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汉制造到武汉创造

  70年来,武汉不变的,是她一直是我国的一个工商业重镇;变的,是她现在已经由单纯的制造业基地蝶变为

70年来,武汉不变的,是她一直是我国的一个工商业重镇;变的,是她现在已经由单纯的制造业基地蝶变为中国一个重要的创新创业中心。这是“武汉制造”向“武汉创造”的成功转化,也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华丽转身的缩影。

早在19世纪末,张之洞督鄂创办了汉阳铁厂、汉阳枪炮厂,初步奠定了武汉的近代工业基础,但真正奠定武汉工业重镇地位的,则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当时中央将153个苏联援华重点项目中的3个项目,包括武钢、青山热电厂、武重,放到武汉;随后又在武汉三镇落子肉联厂、武船、武锅等一批国家重点项目和12个工业区。一看就带有浓重的重化工业色彩。

此后三四十年,直到上世纪90年代,武汉都是一个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城市。甚至进入21世纪,在汉口古田地区,仍然可以闻到化工厂刺鼻的气味。

根本性变革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先是“两通起飞”在三镇落地,武汉在全国率先打开城门,让各地的商品进入武汉,其标志就是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崛起。而影响更深远的武汉发展战略,是1988年设立东湖高新区,1993年成立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拉开了武汉向科学技术要生产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幕。

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品,使“武汉制造”在国内与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上不断向上提升。过去几十年来支撑武汉工业重镇地位的“武”字头企业及相关产业,一方面慢慢退出“支柱产业”“利税大户”行列,一方面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实现脱胎换骨。

现在武汉的支柱产业都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光电子信息产业、汽车产业、生物医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服务业等,使武汉产业结构焕然一新。产业密集度越来越高,但武汉的天更蓝、水更清,真正无愧于国家山水园林城市的称号。

今天,武汉被称为“互联网第四城”,东湖高新区综合实力居全国第三,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排名第二位,是不折不扣的创新创业中心。很多支撑未来中国实力的东西,正在武汉孕育、孵化与成长。

放眼世界,不乏城市因传统产业衰落而陷入衰落,而武汉被认为是一个转型成功的案例。今天有1100多万人口在享受武汉经济繁荣的好处,其背后的产业转型似乎是自然而然的,其实这种成功有赖于武汉智慧。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