诸部,列入“契丹二十部族放牧地”。据《辽史》卷三三志第三营卫下-部族下-兵制记载:“突吕布室韦部。本名大、小二黄室韦户。太祖为达马狨沙里,以讨降之,乃置为二部。部皆隶北府,节度使属东北路统军司。突吕布节度使戍泰州东北。涅刺拏古部。与突吕不室韦部同。节度使戍泰州东”  。黄头室韦之名在金代以后就消失了。                                                                                 

 注【5】勃极烈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建立的倚重国相级别的高级官员统治国家的制度。1115年1月,完颜阿骨打建国称帝。1115年7月,完颜阿骨打将女真族当时由都勃极烈、国相、各勃极烈参与的相对较庞大的议事会,改组为皇帝朝政和少数国相级别的高级核心官员共议国事的勃极烈制度。                               

诏谙版勃极烈吴乞买就是金太宗完颜晟(1075年11月25日[1]—1135年2月9日),女真名完颜吴乞买,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四弟,金朝第二代皇帝,1123年即位。金太祖时诏谙版勃极烈吴讫买是皇储。                        

(辽金代泰州古城—塔子城)

注【6】辽金的泰州故城—塔子城址,位于黑龙江省泰来县境内,始建于辽代中期,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泰州故城是辽金时期在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重镇,是黑龙江省现存的三大古城遗址之一(其余两处为宁安唐代渤海上京遗址和阿城金代上京会宁府遗址)。辽泰州,属辽上京道,为节度使所在地。今天的黑龙江齐齐哈尔、吉林白城、内蒙古扎赉特旗地域均属当时泰州管辖范围。金代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前仍称泰州,后为金安县。元代为斡赤斤封地。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于塔子城古城设福余卫。清代前期为绰尔城,清光绪年三十二年(1906年)为大赉厅分防经历。中华民国(1915年)为武兴县佐治局。现为黑龙江省泰来县塔子城镇所在地。

(苏完部长索尔果次子一等大臣直义公费英东)

注【7】苏完地方瓜尔佳。乾隆朝九年(1744年)修撰的《八旗满洲氏族通谱》里,在数百个满洲姓氏中,瓜尔佳氏被定在第一卷。而瓜尔佳氏这个姓氏中,居首的即是苏完地方瓜尔佳氏。《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说:“瓜尔佳为满洲著姓,而居苏完者尤著。其先有同 胞兄弟三人,长曰佛尔和,次曰尼雅哈齐,三曰珠察,后离居。佛尔和仍居苏完,尼雅哈齐迁席北,珠察由瓦尔喀再迁西尔希昂阿济哈渡口。珠察生素尔达,素尔达生二子,长曰王沙鲁,次曰王扎拉达。王扎拉达生莽卡尼,莽卡尼生罗罗墨尔根,罗罗墨尔根生常喀尼墨尔根。常喀尼墨尔根生二子,长曰尼堪,次曰索尔果。索尔果为苏完部长,有子十人,其族最盛。”                                  

 关于历史上东北苏完地方瓜尔佳氏世居地没有准确的定论,笔者认为苏完部落居住地是不断迁移的。

1、明中期之前,苏完部落位置在现在的黑龙江省呼裕尔河南双阳河流域,苏完部落起源于苏温河卫1406年成立,苏温与苏完满语是一个词suwan,苏温河卫在现在的黑龙江省呼裕尔河南双阳河流域。双阳河流域湿地区:双阳河发源于拜泉县南部,在林甸县西部消失,流经双阳镇、依龙镇、富饶乡,境内全长36km。双阳河河谷两岸由低河漫滩到高河漫滩(落差60米左右)及冲积台地,下游属于国内较少的内河之一,为典型的盲尾河,河道蜿蜒曲折。渔业资源丰富,是东北鸟类的重要繁殖地。苏温河后谐音为双阳河,由于当地鸬鹚的繁殖地,而称为苏温(鸬鹚)河,由于双阳河是个盲河用内河形容是非常准确的。“多尔济逼拉束湾哈达”来形容苏完(苏温)是比较与地理位置相符合的,可以翻译成:内河、苏完哈达的地方(这里哈达是地名不应翻译成山峰)。

