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和杨绛的1911

公元1911年,宣统3年。 这一年,风起云涌; 这一年,第一个妇女节问世; 这一年,两位传奇的女性出

公元1911年,宣统3年。

这一年,风起云涌;

这一年,第一个妇女节问世;

这一年,两位传奇的女性出生。

7月17日,盛夏,北京,一个小女孩呱呱落地,起名杨季康。

12月25日,隆冬,圣诞节,巴黎,另一个小女孩来到人间,父母叫她路易丝,和爸爸路易斯的名字有点像。

这位杨季康,后来改名杨绛,是闻名中国的作家、翻译家、文学研究家;而这个路易丝,全名路易丝·布尔乔亚,就是那位世界上最有影响力雕塑家、画家、批评家与作家。

家,是那么的重要,有时候让我们归属,有时候让我们远离,但都是一生让我们无法忘怀!

杨家是当地有名的书香门第,用杨绛本人的话说是“寒素人家”,从曾祖开始秉性刚直,酷爱读书。小时候,杨绛问父亲为何可出口成章。父亲告诉她:多读书,读好书罢了。于是,杨绛养成了一生爱读书的习惯。杨绛的父母感情和睦,父亲刚直、母亲柔韧,这样相处默契的夫妻关系对杨绛的一生产生了极大影响。后来,杨绛偶遇一生伴侣钱钟书,她的婚姻生活像极了父母。

杨绛和母亲

幸福的家庭都有些相似,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自的不幸。

布尔乔亚的家境殷实,父亲是古董织毯商,母亲修补织毯。因为父亲对男孩的期许,所以小布尔乔亚感觉自己是一个不被期待的孩子。关于父亲的轻视,她曾说,“我真诚地为我不是一个男孩而向我的母亲道歉……”

布尔乔亚的父母关系并不很好,母亲病重,父亲把情妇带回家并做她的英文家庭教师,并长达十年之久。而母亲为了家庭选择了隐忍!

这样的家庭给布尔乔亚的是愤怒、屈辱和痛苦,但有幸的是这些并没有将她吞噬,而是全部变为其今后人生里的创作源泉,她用艺术释放自己并使自己的伤口愈合。

虽然父母婚姻如此糟糕,但布尔乔亚的婚姻却十分安稳,她远走他乡,寻找到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安宁。

1915年 路易丝·布尔乔亚和父母

生命如此奇妙,

情感的轮回不是这样影响,

就是那样的影响。

如果你活的勇敢而清晰,

家庭也并非桎梏。

生活关上了门,

那么不妨勇敢的去寻找那扇窗!

什么是爱情?是不是就像什么是艺术一样,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

杨绛与钱钟书

既是乍见相欢,也是久看不厌。

杨绛与钱钟书的爱情,被评说是一场“势均力敌”的爱情,也被认为是这世间最好的爱情。

闺阁的杨绛,早就听闻过钱钟书大名,可与钱钟书的第一次见面,完全打翻了“风流倜傥”的评价。倒是钱钟书对这场初见念念不忘,赋诗回味:“缬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不知靧洗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

才子钱钟书对杨绛一见钟情。再见杨绛,钱钟书说,“我没有订婚。”“我也没有男朋友。”杨绛如此回应。一世情缘徐徐展开。他笨手笨脚,她就什么都会;他远渡重洋,她欣然陪同;他写书,她翻译。一唱一和,琴瑟和鸣。即便外面风雨飘摇,两个人也用心意相通笼了一室的岁月静好。

几十载岁月,杨绛与钱钟书之爱,像涓涓细流般温润,也像磐石之牢固。

在爱里的对等,让杨绛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兴趣和工作,并没有完全因为对方而牺牲自己。

杨绛与钱钟书晚年

爱情并非千篇一律,很多时候是适合就好。

久卧在床的妈妈离世,让21岁的布尔乔亚悲痛欲绝,甚至极端的想要自我了解离开人世。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她不能接受像母亲一样一个普通法国女性的命运。爱情是什么?婚姻又是什么?她如此痛恨情妇!

也许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布尔乔亚遇到了美国艺术评论罗伯特·戈德沃特(Robert Goldwater),这个男人与她的父亲截然不同,但某些脾气和性格却那么像她的妈妈。他,温柔而冷静。这样的相遇,仿佛命运的奖赏。布尔乔亚和罗伯特迅速结婚,并毅然随他移民并定居在美国。

从此,开启了她后半生的传奇,在艺术中最终实现与过往和自我的和解。1973年,大布尔乔亚4岁的丈夫去世了。

关于他们的婚姻生活并没有太多描述,但在布尔乔亚的日记中可以看到她宁静的家庭生活,并能感受到丈夫对她的包容与理解。即便在她长达十几年的抑郁期里,仍有家庭的这份安宁,让她专心的治疗和创作。

1938年,路易丝和丈夫的结婚照

选择什么样的男人,

就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

或许吧!

