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城时光 | 红星小学的回忆

null

null

摄影:戴前锋

重庆文化主题书店

第547个故事

第七军医大学附属子弟学校

红星小学

作者:赵新新,赵津津,陈叔欣,钟玲,朱建英

在祖国的大西南,有一座美丽的山城—重庆,她是我们这群小伙伴童年生活和学习的地方。

尽管40年前的一次部队调防,使我们与她分别了很久,但今天仍能回忆起当年发生过的许多有趣的往事,这是珍藏在心底的红星情结,我们的启蒙学校:重庆红星小学。(第七军医大学附属子弟学校——红星小学,创办于1960年9月)。

null

图片来源自大院子女

第一校址

第七军医大学家属区大院4段

1960年9月至1961年7月,此时为学校初创期,仅设一年级,学生不足百人,学生为七军大本部和西南医院子弟为主,均为走读制。

校址据说是一幢民国时期建造的两层小楼,坐西朝东。小楼前面有左右两排平房,南北相向,形成一个三面屋舍,一面敞开的小院落。

小楼一层是我们的教室,课间休息时,同学们就在院子中央空地上嬉戏玩耍。由于场地有限,比邻的护士学校的操场,就成了我们课外活动的另一主要场所。尚能记起常在那操场上玩的游戏项目有“邀请赛”。

null

地点:仁爱堂医院旧址

摄影:戴前锋

此游戏参与双方人数不限,性别不限。受邀请出列的两人,站在对方阵前牵手角力。其余人观看、助威,力大、善拉者胜,败者归入对方麾下。它具有安全性好,集体参与性强,公正、透明、耍不了赖皮的特点。

在此项游戏中,象何雅珊、李枫、王佳这些玲珑小巧的公主型女孩,大多会“归顺”对手,而颇有女侠风采的刘小珊,则不会轻易就范,还时不时得胜班师,有所斩获呢。在男同学中,杜乐山、崔予柯(小名二胖),则是力大出众的常胜将军。

一年级时的教学只设语文、算术和课外活动,教导主任郝兰珍兼任我们的语文老师,据说她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一口标准普通话,嗓音亮而纯正,非常有磁性,听她讲童话故事,真是一种享受,随着故事情节发展,声调丰富变化,抑扬顿挫,让小朋友身临其境一般。

“秋天来了,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排成人字”,“前后左右,上下来去……”童稚般的朗朗读书声、笑声和歌声,真是欢歌盈室,达于户外……深深镌刻在幼小的心灵里,历久而弥新。

此时,同学们中间已开始有了“收藏热”,主要收集糖纸和烟盒。

至今还能让我们记得糖果、饮品的许多商标,如重庆的“冠生园”、“华山玉”、“兰香园”、“金星”、“全心”;北京的“义利”、天津的“起士林”等。

香烟品牌除中华、牡丹、大前门外还有大重九、红锡包、白金龙、千佛山等。由此引伸出的人文地理知识对人的潜移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新疆天山食品厂、黑龙江依安糖果厂、广东茂名汽水厂、南洋兄弟烟草公司……

从而知道了祖国的幅员辽阔和大好河山,一辈子都忘不了,以至于到六年级时,黎小涛和赵新新还曾密谋,要从重庆步行去云南,去看美丽的西双版纳……

第二校址

重庆市李子坝正街18号

该地原为西藏军区驻西南军区办事处旧址

1961年9月至1962年7月,此时为小学的发展期,新桥医院、大坪医院的同学纷纷加入,扩大为两个年级,近200人,原大院内校址显然已无法容纳,于是学校第一次搬迁至李子坝,实行寄宿制封闭式管理。

李子坝校址位于鹅嶺山北麓半山腰的一片绿树掩映之中,仰首可见山上八一小学的水塔,低头可俯瞰川流不息的嘉陵江。江上各种帆船、小火轮(汽划子)穿梭往返,笛声此起彼伏,回音悠长,确有几分诗意。