《钦定满洲源流考卷十三》 苏完河卫旧讹苏温今改正明录永乐三 年置考国初有苏完部太祖戊子年来归其故地在吉林惟无此河名或古今有异称也。《黑龙江志稿》:速温河卫(明正统续置卫称,按盛京通志作逊河卫河在黑龙江南一百八十里)。黑龙江《逊河县志》逊河县之名来源于逊必拉河。此地远在周以前为肃慎地。汉至三国时期属挹娄地;隋时为靺鞨黑水部及室韦地;唐仍之;辽时为生女真地;金时属扶余路的辖境;元时为斡赤斤分地,属开元路管辖;明时为速温河卫所辖。黑龙江《克山县志》: 金时:克山地隶属上京会宁府。海陵王完颜亮时,“建五京,置十四总管府。是为十九路”,克山一带为蒲峪路治所近畿之地。

元朝,公元1214年成吉思汗分封东方诸王时。松嫩平原一带划归其幼弟铁木哥斡赤斤分封领地。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年)到元贞年间隶属辽阳行省开元路;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斡赤斤玄孙乃颜叛乱兵败被杀后,其所袭之地纳入辽阳行省辖地。并设蒲峪路屯田万户府,克山地划为该府所辖。

大德年间(1297年)以后水达达路从开元路分置,克山地隶属辽阳行省水达达路管辖。明初,这一地区为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下设的福余卫所辖。到永乐三年(1406年)和永乐五年,先后增设苏温河卫、纳木河卫。 克山境内南部为苏温河卫所辖,克山北部为纳木河卫所辖。

黑龙江《林甸县志》:远古时期,林甸地处乌裕尔河和双阳河下游,地势低洼,河水漫散而形成沼泽地区,经过漫长岁月淤积和内蒙风沙影响,逐步形成大片草甸子、苇塘、泡子、碱沟,是各种兽类、鸟类和鱼类繁衍栖息的好地方。远在3000年前后(西周末年至春秋时代),秽貊族在这一带生息劳动。秦汉、三国时期,属夫余国管地。魏、晋、隋时,属豆莫娄(北夫余)属地。唐初,又称达末娄。辽时,划归东京道管辖。金代,划归蒲峪路所辖。到了元朝,隶属蒲峪路屯田万户府。明时,属奴儿干都司苏温河卫。

《中国历史地图集》、 《明代奴儿干都司及其卫所研究》确定的苏温河卫的地址。                                               

2.第二个可能是苏完部落原地即是“吾兰”的地方。《明实录》记载:吾兰是在黑龙江与松花江汇合处以西不远的地方。长白山一处珠察的后人,吾良哈瓜尔佳,其部落名称还保留着原始地的称呼——吾良哈即是吾兰,苏完是吾兰的异写。只是最早有关苏完的记载。始祖居苏阿里乌喇达林苏完沃野阿拉哈哈达,这个记载就应该指的是“吾兰”的地方。   

