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松磊:单支视频播放超2000万,科普内容的爆款方法论 | 浑水视频

你有没有想过,你的手机是如何拍照的? 你有没有想过,暖气是如何送到你家的? 你有没有想过,中国人为什

你有没有想过,你的手机是如何拍照的?

你有没有想过,暖气是如何送到你家的?

你有没有想过,中国人为什么热爱嗑瓜子?

不止这些问题。

如何给猪盖章?混音师如何拯救歌手?如何科学地给机票定价?你的App为什么知道你想买什么?如何为13亿人调度列车?…

以上这些你可能尝试了解但却很难找到标准答案的问题,回形针PaperClip都在将它们做成严肃的知识类短视频内容,打造一份“当代生活说明书”。

从2017年11月30日发出的第一条视频《摄像头如何监控13亿人》到现在的最新一条视频《你家装修的时候究竟发生了什么?》,回形针PaperClip已经全方位的解答了64个问题。

如何科学地研究当代生活?


科普类短视频背后,内容生产的工作逻辑和方法是什么?

回形针PaperClip是当代生活说明书、硬核科普解读,致力于用高信息密度的技术可视化解释这个世界的运转方式。

目前回形针PaperClip抖音粉丝110万,B站粉丝30万,公众号粉丝20万。代表视频《Vol.050如何为13亿人调度列车》,总播放量超过2000万。

干燥文化CEO、回形针PaperClip创始人吴松磊提到,其实知识科普类短视频的工作并不是一个特别需要敏感,或需要创造性的工作。只要你愿意付出时间,只要愿意看一些公开的资料,你都可以自己尝试做一些这样的内容。

“更多的付出是在做内容的时候,因为我们要呈现出相对来说更高的信息密度,更准确的视觉语言,所以要求我们的内容必须非常细致”。

2019年5月,由蓝鲸财经、蓝鲸浑水主办;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上海报业集团指导的第五届蓝鲸财经青年传媒人论坛·清华大学分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

论坛邀请界面•财联社副董事长何力;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铮;蓝鲸财经高级副总裁兼执行总编辑刘瑞刚;Figure创始人、非虚构电影《生活万岁》制片人张悦;蜂群文化联合创始人&CEO莫力洋;Vlogger井越;天纳创始人王铮;乐正传媒联合创始人、影视产业观察主编彭侃;干燥文化CEO、回形针PaperClip创始人吴松磊等嘉宾与现场近300传媒从业者及清华学生、风直播上超过8.9万名参与者,共同探讨“短视频的下一个风口在哪里”。

论坛上,吴松磊表示:“当我们看视频时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是,这个视频的文字稿跟画面是没有关系的,也就是说如果你想了解一件事,只要看那个视频的旁白就可以了。也就是说,你看一个三分钟的视频,看完一千字的文字其实就了解了。

在我们看来,这样的短视频内容其实不是一个有效的、真正发挥了短视频优势的解释类的内容”。

以下内容整理自吴松磊现场演讲实录: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点击视频,回放第五届蓝鲸财经青年媒体人论坛·清华大学站吴松磊演讲现场

01、设置拟物模板

“让视频信息密度高于文本密度”

各位下午好,我们是一档致力于研究当代生活,显示生活运转的节目,怎么发电,原子弹怎样制造等,都是我们关心研究的话题,回形针PaperClip是你的当代生活说明书。

当我们看视频时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是,这个视频的文字稿跟画面没有关系,也就是说如果你想了解一件事,只要看那个视频的旁白就可以了。也就是说你看一个三分钟的视频,看完一千字的文字其实就了解了。

在我们看来,这样的短视频内容其实不是一个有效的、真正发挥了视频优势的解释类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回形针PaperClip做更多的研究和尝试让视频信息密度高于文本密度。

首先设置拟物模板,相对比较幼稚和比较扁平化的视觉风格。比如老电视,投影、手机、老电脑。这些拟物模板帮助观众更准确的关注到想要呈现内容的语境,我不需要在文本跟大家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背景,你看到一个画面需要有什么反应。

比如这些更具体的设计,讲高速公路如何收费的时候设计一个高速公路给司机开出来票据;

比如我们想植发,分享你植发花了多少钱;

比如为观众呈现出以前的中国机票是什么样的。

这些都是我们做的一些拟物化设计,另外在视频里尝试更多的三维场景。比如这是模拟烟花如何爆炸的现场;

这张是讲汽车电池的组成结构是怎样的。

如果你用文字语言向你的观众解释汽车、电视的组成,永远没有办法实现像视频这样清晰准确和更高效的呈现效果的。

这是一个信息可视化的表达,这样的视觉语言,是一个用视频衔接信息的机会,让我们真正拥有了把这些相对来说复杂的技术,清晰准确地传递给普通人的机会。

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视频,我们很难讲清楚你的手机显示器或你的电脑是如何显示颜色的。但在刚刚这样一个片段我们可以非常清晰的看到,每一个像素点有三种颜色,又可以被独立的控制发光强度,通过控制每一个像素点的颜色,就可以控制整个屏幕的颜色,进而让屏幕显示出你想要的画面。

