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生、印遇龙:论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机遇、思路及措施)

编者按:养猪业未来会如何发展,希望今天分享的陈伟生研究员、印遇龙院士的“论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二)

编者按:养猪业未来会如何发展,希望今天分享的陈伟生研究员、印遇龙院士的“论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二):机遇、思路及措施”能助您更准确判断,也许读起来艰涩,但读完了,结合您的现状,您定能收获匪浅,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机遇

绿色是现代农业的本色,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标志。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主要体现在 4 个方面。

宏观政策环境十分有利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乡村绿色发展,《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强调要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

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重要文件和政策,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畜牧业物质基础日益雄厚

经过多年的发展,畜牧业物质基础的不断夯实,促进了产业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这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为宽松的产业空间,更有条件加快推进产业转方式、调结构。

畜产品消费需求导向明显转变

2017 年我国恩格尔系数为 29.3%,已步入联合国划分的 20%—30% 的富足标准,这意味着我国已进入畜产品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时期。畜产品从数量消费向数量消费与质量消费并重、从产品消费向产品消费与服务消费并重转变的趋势愈发明显。

消费者对畜产品质量、营养、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蓝天白云碧水”优美环境的渴望更加强烈。消费层次不断细分、领域不断拓展,旅游、文化、教育、休闲等新的业态不断成长。

同时,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也在持续提高,愿意以更高价格消费绿色畜产品,为我们推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和驱动力。

科技支撑不断增强

随着规模养殖占据主导地位,畜牧业设施装备水平大幅提升,现代化生产方式加快普及,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精准饲喂、环境控制等现代装备和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不断提高畜牧业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畜禽生产效率。

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日益完善,各地积极开展探索创新,提炼出粪污全量还田、粪便好氧堆肥、粪水肥料利用等 9 种技术模式,基本解决了怎么干的问题。

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要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坚持绿色发展,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

今后一个时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突出绿色生态导向,坚持问题导向,把工作重心由产品产量向质量效益转变,贯彻落实绿色兴牧决策部署,优化区域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种养循环,不断增强畜产品供给能力,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提升畜牧业生态服务功能,强化政策、科技、人才、金融等全要素支撑保障,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畜牧业,持续提升畜牧业发展质量效益竞争力,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新路子,为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构建种养循环可持续发展机制

针对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类型多样的特点,综合考虑各地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生态类型、发展基础和区位优势等因素,按照构建粮饲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的思路,加快推进种养科学配套、粪肥资源循环利用,更加科学合理地配置农业资源,形成农牧有机结合、资源充分利用的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以资源承载能力为基础,合理划定重点发展区、约束发展区、潜力增长区和适度发展区,合理布局畜禽养殖生产规模,引导生猪生产从南方水网地区向东北地区转移,推行肉牛肉羊牧区繁育、农区育肥发展,促进种养业在布局上相协调。引导实行农牧结合、以农养牧、以牧促农,总结推广种养结合典型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耕地产出效率、饲料转化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着力提高种养业综合效益。

全面实施粮改饲政策,以“镰刀弯”地区和黄淮海玉米主产区为重点,继续扩大政策实施区域,拓展收贮补助主体,逐步将牛羊养殖基础好、粮改饲发展有潜力的省区全部纳入政策支持范围,将苜蓿、燕麦、甜高粱等优质饲草料品种纳入政策支持范围。

推进种养结合,土地配套是关键,要创新符合种养结合方向的农业用地政策,实现畜禽规模养殖用地与农作物种植用地相配套,切实解决好规模养殖用地难问题,为畜牧业发展留足空间。

加快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

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从依靠拼资源消耗、拼物质投入、拼生态环境的粗放经营,尽快转到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高质量发展上来,推动畜产品供给向绿色优质转型、向中高端升级。

积极推进现代畜禽种业建设,全面落实生猪、奶牛、肉牛、肉羊、蛋鸡、肉鸡遗传改良计划,扎实推进生产性能测定、遗传评估等基础性育种工作,构建以核心育种场为主体,政府引导、科技支撑、产学研相结合的商业化育种机制,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新品种,扶优扶强大型畜禽育种企业,打造一批畜禽种业民族品牌,提升自主育种创新能力,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种源基础。

按照“生产高效、环境友好、产品安全、管理先进”的要求,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集成推广畜禽标准化养殖技术,依托“技术、工艺、设施”三配套,着力提高畜牧业劳动生产率、资源转化率和畜禽生产率,促进畜禽养殖提质增效。

优化产品供给结构,增加优质畜产品生产比重,在保障大宗畜产品市场有效供应的基础上,丰富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

扎实推进奶业振兴行动,优化乳品结构,大力发展液态奶生产,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加快确立奶农规模化养殖的基础性地位,积极发展奶牛家庭牧场,培育壮大奶农合作组织,加强奶农培训和奶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奶农+合作社+公司”的奶业发展模式。

坚持产管结合、源头治理,建立健全畜禽标准化生产体系,落实生产者畜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强化饲料和兽药等投入品监管,开展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健全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推进“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流通、冷鲜上市”,加快屠宰行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畜产品绿色加工、绿色仓储、绿色包装和绿色营销。