 3.明中期以后,苏完部落应该迁徙到近临松花江中上游今吉林省舒兰市白旗镇一带。近日笔者参与了舒兰市满族正黄旗苏完瓜尔佳.关中伟、关中业兄弟满文家谱的翻译过程。这份满文家谱是道光十四年二月修立。谱序记载:瓜尔佳氏为满洲著姓,而居苏完者尤著。其先一父生三子,原生长松阿里乌喇达林苏完沃野阿拉哈哈达世居来者,因此为苏完人氏。以此有同胞兄弟三人:长曰佛尔和、次曰尼雅哈齐、三曰珠察。后兄弟三人因争雕翎生怨离居,佛尔和仍居苏完,尼雅哈齐迁往西(锡、席)僰(伯、北)地方,珠察由瓦尔喀再迁希昂阿济哈(尔)渡口,复归苏完。珠察生素尔达,素尔达生王沙鲁,王沙鲁生王扎拉达,王扎拉达生莽卡尼,莽卡尼生罗罗墨尔根,罗罗墨尔根生常喀尼墨尔根。常喀尼墨尔根生二子,长曰尼堪,次曰索尔果。尼堪生五子,长子乖乖达,次子准(专)达、三子讷泰、四子阿泰,五子阿力布达。本家谱系苏完瓜尔佳.费英东伯父尼堪五子阿力布达之子布兰支脉的满文家谱。这份家谱自珠察元孙即五世祖常喀尼墨尔根(其汉文家谱名常乃)立为始祖。家谱中有三个问题需要论证:一是本满文家谱记载:珠察生子素尔达,素尔达生子王沙鲁,王沙鲁生子王扎拉达;而《钦定八旗氏族通谱》和《满洲苏完瓜尔佳氏全族宗谱》记载:“珠察生素尔达。素尔达生二子:长曰王沙鲁,次曰王扎拉达。”笔者以为舒兰县的苏完瓜尔佳满文家谱关于“王沙鲁和王扎拉达”原本是兄弟关系误记载成“父子”关系了。二是本满文家谱尼堪弟原苏完部长索尔果儿子费英东支脉没有记载;尼堪长子乖乖达记载为“不知道去哪了“,其后人也没有续载。一种情况是道光十四年二月这次修谱时,修谱人对费英东和尼堪长子乖乖达当你的情况还不清楚,再就是尼堪长子乖乖达当年离家出走是件大事,尼堪与其四个儿子可能不知情或不赞同。笔者认为这与索尔果与费英东带五百户投努尔哈赤有关,尼堪长子乖乖达可能与索尔果和费英东一起投努尔哈赤的满族建州部落了。三是按照这份满文家谱,素尔果与费英东等十子带五百户1588年投努尔哈赤建州部前居住的苏完部可能包括舒兰市的白旗镇,此地在松花江中上游,松花江东有舒兰市的白旗镇。而“舒兰”也可能是苏完后来的转音异写。在舒兰市有松花江支流拉林河,拉林河:又名'兰棱河'。松花江干流右岸较大支流,拉林河发源于张广才岭南部的别石砬子山,大致自东南向西北行,流经五常、舒兰、榆树、双城、扶余等县(市),在双城市多口店附近汇人松花江。其多数河段为黑龙江、吉林两省界河。全长448公里。干流在溪浪河口以上为上游,属于山区,河槽深狭,比降较陡;溪浪河口至卡岔河口为中游,河道比降渐缓,河谷逐渐开阔,五常水文站处,中高水位时最大水面宽750-1800米,最大水深3.2-5.6米;枯水位时最大水面宽240米,最大水深0.4米。卡岔河口至入松花江河口为下游。溪浪河口至卡岔河口为中游地带就可能是珠察由瓦尔喀再迁希昂阿济哈(尔)渡口,复归苏完的广义居住地,而且白旗镇是一定时期苏完部核心居住地。这一点在关中伟和关中业兄弟满文家谱中也有线索,家谱中有布兰后人的满文传记,记载这支苏完瓜尔佳氏一直居住在舒兰地方范围内,自康熙后期加入了吉林“打牲乌拉“世居舒兰白旗镇。家谱所有人舒兰市的关中叶、关中业对祖居地舒兰白旗镇附近地理环境的描述:“祖居地舒兰白旗镇,松花江流经白旗镇境内(老人管它叫西大江,西大河),流经街里的是松花江的江岔子(老人叫小江子,),距离我家老宅前500米。松花江从吉林市出来,流经哈达弯、乌拉街、溪河、白旗镇、法特。其中:在白旗镇有个渡口(松花江上摆渡的地方)叫霍道口。我们小的时候,白旗镇的嘎呀河、三家子、法特的草甸子,都是大片的湿地。溪河镇有清朝的舒兰驿站,镇河镇凤凰山玉皇阁有乾隆御笔提字,文革被毁。白旗镇嘎呀河有辽金元明古城的遗址。舒兰小城镇有金代左丞相完颜希尹家族墓地群。法特镇有满清的柳条边、黄鱼圈,舒兰白旗现在还有一些满族特色文化的传承。”                                                                                                                                  

