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史上最强大的战列舰“大和”号

海军史上最强大的战列舰“大和”号 来自”铁霾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战列舰,“大和”型战列舰的诞生可谓

海军史上最强大的战列舰“大和”号

来自”铁霾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战列舰,“大和”型战列舰的诞生可谓是生不逢时。她的诞生就好像大家都在造火枪时,日本锻造出了一把终极之剑。那么作为“帝国的救星”,其当年被日本人灌注了怎样的心血?其强大与先进在哪?她的一生经历又是如何?诞生的历史意义又是什么?

本文考证全面,干货充足,全文原创,共计12283个文字,81张配图,请君欣赏。

诞生伊始

作为日本帝国海军的决战兵器,大和级体现了旧日本帝国造舰技术的顶峰。受日本海军“个舰优越主义”的思想影响,大和级的设计思路很简单——极致的强大。

1936年,日本拒绝在《伦敦海军条约》上签字,并退出裁军会议。此前在华盛顿海军条约中日本就饱受限制与排挤,所以1936年6月日本再一次修改国防方针时,明确提出对美截击战略。

(关于何为华盛顿海军条约,何为伦敦海军条约,可以看一下我之前的文章,点击蓝色字体即可跳转:制霸大洋,一战后限制所有海洋大国的华盛顿海军条约(上))

日本海军的判断是:美国海军依然坚持大舰巨炮主义,要夺取对美作战的胜利,仍须靠战列舰。为确保在太平洋地区对美作战的胜算,开战初期即须消灭美远东海上主力,摧毁或者夺取美海军赖以活动的基地,进而歼灭由美本土前来增援的舰队。

为此,日本后续的造舰计划分两步走:

大力发展一等巡洋舰(即重巡洋舰),代替主力舰的空缺,并且依靠其高机动性配合支援舰艇,可以对太平洋的多个岛屿与海域进行突袭作战。同时一等巡洋舰容错率很高,既可以炮战,也可以跟着航母编队做防空支援。这个第一步的计划可以看得出很明智,日后叱诧太平洋的主力日本舰艇基本上都是重巡打出来的光彩。同时这一型计划规划出了日后闻名天下的高雄级重巡洋舰、最上级高雄级重巡洋舰与利根级高雄级重巡洋舰。

集中力量建造巨型战列舰,以单艘战列舰的威力优势来抵消美海军在数量上的优越地位。于是在1937年制定第3次造舰补充计划时,确定了“大和”型战列舰的设计与建造。

作为一个工业基础薄弱,资源匮乏的国家,日本在战舰数量上根本不可能与工业基础雄厚,资源丰富的美国竞争。对此,日本人倒还不是完全没有意识到,但是为了满足其独霸太平洋这样一个日本国力完全满足不了的野心,他们仍然幻想按照其明治时代以来“数量不足,质量弥补”的方针,依靠单舰的质量优势来抵消对方的数量优势。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日本海军开始做建造搭载超级巨型战列舰的准备。按照他们的估计,美国海军只有建造406毫米口径舰炮的经验,而且由于巴拿马运河的限制,其舰艇宽度不能超过33米,因而即使造出更大的重炮,也没有合适的舰艇搭载。相形之下,日本早在1916年就试制过一门460毫米口径舰炮,1920年又制造过480毫米口径火炮,具有制造这类超级火炮的经验。日本人相信一旦建造出能够搭载460毫米主炮的战列舰,帝国海军就能获得压倒对手的绝对优势。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通过多年向西方亦步亦趋的学习,不断的积累经验和技术,其造船水平不断提高。到了昭和时代,日本已经成为世界造船大国之一,其技术水平也属一流。尽管如此,作为一个国土面积狭小,资源贫乏,科技实力与英美仍存在相当的差距,而且还处在战争条件(侵华战争)下的岛国,其建造排水量超过条约型战列舰近一倍的史无前例的巨型战列舰的做法,无疑是一种国家整体实力和工业水平都难以承受的疯狂举动,其中的技术难度也是难以克服的。

