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马俊河 治理的不仅仅是沙

本刊记者 王海珍 甘肃民勤位于腾格里大沙漠西端,北接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西南连祁连山,是黄土高原上的

本刊记者 王海珍

甘肃民勤位于腾格里大沙漠西端,北接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西南连祁连山,是黄土高原上的一片美丽的绿洲。这里冬寒夏热,多风沙、少降雨,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它地处石羊河流域最下游,曾靠着从祁连山流下的石羊河的滋润,这块绿洲曾水草丰美、物产富饶。然而,到了近现代,由于气候变化、上下游无节度用水,再加之西、北、东三面被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围,由于石羊河上游祁连山水源涵养能力降低和中游用水激增,每年进入民勤的地表水由上世纪50年代的5.9亿立方米减少到现在的1.0亿立方米。目前,民勤的荒漠化面积已占土地面积的89.7%,荒漠边缘以每年3至4米的速度向绿洲推进。渐渐地,民勤形成了一个半封闭的内陆荒漠区,也因此成为我国北方沙尘暴的一大策源地。

从地图上看,民勤像一根楔子插进了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中间,阻挡着两大沙漠“握手”,风沙随时都有可能埋葬这儿最后的绿洲和农田。民勤的存亡直接关系着河西走廊的生态安全,民勤不固,四周皆危。时任国家林业局造林司总工程师李怒云在中央电视台“绿色空间”专题片《飘逝的柳林》中对全国观众说出了这样的话:“民勤不只是民勤的民勤,也不只是甘肃的民勤、中国的民勤,它对世界大气环境质量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民勤,这个被沙漠包围的内陆荒漠区产生了一句流传甚广的“名言”:“天下有民勤人,民勤无天下人。”这句话,道尽了民勤的辛酸。民勤人在漠风的肆虐与流沙的声响里,回望故乡一眼,远走天涯,故乡因此成为一个荒芜的村庄,而天下人包括些那离开故乡的民勤人就此再也没有到过那个荒芜的村庄里来过。

但是,也有例外。比如马俊河。

回家为故乡做有用的事

2001年,世纪之交那一年,19岁的马俊河也和当地的很多年轻人一样,离开家乡,外出谋生。上世纪80年代,童年记忆中的家乡绿洲已经不复存在,90年代肆掠猖狂的“沙尘暴”,成为他记忆深处不可磨灭的恐怖回忆。年轻人大都选择离开,他也在家人的期盼中去外面寻找希望。然而,2004年,一则新闻报道引起了他的注意,当时正在昆明打工的他无意中看到一张报纸,上面写着:如果按当时沙漠化的速度,再有17年民勤的地下水枯竭,两大沙漠就会合拢,就不再适合人类生存,民勤县也将随之消失。这则消息给他震动很大。人生设想中的“衣锦还乡”还没有实现,却即将面临“无家可归”的境地。难道就眼睁睁的看着家乡消失吗?

“逃离很容易,但我不想那么做,我想回到自己的村庄,为家乡做点有用的事。”马俊河说。他从四季如春的昆明回到甘肃,先是在兰州一家公司上班,闲暇之余就在网上搜索有关治沙的信息,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网上认识了一个老乡,老乡搞了个“拯救民勤网”,他俩相见恨晚,一拍即合。“我们一起发起了拯救民勤志愿者绿洲行动,利用业余时间,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防沙治沙。”马俊河说,“经过多次考察和咨询,我们发现,有一种叫‘梭梭’的植物,非常适宜帮助民勤防风固沙。梭梭这种落叶小乔木,是沙漠里的英雄,抗干旱,耐盐碱,在年降水不到100毫米、土壤水分含量在0.8%-1.2%的严酷条件下仍能生存。”

2007年春天,他们从网上招募来20位青年志愿者种梭梭,开始漫长的防沙治沙之路。但是一切并非想象中那么容易,刚开始的两年,每年只能募集到3000多元。2009年情况更不好,开春梭梭要下种了,连3000元都没募集到,报名的志愿者也寥寥无几。眼看就要错过种梭梭的时节,马俊河心里太难受了,有时会忍不住,跑进沙漠,对着漫天黄沙大哭。