 4.近年来有学者认为明末期,苏完部落已迁徙到吉林省的抚松县境内。史料记载,苏完部居酸地。苏完急读为酸,以地为部名,亦称酸部。苏完部在何处,即在长白山附近,松花江上游,抚松以东,西林河以南,漫江以北地带。考察大荒顶子,才恍然大悟:大荒顶子附近,就是酸地,即苏完部所在地。
大荒顶子,文献记载,是苏瓦延哈达。《珲春乡土志》:卷三民族,满族,苏瓦延瓜尔佳氏,关姓,镶黄旗,原系长白山苏完颜哈达人,随同清太祖南征,世袭陈满州,隶京都镶黄旗黄海佐领下,清初分驻宁古塔,康熙五十三年分驻珲春。
《盛京通志》载:“乌苏城(原注吉林城南七百里,今未详),周围二里,门濠未考。城南曰乌尔古辰路,讷殷路北,即古苏完地。
《黑龙江乡土录》载:“苏完”一作苏瓦延山,即疙疸山。苏瓦延,即苏完,为满语,汉语为“黄”。哈达,为满语,汉语为“山”,合称为“黄山”。大荒顶子是黄土山,与记载相合。大荒顶子,又称大方顶子。黄、荒、方是同音异写。因此,大荒顶子即苏完延哈达。
《盛京通志》所说“乌尔古辰路”,乌尔即乌舍、兀惹,即朱舍理部,地在今二道松花江。讷殷路即今漫江与锦江地区。头道松花江有两源,一是三音讷殷,一是额赫讷殷。三音讷殷是满语,汉语为“善流”。 额赫讷殷,汉语为“恶流”。 三音讷殷,亦称大讷殷,即今漫江,额赫讷殷,亦称小讷殷,即今锦江(紧江)。“乌苏”,满语,汉语为“顺流”。两水合流处称上江口,   始称头道松花江。在抚松(原称松甸、双甸)北纳东来的松江河水,水势始洪大,可谓“顺流”。乌苏城可在荒沟口与新安之间求之。从乌苏城到大荒顶子一带即“古苏完”地。
苏完延山即疙疸山,民间是否有此说,不得而知。但从大荒顶子是长白山的“短岗”来看,称其为疙疸山,是符合实际的。
宣统元年,刘建封、张凤台、李廷玉等人在勘察奉吉分界,设置长白府及抚顺、安图两县时,对长白山江岗,考证翔实。张凤台在《长白汇征录》中说,金代致祭长白山,“元明因之”。元代祭长白山,史无明载,明末苏完部身在其地,沿袭女真人的传统习俗,实属可能。当时苏完部,据不完全统计有八百户。相邻的讷殷部与苏完部同祖异派,亦姓瓜尔佳氏,所属有七寨,以一寨有近百户计,也有七百户。当地世代流传“万人祭火”,绝不是空穴来风。这里还是要强调一下,“苏完”不能等同“苏瓦延”不是一个词含义也不同!苏完河卫如果要迁移大荒顶子山附近是比较符合逻辑的,因为这是珠察当年带着族人迁移的路线,比较可靠,索尔果和费英东父子率五百户沿着这条路线南下投奔努尔哈赤,但是苏完部在吉林省抚松县大荒顶子山附近居住的时间不应该是明朝后期,因为这一地点主要是讷音部落的世居地。                                                                         

 注【8】孙进已,男,我国著名民族史学家。1931年生于江苏无锡,1957年毕业于东北人民大学历史系,1978年到辽宁省社会历史所工作,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91年任沈阳市东亚文化研究所所长,1992年任沈阳东亚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论著有《东北民族史稿》、《东北民族源流》、《东北亚民族史论研究》、《东北民族史研究》(一)、《北方民族史研究》(一)、《东北史地研究》等。合著和主编了大量著作和资料,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                                                                                                            

 作者:关振春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