全面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坚持政府支持、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方针,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治理路径,以畜牧大县和规模养殖场为重点,以沼气和生物天然气为主要处理方向,以农用有机肥和农村能源为主要利用方向,全面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落实国办 48 号文件明确的以“5 项制度 +1 项机制”为核心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制度,强化地方政府的属地管理责任制度落实,统筹畜产品供给和畜禽粪污治理,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绩效考评和责任追究。

强化畜禽规模养殖场的主体责任制度落实,通过规模养殖环评制度和养殖污染监管制度这两个有力抓手,构建涵盖粪污产生、处理和利用全过程的管理体系,督促规模养殖场切实履行主体责任。

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支持畜牧大县配套建设畜禽粪污收集、贮存、处理、利用等基础设施建设,整县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加强养殖场信息化管理,依托畜禽规模养殖场直联直报信息系统,实现全面覆盖、全程监测、不留死角。

实施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积极推动出台促进有机肥使用的政策措施,促进畜禽粪便就地就近还田,降低畜禽粪便处理成本,提高种植户使用有机肥积极性,解决有机肥需求不旺、使用成本高的问题,打通种养循环的梗阻。大力推行第三方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机制,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粪肥还田利用服务。

做大做强特色畜牧产业

立足我国畜禽地方遗传资源的丰富优势,坚持保护和开发利用相结合,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建设,组织开展地方品种肉质、繁殖等优良特性遗传机理研究,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畜禽遗传资源开发利用体系。

以蜜蜂、马、驴、奶山羊、兔等市场成长稳定、产业发展有力的“小畜种”为重点,推动优质特色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重点培育一批以特色畜禽资源利用和特色畜产品开发为主导的畜产品品牌,把小品种做成大产业,满足畜产品消费升级需求,把畜禽地方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效益优势,实现畜禽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推进畜牧产业形态重塑,推进产业链、价值链建设,大力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总结提炼各地畜牧业新业态发展典型模式,拓展畜牧业的食疗、旅游、休闲、娱乐、文化等功能,积极开发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畜产品消费需求从物质的“硬需求”向品牌、个性、体验综合服务的“软需求”转变。

积极营造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市场环境

依托龙头企业带动、组织合作社、培育养殖大户等方式,推广“公司+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公司+家庭农场”等生产经营模式,在项目资金、金融保险、技术推广等方面给予支持,培育一批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市场主体。

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性社会化服务体系,采取政府统一购买服务、企业委托承包等多种形式,促进中小养殖场户加快融入可持续发展体系。

加快建立畜牧业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规体系和政策体系,积极打造具有区域优势特色的畜牧业绿色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规范绿色畜产品认证,维护品牌的市场信誉。

探索建立与绿色生产方式挂钩的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实现畜产品优质优价,逐步扩大绿色优质畜产品市场份额。以畜产品绿色消费为引领,加强正面宣传引导,培育营养健康的消费理念,普及肉蛋奶消费知识,消除消费误区,提振国产优质畜产品消费信心。

全方位提升畜牧业生物安全措施

构建稳固的防疫体系,树立以提高产业生物安全措施为核心的综合防控理念,将畜禽养殖环节、运输环节、屠宰环节的生物安全措施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制定规则、形成习惯、落实到位,实现制度化、常态化。

着力提高养殖场(户)生物安全措施,实施动物疫病净化计划,落实养殖生产与经营者防疫主体责任,定期开展疫病监测和实验室检测,切实履行疫情报告义务;严格对养殖环境、车辆、人员、生产工具和设施设备进行清洗消毒;规范出栏销售,按要求处理病死动物。

着力提高畜禽运输链生物安全水平,采用全封闭的运输车进行活畜禽的运输,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大型养殖场和集团企业建立车辆清洗消毒中心。

着力提高屠宰环节生物安全措施,落实入厂查验、清洗消毒、屠宰检疫检验,落实屠宰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措施,落实生产记录及疫情报告。加强对生产一线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生物安全生产意识和能力,确保防疫措施落实到位。

陈伟生 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农业农村部屠宰技术中心)主任、研究员。曾任全国畜牧兽医总站副站长、全国畜牧总站副站长、农业部畜牧业司副司长、巡视员。长期从事畜牧兽医管理和技术推广工作,曾参与起草《畜牧法》及其配套法规和国家畜牧业的相关政策措施,组织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制定国家畜禽遗传改良计划,指导推进全国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组织研究中国畜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目前主要从事全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工作,开展主要动物疫病综合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等。现为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

印遇龙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人选。获英国女王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任畜禽养殖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中国农学会微量元素与食物链分会理事长,国家生猪产业技术创业战略联盟理事长等职。长期从事畜禽健康养殖与环境控制研究,先后主持完成科研项目 30 多项。在畜禽绿色养殖技术、非常规饲料原料高效利用以及养殖过程废弃物减控等方面成果卓著,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3 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奖 1 项,带领团队发表 SCI 收录论文 300 多篇,被引用 10000多次,h 指数 54。

文章源自:陈伟生, 关龙, 黄瑞林, 张淼洁, 刘红南, 胡永灵, 印遇龙. 论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9, 34(2): 135-144.

欢迎留言,共同探讨未来猪业发展之路。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