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券商都说它有点假

16年2月借壳上市以来,业绩、股价都翻了好几倍的南极电商当仁不让,成了各路机构的宠儿。但是近期,某券

16年2月借壳上市以来,业绩、股价都翻了好几倍的南极电商当仁不让,成了各路机构的宠儿。但是近期,某券商在体外循环的财务造假案例里,抓了个典型出来分析,大家万万没想到,这个典型就是这家集万千宠爱为一身的明星大牛股——南极电商。

通常,通过体外循环来粉饰业绩的公司都具备完美公司的各个特点,比如净利率很高且无明显竞争对手(强壁垒、行业格局好)、轻资产运营、高增速、高市盈率等。但是作案总有蛛丝马迹,体外循环的常用套路是,上市公司给体外资金一些好处,比如大供应商、客户等,来换取公司业绩的增长。

说白了就是我给你钱,你买我货,我们一起做大报表,割韭菜去。

图片来源:电影《家有喜事》

◆ ◆ 

对于南极电商来说,被诟病的几个疑点公司都给出了解释,有的解释比较合理,有的解释小组认为姿势不对,应该打回去。

首先,是公司的人员数量。16年开始,公司业务开始大举发展,收入大增,电商成交额也大增。与此同时,中后台人员有所增加,这个可以理解,公司壮大了要多加人手。但是奇怪的是,销售员工却锐减,2017年只有16年的一半。

公司的业绩难道是中后台人员在写代码开票的间隙干出来的?

这个问题公司的解释是,16年起剥离销售环节,大多数交给经销商干了。对此,小组不太能接受,因为销售人员在减少的同时,销售人员薪酬却在加速上升。

按照公司的报表,2016年,公司一个销售人员拿10.6万工资,17年工资一下升到29.8万,提高了2倍还多!

17年留在公司的销售人员都发财了啊!

其次,是公司的前五大供应商和客户高度重叠,就是这些人既给它供货,又从它那里买货。公司在上市以前披露的信息里,每年都存在这一现象,涉及的公司高达五家以上,占公司的销售采购金额比例很高。

根据公司的解释,这是向同一个供应商采购商品来销售,同时又给这些供应商进行品牌授权(此时是客户关系)。说白了就是你的货一部分给我卖,一部分我给你贴个牌你自己卖。

这个解释是合理的,也符合我们对南极电商这家公司业务的了解。但是正如农业股里扇贝不好盘鸽子不好数,现金销售没法追朔一样,逻辑可以解释,但是内控和审计空隙还是存在。钻不钻这个空子,只能靠公司的正直人格了。

再次,所谓存贷双高,往往有妖;收付双高,也有蹊跷。存贷双高可能代表货币资金不真实,预收预付都很高而且高度相关,常常被作为利润注水的一个疑点。

所以券商报告并没有关注到的一个关键,其实是公司的预付账款和预收账款高度相关。这个现象从17年4季度开始,在18年达到高峰。

公司说是收购北京时间互联的原因,但报表给出的预收预付账款明细信息很少,小组也没办法进一步推断,你说是什么就是什么咯。

还有一个,体外循环的套路里,你让别人帮你办事总是有成本的,所以体外资金是需要成本的。这个成本,可以是回扣,对应着公司毛利率显著下降,也可以是公司平白无故提高了资金成本或者去做担保和抵押。

不幸的是,这些南极电商全中了。

公司的毛利率近几年变化非常大,从16年的87%一路骤减到18年的34%。诡异的是,与此同时,16年毛利占比高达98%的主流业务“现代服务业”毛利率,却不降反升。小组不知道公司毛利率怎么降的,很矛盾。

同时,公司的资本成本抬升体现在两个地方。一个是公司长期借款一共才借了四个季度就不借了,反而转头去借一般来说成本更贵的短期借款;另一个是公司借的都不是信用贷款,都是保证借款或者抵押借款。

大家都知道班上的差生才需要签保证书,南极电商这业绩这人气,就算不是班上的明星,也不至于沦落至此吧?

注:长期借款第四季度(也即2018年第二季度)转为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

体外循环还有一个问题呢,就是销售业绩可以做上去,但是总有一些资金是没办法搞进来的,所以公司的净现金流肯定不如公司的利润那么好看。

小组盘了盘公司的综合资金,也就是货币资金加上其他流动资产,呃,每年年末都挺好看的,但是过了那个年末冲报表的时点,就……

喏你们看,图里每个尖尖就是年报季啦:

这种资金年末冲量的特征,和咱们租个宝马回家过年像不像?

小组说了这么多,想想这些也不能怪公司啦,这几年收购了卡帝乐又收了时间互联,自然业绩对赌也少不了。

净利润指标不努力一把,怎么能擦边完成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