那时国家尚处在三年自然灾害的后期,生活物资依然匮乏。但红星小学的伙食是得到军大全力保障的,每个学生每天得到特拨的半磅牛奶。

当时,我们吃饭之前,要听哨音集合,以班级为单位排队进入饭堂。一首高亢激昂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唱到后来竟变了词儿。

“雄赳赳,气昂昂,跨进大饭堂,喝牛奶,吃面包,就是有营养,我们好儿童,齐心团结紧……”这既说明了我们生活的幸福,也是一种优越感在同学情绪上的流露(唱此歌时,记得是邓平摇头晃脑,表情最为丰富。)。

由于李子坝依山傍水,江风阵阵,放风筝成为课外活动的一大亮点。尤其是二甲班的刘玉珍老师,不仅热情支持同学做风筝,自己还身体力行,亲自披挂上阵,她那风筝放得真高啊(有时风筝放高了还能加发“电报”),引得同学们阵阵喝彩……

她的童心和亲和力由此可见一般。她是中师毕业,已有一定年资,身体娇小而丰腴,打扮很得体,常穿一双火红的高跟鞋,走起路来咯咯作响,更显中年女性特有的干练和风韵。

她除了教语文,还兼年级的音乐课,她会拉手风琴、弹风琴,很有点艺术情调,颇得同学崇拜。据说她还别出心裁试图为甲班编一首“班歌”,可惜后来没有了下文,否则一定能传唱至今,成为我们群体文化的显著标志之一。

此时,学校的操场大了不少,体育课由童太碧老师担任,体育活动有:手榴弹投掷、接力跑、行进拍皮球、立定跳远,垫上运动有前、后滚翻。美中不足的是操场边堆放了大量的硫酸坛,很不安全。课余时男同学往里扔石头,扔青蛙……回想起来真后怕。

另有精细之同窗,发现宿舍楼侧僻静之处有一泉眼,每临阴雨之时,泉水便汩汩涌流……好奇胆大学生赵新、文铁、李立力、王乘风等,常围坐泉边,以手把盏,畅饮一番,连呼美哉美哉,事毕又作悄悄状,以防外人知晓,而不能独享……儿时心态,可谓人小鬼大矣。

据一男生回忆,不久甲班陈叔欣几人闻讯前去品尝甘泉,谁料刚喝几口,便连连摇头大呼上当,“一点都不甜,一点都不甜!”其实,此时评判泉水甜与不甜,已不是味觉功能在起作用,而是心境愉悦与否引发的移情认同的问题,大概就与“情人眼里出西施”同理吧。

依山傍氷,绿树掩映的校园,景色固然怡人。但与悬崖峭壁为邻,却平添了几分险情。每临大雨,常会发生可怕的山石坠落与滑坡。

一次,巨大的滚石,不仅将宿舍墙壁击穿,碎石还把一年级崔建华、梁军的蚊帐砸烂......为安全计,刚安顿一年的校园,无奈再次搬迀。

null

地点:解放西路

摄影:戴前锋

第三校址

重庆市市中区解放西路守备街青年里26号

据资深人士考证资料显示,这个校址,在抗战时期是印度驻民国大使馆,解放战争时期又成为苏联驻民国的领事馆所在地。

记得其中一栋楼的房间里,墙上还有苏联人用碳笔留下的一幅斯大林怀抱小女孩的画。解放后,领事馆由刘邓率领的第二野战军接管,随后以军产分配给第七军医大学。刚从李子坝迁来时,还和七军大的一个干部学员队及医药采购站共处了一段时间。

这是闹中取静的一个大院落,洋楼前有花坛、有葡萄架,还有水泥篮球场……

null

地点:苏联大使馆

摄影:戴前锋

1962年9月至1964年11月,是学校的鼎盛期。这时,既有八一小学转来的四年级大同学,也有从西南军区保育院和黑院子幼儿园升上来的小弟妹。时任七军大校长的祁开仁少将,将小儿子祁蜀云,政委韩克宁大校将儿子韩卫民、女儿韩利民也先后送入红星小学就读。