日本舰艇设计权威平贺让造船中将在技术上加以指导,从1935年3月10日至1936年7月20日,先后提出23个设计方案(A-140—A-140F5)。按照最初的A-140方案,新战列舰正常排水量69,500吨,长294米,宽42.4米,吃水10.4米。输出20万轴马力,航速最高31节,续航力8,000海里/18节,装备460毫米主炮9门。

有意思的是,按照这个方案,新舰的3座3联装主炮将和英国的纳尔逊级战列舰一样,集中配置在前甲板。这种火炮配置方案的主旨在于能够集中火力,而问题在于一旦有一座炮塔被击中,很有可能对3座炮塔都造成损害。对此,日本海军考虑再三,在前后否定了其他6种主炮配置方案后,最终采用了两座三联装炮塔配置在前甲板,1座三联装炮塔配置在后甲板的设计,这种方案在集中火力,节省重量,以及防护上的效果均非常均衡而有效,因此也在同期建造的美国海军最后一代战列舰(“北卡罗来纳”级,“南塔科它”级,“依阿华”级)和意大利海军的“维内托”级战列舰上得到了运用,被认为是最佳的战列舰主炮配置方式。

英国纳尔逊级战列舰

意大利维内托级战列舰

美国衣阿华级战列舰

某明斯克造船厂出品的“出云”级战列舰原型就是大和的A-140A方案

“大和”的名字是来自1905年颁布的《日本海军舰艇命名办法》规定:战列舰应以古国名(“国”是古日本地方行政单位)命名。“大和”的正式称呼是“军舰大和”,舰名“大和”的由来是以古代日本畿内五国(现称为近畿地区)之一的大和国(现称为奈良县)来命名。使用日本的中心地及代名词“大和”作为舰名,而大和也是日本人对自身民族的称呼,可知日本海军对该舰期待的程度。

其实“大和”的荣誉桂冠之名并不是因为这艘巨型战列舰而第一次被戴上。大和舰初代是葛城级2号舰,为铁骨木皮巡航海防舰,初代舰长即日后成为大名鼎鼎的海军大将,对马海战的传奇指挥官,有着“东方纳尔逊”之称的东乡平八郎(虽然仅在任数月就转调他舰)。该舰先后参与中日甲午海战与日俄海战,该舰1950年才被解体。也就是说第二代大和沉没后,第一代大和还在,所以第二代的巨型战列舰“大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个“黑户口”的身份。

东乡平八郎

战斗能力

大和级战列舰以其装备的9门460毫米口径巨型主炮闻名于世,该舰炮是迄今为止正式服役过的海军舰炮中口径最大者。每门该炮炮身长21.3米,其每一座主炮总重1720吨,炮身重165吨,加上弹药和炮塔装甲的总重约2700吨,已相当于一艘二战大型驱逐舰的排水量。根据理论和部分实验,该炮可以贯穿所有服役过的正规战列舰的主装甲带。

起初大和级计划装载510mm口径的主舰炮。但其次型的480毫米舰炮于1920年日本试制便由于强度不足而在试射时报废,在高膛压条件下,炮管很难支持,而460毫米舰炮在减装药的情况下勉强通过试射。为此,吴海军工厂舰炮部采用了新的火炮自紧技术。通过内压增强炮身的强度。用这样的方法制造出来的炮身在试射中取得了成功,身管寿命达200-250发。

大和级所用的所有弹药(左边第一个为推药)

日本经过多次模拟实验与讨论,根据设计要求采用了当时流行的三联装9门主炮方案,并且选用前二后一的布局,两座三联装炮塔配置在前甲板,一座三联装炮塔配置在后甲板。当时日海军对主炮口径保密,对外称为九四式身长45倍口径的400毫米主炮。

一开始,460毫米口径主炮有两个身管设计方案,一个是采用45倍径身管,一个是采用50倍径身管。尽管在射程,炮口初速,炮弹重量等方面,50倍径舰炮都超过了45倍径舰炮,但是由于其尺寸过大,新舰还是采用了45倍径的460毫米口径主炮。