这年秋天,马俊河从兰州回到了老家——紧挨腾格里沙漠的国栋村。在土房里,他更新拯救民勤网网站,开办个人博客,真实记录民勤环境变化和沙漠化治理进程,并在多家大型平面媒体及门户网站上发表民勤生态现实图片。马俊河的努力终于引起了社会关注,多个公益组织参与到“拯救民勤”行动中来,越来越多的人把带孩子来民勤种梭梭当成对孩子的环保教育方式。2010年,拯救民勤志愿者提交的互联网植树平台公益项目,获得国家民政部和英特尔公司共同举办的“芯世界”公益创新奖先锋奖。

随着参与种植梭梭的人越来越多,梭梭种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每年梭梭成活率在90%以上,沙漠有了新绿。但有一个现象让马俊河困惑,乡亲们在受雇种梭梭时有热情,种完后仍在梭梭林里放羊。马俊河问过乡亲们:难道大家不想改变环境?但乡亲们的回答像刀子一样尖锐:“不放羊吃什么?哪来的钱供娃上学?”乡亲们的答案“扎”醒了马俊河:想要动员所有的人参与治沙,就要让大家从保护环境中获益,让乡亲们看到治沙的“钱途”。

2010年,马俊河和几个伙伴发起成立“民勤县国栋生态沙产业专业合作社”,开始在梭梭林里尝试种植肉苁蓉,在沙漠边动员农民栽种沙漠甜瓜,放养沙漠鸡。借助社交平台和网络电商,合作社的品牌逐年壮大,效益也一年比一年好。

马俊河种梭梭认真,种植售卖土特产也认真,以民勤红枣为例,“我们有规模化绿色有机种植地,每一个步骤都不敢马虎,从种植到采摘,我都会亲自监督,并仔细挑选。充足的阳光,巨大的昼夜温差,和独一无二的地理环境都使得民勤的红枣更加圆润饱满、果肉甜美。另外,我们的红枣采用的是特殊的吊干工艺,这种吊干工艺必须集得天独厚的温差,水分蒸发为一体,全国独此一份”。马俊河说起家乡的特产总有满满的自豪感。

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2011年,杭州日报社发起了“拯救民勤绿色传递”的大型公益活动,号召杭州市民种梭梭,并坚持至今。2015年起,中国绿化基金会百万森林计划,开始支持拯救民勤志愿者绿洲行动,不仅提供资金支持,还吸引了众多的明星粉丝团,在民勤县种植绿洲锁边林。媒体和互联网的宣传及网络筹款,让马俊河种树治沙的事不再面临资金困境,这些年来,陆续有10000多名志愿者,自愿来到民勤种植梭梭。但来这里种树的志愿者总要离开的,有乡亲们在的绿洲才是真正的家乡,要如何留住民勤人一起治沙、守护家园呢?而且,绿化沙漠的力量还是要靠当地年轻人,如何留住年轻人,还是要靠发展经济。

马俊河意识到:“荒漠化的实质是社会问题,要解决荒漠化,就要从本地居民的生计改善切入。”于是,他想到了“产业治沙”,成立了“梭梭农庄”网店,帮助农户们把种植的优质生态产品,如民勤沙瓜、红枸杞、红枣、羊肉、肉苁蓉等销售出去。慢慢地,越来越多的村民不再选择逃离,也成为了植树治沙的主力军。

马俊河说:“我感到,沙漠治理好了,有了绿洲,农户们才能遵循自然规则,根据四季和节气耕耘,收获到好吃的果实,有好收成,才能一直守在这里。治沙是个大前提。”

民勤独特地理条件和气候,合作社种植的农产品品质非常好,但受交通不畅和信息闭塞等不利因素的影响,销量和销售价格不太理想。2015年,马俊河和他的团队在甘肃省农村青年电商培育工程的带动下,积极培养青年电商人才,开展电商帮扶计划,开发特色农产品16种,注册了梭梭农庄商标,通过电商帮助村民们将产品销售出去,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保护环境与发展产业携手并进的新路子。

马俊河介绍说,沾着露水的民勤蜜瓜当天在地头采摘,第二天就到北上广等大城市消费者的餐桌上。算下来,合作社的蜜瓜种植户一亩能多收入1000元。他们还为民勤蜜瓜取了个生动的名字“沙瓜先生”。2017年,“沙瓜先生”一经推出,就引起各方广泛关注,在众筹平台得到极好的反响,成为走向全国的网红,合作社全年销售密瓜500吨,为农民带来收入200多万元。