布尔乔亚和杨绛,

看起来仿佛都受命运的眷顾,

慧眼的找到了他们的Mr.Rgiht。

是势均力敌也好,

是性格互补也好,

外人看起来的完美,

总离不开婚姻里睿智的经营。

很多时候看似各做各的,

却也正是如此,

才为彼此成长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杨绛如此,布尔乔亚如此!

婚姻真的是“围城”吗?

有了孩子,就没有了自我吗?

所谓母子情缘,究竟是怎样的?

杨绛、钱瑗、钱钟书

《我们仨》是杨绛的散文集,杨绛用简练而质朴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单纯温馨的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的生活,有相守相助也有相聚相失。

杨绛与钱钟书只有一个女儿,钱瑗。钱瑗没有兄弟姐妹。钱钟书曾说:“我们要是再生一个孩子,如果比阿瑗好,我们喜欢那个孩子,不喜欢阿瑗了,阿瑗若不是太可怜?”于是他们决定只要钱瑗这一个孩子,他们家就“他们仨”。钱瑗儿时乖巧、听话,思维灵活。长大后,照顾并陪伴父母,会像“妈妈”一样管着母亲,始终是父母的安慰和骄傲。对杨绛而言,女儿是他们一生最杰出的作品。

钱瑗59岁病逝,杨绛送走了女儿,送走了丈夫。她曾感叹道:“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像天下所有的妈妈一般,杨绛也曾面对笨拙的丈夫和嗷嗷待哺的女儿,手忙脚乱过。但作为母亲的责任,和一个妻子的智慧,让她即便身在异地和乱世,也稳稳的撑起一个温馨的家。这个家里,有三个人的趣事和笑语,也有一个自我的独立与宁静。

晚年杨绛

为什么会是“2+3”?“5”在布尔乔亚的多个系列作品中频频出现。

这个数字其实源于家庭,无论布尔乔亚出生的家庭,还是她自己的家庭,都是2+3的结构——父母二人外加三个孩子。

布尔乔亚跟随丈夫移民纽约,婚后不久,布尔乔亚做母亲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于是他们领养了一个男孩。随后不到三年里,布尔乔亚紧接着又生了两个男孩儿。就这样,二人世界迅速变成了5口之家。

约1953年,意大利威尼斯,布尔乔亚与丈夫和孩子一起乘坐贡多拉

对做母亲这件事,布尔乔亚有着自己的理解,并用作品多次呈现和表达,尤其是晚年之时。她说自己不是一个完美的母亲,但她有一件作品叫《好妈妈》。缺失双臂的身体,跪着的坐姿,从胸膛中延伸出来的五条线,连接起一个五口之家。

她说:她不会给孩子准备一个玫瑰园。但她,可以用一个自我审视的视角来追忆小儿子阿兰从出生到离开家庭的历程。三个孩子,没有让布尔乔亚的停滞创作,反而带给她不一样的感悟,多次创作以“母子”为主题的作品。

《好妈妈》2003年

织物、螺纹、不锈钢、木材、玻璃,109.2 x 45.7 x 38.1 cm,伊斯顿基金会收藏,松美术馆在展

她,并非仅仅从一个母亲或一个女人的视角来看“妈妈”这个角色。而是,从一个社会的、一个独立的人的角度来看“母亲”这个带有共情的角色。在她八十八岁之时,她带来了震撼世界的作品大蜘蛛“妈妈”!

《妈妈》1999年

青铜、硝酸银、不锈钢、大理石,927.1x891.5x1023.6cm,伊斯顿基金会收藏,摄影:JJYPHOTO,松美术馆在展

杨绛,享年105岁;

布尔乔亚,99岁挥手告别。

她们两位:一个东方、一位西方;

一位出生于幸福之家,一位受伤于原生家庭;

一个钟情于文学,一位专注于艺术。

她们的性格,她们的经历,

有相似也有不同,

她们都在百年的风云之中,

以智慧为盾,以勇敢为矛,

找到了自己可以做的并深深喜爱的事情,

坚定而勇敢的一路走下去,

在时间的历练里实现自我成长,

最终把自己活成了世纪里的诗篇与传奇!

以如此带有主观判断而又片面的方式,

介绍这两个有着深度和厚度的灵魂,

只是希望以这样的方式鼓励正在阅读的你,

一样活出人生清晰的模样!

诚挚的邀请你来看松美术馆当前展览:

《路易丝·布尔乔亚:永恒的丝线》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