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村奋击“出列”


百年向阳村焕发新活力。

□文/摄本报记者刘心杨董新英

一部村史丰盈了向阳村的历史纵深感。肇东市向阳乡向阳村是贫困村,始建于1898年,一部长达30万字的村史《百年沧桑向阳村》记录着100多年前从“跑马占荒”年代走到今天的历史变迁。向阳村开荒占草第一人的名字叫李焕公,如今,延续着村史文化,“李焕公”成为向阳村注册的农副产品品牌名,借着品牌农业,向阳村建起“扶贫联合体”,在脱贫的路上,他们闯劲十足。

一部村史书写文化传承

伴随着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记者走进向阳村。只见眼前小桥、人工湖、几只黑鸭,让整洁的小村增添了“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的诗意。当了20多年村干部的向阳村村党总支部书记陶宝庆,站在村部望向窗外:“这个季节最盼雨,种子刚刚下地,就等雨水滋润。今年是我们村第一年试种‘无腥大豆’,这场雨下的太是时候了,看来今年又是个好年景。”

向阳村位于肇东市向阳乡南部,距市区18公里,共辖5个自然屯、常住人口2695人,由于种植结构单一、交通闭塞等原因,2014年向阳村被列为贫困村,2018年,向阳村成为脱贫出列村。

“我们是百年老村,曾有过其他村都比不了的辉煌。”在向阳村村部,再版的《百年沧桑向阳村》堆放整齐。陶宝庆说,这部村史由李焕公的后人李全祯书就,历时8年编写完成,2006年,在村里还举行了村史发布会。陶支书说,别看现在我们是贫困村,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里曾是方圆几十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肇东市百余个乡村中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村落之一。

打开向阳村村部一楼的老物件陈列室,这里展示着农村老物件。马提灯、小笆斗、悠悠车等老物件,诉说着这个小村的文化底蕴。村干部们说,编撰一部村史、做一室陈列,让乡亲记住乡愁,延续文化,鼓足脱贫致富的勇气,摘掉贫困的帽子,这将成为下一部村史要记录的事。

两张授权书拉动致富大磨

在向阳村村部,两张授权书格外抢眼,它们被陶宝庆视作珍宝。那分别是向阳村授予大庆油田捷报传媒有限公司和兴业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电商经营许可授权书。农产品有了出口和路径,向阳村种啥不愁卖。陶宝庆说,近年来,向阳村一直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并于2015年注册了“李焕公”品牌,主营杂粮、干菜等农副产品。与此同时,积极发挥“扶贫联合体”的带动作用,启动帮扶责任人与贫困户联心联动机制,发展庭院经济、推广家庭养殖项目,并在绥化市教育局、肇东市教育局、肇东职教中心等多家单位的支持下成立了向阳村产业联合社,将村里的多家合作社进行整合,与贫困群众进行“多帮一”式帮扶。2018年,向阳村与天生昌商贸有限公司签订了三年的帮扶协议,由村集体出资26万元,村里的52户贫困群众每户注资5000元入股肇东天生昌粮贸有限公司,预计每户可分得项目收益金600余元,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还可以到企业务工增收。

对于村里试种的100亩“无腥大豆”,陶宝庆也有着自己的打算。“今年是第一年种植这个大豆品类,如果可行,我们村将建成‘无腥大豆’种植基地,并建设大豆加工厂,将引进的大豆做成豆粉、豆浆等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三次爱心采摘点燃致富希望

每一户贫困户由谁帮扶,向阳村用展板的形式一一列出。多项扶贫产业的落地生根,让向阳村贫困群众的脱贫之路越走越稳,为了让村民多条“来钱道儿”,村两委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又将目光瞄向了农户房前屋后的一亩三分地上。正在为自家小园覆地膜的贫困户王孝臣算了一笔账:“我家小园有三分地,虽然不大,但我家就两口人,菜吃不完。去年,我们村里举行了三次爱心采摘活动,不少城里人都来我们村认购小园产的绿色蔬菜。没想到咱这自家产的蔬菜这么抢手,第二次采摘的时候我家小园就被‘罢园’了。两次采摘活动我一共赚了200多元钱,我的帮扶责任人还给我送了20只鹅雏,出栏的时候卖了16只,净挣1000多元钱。”

向阳乡乡长王志年告诉记者,先后举行三次的“我在向阳有菜园”入户采摘认购活动,让向阳村每家菜地都成为致富增收的“聚宝盆”,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单纯的给钱给物的帮扶方式,让劳有所得、多劳多得的观念深入人心。

如今,向阳村变美了,小桥、流水、整洁的民居。从村史里的百年沧桑到村歌里的美丽村庄,向阳村最美是人心。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