此时学校拥有四个年级,九个班学生约300人,实行寄宿制。这一阶段,教育逐步走上正规化,语文、算术、手工作业、音、体、美无一短缺。篮球、足球、乒乓球运动蓬勃开展。

学校少先队成立了大队部,任碧英老师为大队辅导员,早期大队干部有:程毅、贺耀华、崔予柯、陈云龙,吴鸿雁等,后期增补的有:、涂友良、王小鸥、林祯怡,王曼丽,等,大队旗手:赵津津,护旗手:付洪林.沈天颖,大鼓手:刘明,小鼓手:许庆生、张新力,号手:王五一、赵新新。

null

赵津津,贺耀华

图片来源自大院子女

63年六一节,红星小学学生赵津津、贺耀华还被评为重庆市优秀少先队员,在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受到市长任白戈的接见并合影。

学校还组建了阵容强大的合唱队,经常在饭堂集体排练并参加市中区的各类演出和比赛。担任合唱指挥的先后有陈慧力、朱建英等同学,合唱曲目有《小放牛》、《我们的田野》、《队旗向着党旗飘》、《共产儿童团歌》、《金日成将军之歌》等少儿歌曲。记得每次排练前,老师把队伍排列好,然后把朱建英小心翼翼地扶上一张方凳,8岁的小小指挥家就这样诞生了。

null

图右是朱建英

图片来源自大院子女

文艺活动的蓬勃开展,使同学中涌现出一批文艺天赋较好的活动骨干:钟玲、乔丽娅、蒋萍、王多、孙丽娜、梁小虹、曾庆明、刘荣、李霏明等。尤其是女同学钟玲,年仅九岁,但舞蹈技艺已初显功力,她表演的独舞《蝶恋花》,一招一式给师生们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null

钟玲同学的舞蹈照

图片来源自大院子女

男同学李霏明则是“羊肚手巾头上戴,陕北小伙亮出来”,一曲兄妹开荒唱得有腔有调。

63年六一儿童节,学校还组织了大型文艺汇报演出,在七军大礼堂隆重举行。这是一次校园文化的检阅,大合唱、长篇快板词、舞蹈应有尽有。

节目主持人为傅洪林,她表现的阳光而自信,那神采飞扬的举止,真不亚于当今的名嘴大腕。军队儿女真是多才多艺,演出大获成功,受到七军大政治部的高度评价。

说到当年的校园文艺,就不能不提及四年级班主任徐世惠老师,徐老师本为重庆大学二年级学生,后因病中断学业,才改做小学教师,她以自己喜爱文艺创作和编舞的特长,有力助推了校园文艺活动的兴盛。

由她指导排练的男生节目“叠罗汉”,在市中区校际比赛中,一举夺得二等奖。程毅,张江陵,王海军,陈虹光,庄西汀等几位小罗汉,为此很神气了几天;节奏感强,凸现阳刚之气的海军舞,在外演出时也常常要多次谢幕,方能下场;同样由该班蒋平,刘丹英领舞,宁丽,赵津津,孙瑜,刘慧英等人出演的蒙族《筷子舞》,则以姑娘的扭肩,抖碎肩,跪地后仰等舞蹈语言,伴随幽扬的蒙古长调,仿佛展现出一幅幅美丽的草原画卷,那艺术感染力真是余音绕樑,让人记忆深长。

null

图片来源自大院子女

还需一提的是由刘荣、王多,孙丽娜等人主演的小型歌舞剧《苗家小姑娘》经过文艺老师多次修改和指导排练,最终成为本校后期的保留节目和拳头产品,常去校外演出和比赛,并获有奖项。

该剧着民族服装,色彩绚丽,头饰与挂件叮当作响,在那年月,很有些视觉吸引力,舞台效果的确不一般。一年级小学生来演就更属不易了。

红星小学并入高滩岩小学后,该校余校长闻知此剧,便要求在65年六一节,一定要演一次,让师生开开眼界。由于该剧剧情曲折,演员各有唱段分工,一时还找不齐原班人马,只得从大坪小学把女主角之一的孙丽娜借来才配足了角色。真可谓,“单兵拉练几十里,丽娜奔波来演戏”又留下了一段佳话。