02、为什么 OR 怎么做

“看很多资料,做更多研究”

所以在做内容的时候我们更多是偏向于讲一个设备或一个模型是如何工作的。这时需要我们看很多材料、做更多研究。很多时候要讲的其实是专业方面的知识,或行业知识。比如说我们要去研究技术、工程和各种各样的规则。

像上面这个自来水的流程,从水库到饮水局,再到小区,然后再从水龙头流出,其中每一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技术。比如说在地下管道自来水流过去的时候如何控制露损。中国自来水有15%都是地下管网漏掉的,这是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知道,但并其实不知道的问题。像自来水从哪来,没有一个视频让我们清晰的了解这些问题。

比如有很多国家标准。这是ATM机的规范,ATM机应该被如何设计,它有什么样的安全水准,它应该提供哪些可靠的服务。

这是一个抽粪车的案例,每天产生各种各样的粪便从排道被吸走,这时需要研究排道是如何工作的,这时我们需要看一些专利。

包括运动鞋减压,球鞋气垫如何被设计;中国快递员平均工资大概是多少,每送一份快递赚多少钱;还有一些教科书,比如计算机图形学的教材等,通过这些教材、专利以及国家标准,我们可以做更多的研究,帮助大家理解事物的运转逻辑。

03、回形针做内容的逻辑和方法

“必须非常细致”

其实我们的工作并不是一个特别需要敏感、或创造性的工作。只要你愿意付出时间,只要愿意看一些公开的资料,你都可以自己尝试做一些这样的内容。


更多的付出是在做内容的时候,因为我们要呈现出相对来说更高的信息密度,更准确的视觉语言,所以要求我们的内容必须非常细致。

举个例子:中国人为什么热爱嗑瓜子?

大家可以观察这个现象——你去旅游的时候,或是看外国影视剧时很少看到外国人嗑瓜子,但中国人很喜欢嗑瓜子,应该如何研究这样的话题?

首先需要判断这个事实是否存在,有没有相关的数据可以支撑中国人喜欢嗑瓜子的研究。我们要查到瓜子的消费量。

恰恰食品是一家靠卖瓜子上市的公司,相比其他国家,中国的瓜子消费量是什么水平、中国人什么时候开始嗑瓜子?几千年前中国其实没有瓜子,肯定有一个让中国人从不嗑瓜子到嗑瓜子的时间点。

我们找到资料显示,一个传教士在19世纪中叶前后旅居中国大部分地区就已经发现,中国人已经非常喜欢嗑瓜子了。当时嗑的不是葵花子而是西瓜子。这就引出了一个更关键的问题——既然大家开始嗑西瓜子,那么是什么时候开始有西瓜的?

这时需要开始研究,西瓜什么时候传入中国。最早,西瓜是在中东开始被栽培的一种植物。研究完开始有西瓜的时间,再研究人们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吃西瓜,因为前提是要有大量的西瓜种植,才有大量的瓜子。

为什么人们喜欢吃西瓜?调查到这你会发现中国是全球西瓜消费量最大的国家,中国每年产出的西瓜大概占全球产量的90%,基本没有出口,也就是说全部都是被国内消化的。

人们为什么喜欢吃西瓜?我们查到这里,希望能给出一个解释,但最后其实没有给出特别准确的解释。我们的解释是因为西瓜的含水量特别高,并且在含水量高的食物当中,比如葡萄或者杨梅,西瓜最容易保存。古代没有冰箱,想在夏天吃一个含水量高的水果时只有西瓜。

人们为什么喜欢吃西瓜,又喜欢嗑瓜子?因为在一个相对匮乏的年代,吃西瓜并嗑西瓜子是不浪费食材的一种表现,中国还有很传统的名菜——炒西瓜皮。大家喜欢嗑西瓜子是如何变成喜欢嗑葵花子的?之后我们开始研究什么时候有葵花,开始流行嗑葵花子。

这就是我们分析和研究一个问题的逻辑和方法。通过把一件事情拆分成多个问题,展现出一个行业或者一件事物真正的途径是什么。

另外,做研究的时候很容易遇到场景,比如当时做的一个话题是怎样给机票定价,买机票的时候提前三天,或提前五天到一个星期,机票的价格是会变的,当时写这样一个文本——每个航班根据数据模型规划好舱位数量,通过对比历史数据和对手销售情况,进行动态调整。数学模型是什么,应该怎样对舱位进行调整,什么情况下提升调价。

这样的文本带来的问题,观众看完之后会以为他已经知道并记住,其实不是的,过了一段时间后这些内容会被完全忘掉。如果我们做一个这样的内容,很可能浪费了观众的时间。

在此基础上,我们会调查更多关于数据模型背后的内容,最后出来的视频才有助于观众真正的了解和记忆。


这是我们工作的逻辑和方法,做知识内容还有更多无限的可能性,大家有兴趣可以尝试自己做一些调查和研究,你会发现很多有意义有价值的内容。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