一组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以来,合作社与132户农民签订包销协议,授权网店27家,累计销售农产品2483.7万元。推广节水灌溉及设施农业、沙产业等带动农业产业投资1600余万元。直接解决就业230人,间接带动就业600多人,为农民增收673.6万元。在和村民良性合作促农增收的同时,合作社三年累计提取利润37.5万元用于生态恢复和荒漠化治理,让一株株梭梭阻挡风沙入侵,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马俊河说,“老百姓的农作物卖出去了,经济收入上来了,就不会再乱开荒了,对我们治沙也有帮助,我们也一样可以通过售卖农产品得到一点收入养活自己,我们治沙是解决麻烦的,不能在治沙过程中把自己弄成别人的麻烦。”

集合志愿者的力量绿化沙漠

每年春秋两季是马俊河最忙碌的时候,栽种梭梭最好的季节有两次,一次是春天三四月份,另外一次是秋季的十月份和十一月份。“梭梭耐高温耐严寒,在气温高达43℃,而地表温高达60-70℃,甚至在80℃的情况下,低至零下40°都能耐受生存下去。秋天种下后,过一冬天,第二年春天会很好的生长,秋天种植的成活率会更高。”马俊河说起梭梭种植,俨然半个专家,是啊,回到家乡绿化沙漠13年了,年年摸爬滚打在一线,对梭梭这个物种,他已经非常熟悉了。

每到植树时节,常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们来,“志愿者来自全国各地,上海的,杭州的,北京的都有,有的来了一次,会再来,会带着自己的孩子来,有的可能来了有超过10年了,年年都来,这些志愿者在甘肃境内的居多,因为交通更为方便嘛。”马俊河说,“我们种植梭梭绿化沙漠从开始到现在13年了,现在大约种下了3万多亩的梭梭了,来的志愿者也超过1万人了。”

其实,如果从志愿角度来说,马俊河也算是志愿者,是他自己立志扎根在家乡的,也没有人给他承诺过给他什么,一切的一切都要他自己去克服,去完成。

从大城市回到家乡,准备为家乡种树抵抗沙化时,他曾经遭遇过误解,在年轻人都想方设法离开家乡,去寻找更好的生活之地时,他却逆流而行,从大都市回到土房子。“是不是在外面待不住了?”来自外人的这样的质疑声最初有过。他只是笑笑,也不辩解,他不是一个爱说大词的人,更不是一个动辄喊口号的人,像很多西北男人一样,他更愿意去做。

刚回到家乡时,相比生活环境的变化,最难捱的是精神上的孤独,“那时候不像现在,打开手机就能链接全世界。那时候,接电话有时都要从房子里跑到外面去,能登录一下QQ就很满足。”马俊河回忆着。身边的人不理解他干嘛回来,身边没有能交流想法和感受的朋友,再加上刚开始的两年,筹集资金,招募志愿者都进展缓慢,一度他也想过放弃,“2010年真的想过要放弃了,结果那一年春天,2010年4月24号,爆发了一次特大沙尘暴,网上有很多那一天的记录,沙尘暴过后,我想了想,不能放弃,还是要坚持。”

2010年4月24日,清朗的春日,天气温暖而又明净。傍晚,一股自西向东的特大沙尘暴瞬间袭击了这个沙漠小城。顷刻之间,漫无边际的黑色风暴似张牙舞爪的怪兽即刻吞噬了整个城市,狂风怒号,沙砾满天,伸手不见五指,据气象部门报道,这一次,民勤县遭遇10~11级大风和特强沙尘暴袭击,持续时间3个小时。瞬间极大风速达28米/秒,最低能见度零米。气象专家表示,这次强沙尘暴可以用黑风暴来形容。

也是这次特大沙尘暴,让马俊河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再难也要把绿色梭梭种下去。熬过了黎明前的黑暗,慢慢地,知道他治沙的人越来越多,来种树的志愿者越来越多。现在的马俊河,被问及未来规划时说:“很简单啊,会继续种树,治沙,这是需要做一辈子的事业,那就拼了一辈子去做吧。”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