几年间同学中还产生了大家公认的小画家唐先棣、靳伟,小歌手钟宜光,笛子少年蒋一民,墙报通讯员黎海涛。于今而言,这为他们成年后各自的职业选择,打下了宝贵的基础。

除了上述有技艺专长的同学,让我们印象深刻外,还有一些小小年纪便有“首领潜质”的人物,值得一提。这类“小首领”的共同特点是,身高力大,遇事有计谋、组织鼓动力强、再就是办事公道,能服众。

程毅、崔予柯、刘明、杨荫中、陈云龙、迟文钢、李黔生、吴鸿雁、刘小军当属之;

在女同学群体中,胆大主意多、遇事敢负责,颇有组织力号召力的是从小喜爱舞剑的刘小珊

早年既显举止干练、刚烈果断性格的,当是初迎新

以成熟稳健、办事周到见长的则是贺耀华

颇有小演员气质的是钟玲、王小鸥

另据笔者多年观察,还有一位自小博学强记,以分析思考见长的男同窗,尽管他当时言语观点与同龄孩童有所差异,而不被完全认同,但大家又不能不佩服他的卓而不群之处以及成年后的通达与深沉,真是谋士与高参的料。可叹生未逢时,一世惜哉。C.S.X----是也。

null

  图片来源自大院子女

这一时期在校任职的教职员工有:

教导主任:郝兰珍。

班主任老师:徐世惠、赵琴贞、刘玉珍、王世英、伍春兰、蒋仲华、熊进学、熊玉华、童太碧、饶菊珍、李云芳、马可、但金玉、周开智、王功腾、李庭、周世华...

体育课徐美贊老师等。

生活助理员:沈达华,生活老师:陈凌远,谢老师、周良凤、李庭昆、黄维忠老师(她那时才16岁,应算童工)。

军医:段医生、王医生,护士:黄志蔚、王明菊等,在同学们的记忆中,她们永远是美丽的白衣天使。

为加强对学校教育的管理,七军大定期派出驻校军官担任类似“督导主任”一职,先后有:陈健顺中校、盖育文上尉`陈松图中尉驻校工作。学校会计则是田祖学少尉。

null

督导主任陈建顺的全家福

图片来源自大院子女

陈健顺中校,这位戎马多年的老军人,性格活跃,言语幽默,他的到来让学校风气为之一新。他不仅能在早操时亲自指挥全校学生三部轮唱《我是一个兵》,而且对乒乓球活动情有独钟,可以说,是在他的大力倡导和身体力行的影响下,乒乓热在校内迅速升温。

“人手一张拍,班班有比赛”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在后来的全校大循环比赛中,男子单打选手吴鸿雁、杨荫中脱颖而出;女单冠亚军则为傅洪林、沈天颖所夺得。此时校园内外的各类游戏也是丰富多样的。

这些辛勤善良的园丁形象,让我们铭记在心,一世珍存。

炊事班长:赖杰,炊事员:老马师傅和年轻乐观的“小和尚”,他高兴起来,会在学生面前,表演徒手倒立和“打巴壁”。

门卫:阎师傅,同学戏称阎老头,学生出入校门,他一夫当关,权利不小。

他们的朴素劳动,点点滴滴,融入了我们的童年幸福生活……滴水之恩,岂敢有忘。

null

null

图片来源自大院子女

虽说每个人对母校的记忆不尽相同,然而那份情结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刻骨铭心的,那些年的学校时光、师生情谊总使我记忆深刻。

时至今日,我也依然记得当年教室里、院子里发生的一切。

你是否也有那些珍藏着的记忆?不妨告诉我们,我们将在下一周,把那些带给人温暖的回忆与故事分享给大家~

也可以翻看这本《故城时光》,看看从百岁老人到00后的年轻人,他们笔下的关于亲情、友情、邻里情的真实、直接、温馨的记忆。

全书125个芸芸众生的真实生活场景,找一找里面有你曾经居住过的街巷、你的同学、邻居吗?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