炮塔后部装有93式15米基线测距仪(装有电罗经,航行时可保持稳定),炮塔两侧前面及顶部前面均装有潜望镜式瞄准镜。炮塔的俯仰角是+45度,-5度,装弹机械化。火炮装填炮弹时,固定在+3度,俯仰速度每秒8度,炮塔旋回一周3分钟。发射速为1.8发/每分;炮弹基数每门炮100发,每发炮弹重1460公斤,装有330公斤高爆炸药,发射后可在空中飞行90秒,最大射程达到了惊人42公里。但这已经超过了地平线,大和级想要超视距炮击的话,需要起飞舰载机来修正弹道数据。

如此巨大的主炮,即便炮塔沉重,后坐力也相当惊人,9门主炮按一舷齐射,后坐力竟让达到了8000吨。为了解决后坐力的问题,日本人想了各种办法,开始在后主炮前边的挡风板之后集中设置升降、通风口,这样既可使后主炮前的甲板显得光净简洁,又可利用通风筒来减少主炮冲击波的影响。(后为了加强防空力量在每个炮塔上加设了2门三联装25mm防空机枪)。

大和级舰炮的优异性还在射速上,这是改变了设计方式的结果,3联装主炮齐射后发射出去的炮弹在飞行中往往会互相干扰而影响射击精度。以往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便是让中间那门火炮与边上的2门交替发射,而大和舰在主炮上装了一种火炮发射延迟装置,使中间炮的发射时间比两边2门延迟3/1000秒~5/1000秒,从而保证3门主炮能够同时射击。

大和级战列舰的装填系统

大和级战列舰的460毫米火炮配有三种炮弹,分别为91式460毫米穿甲弹,三式对空弹和高爆弹,分别执行对同等战列舰和大型舰船及航母、对空、对地和小型舰艇的攻击。其中三式烧霰弹最令人瞩目,460mm的巨型防空炮弹,举世罕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啊!但其没有先进的近炸引信,仅能依靠难以掌握的定时引信控制起爆时间。而且三式烧霰弹并不是破片式战斗部,爆炸后主要的功能只是燃烧。日本人居然在炮弹内部添加了硫酸钡、硝酸铜等各种发色剂!这样,三式烧霰弹彻底变成了经常在美攻击机群中绽放的大礼花弹。所以对空的作用只能起到一点聊以自慰的作用了吧!

三式烧霰弹

日本海军当初为了规避华盛顿海军条约,设计了一款“轻”巡洋舰,即最上级巡洋舰。该舰除了主炮是轻巡水平,其余都是重巡的水准。这样一来既逃避了华盛顿海军条约的限制。到了战时,日本拆下了最上的155主炮,换装了重巡级的203主炮,轻巡秒变重巡。而大和级战列舰的副炮,则是从最上级巡洋舰改装时拆下来的60倍径155毫米口径舰炮12门(四联装3门)。副炮的配置颇有特色,4座炮塔分别设在上层结构的前后及舰上层建筑的两舷。(这两座后来被拆除,以腾出空间来安装高射炮)。

最上级巡洋舰

这种配置可保证大和舰的全部4座副炮炮塔中的3座可以同时指向一舷,而大多数战列舰只能保证一半副炮同时指向一舷。

此外,日本还装有日本海军的通用件127毫米/40倍径89式高炮,以及96式三联装25mm防空炮。前者有24门,后者有156门。远远的看去,大和号身上密密麻麻的炮管如同一只炸毛的刺猬。

127毫米/40倍径89式高炮(带炮盾)

127毫米/40倍径89式高炮(带炮盾)

127毫米/40倍径89式高炮(不带炮盾)

96式三联装25mm防空炮(带炮盾)

96式三联装25mm防空炮(不带炮盾)

装甲防护

要建造一艘质量一流的战列舰,无疑需要大量的优质特种钢板,特别是装甲钢。一般来说,日本的装甲钢无论在材质还是加工工艺上都不如西方,因此,在大和舰的建造过程中,如何制造和开发新的装甲钢便成为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

他们不再像之前对战舰装甲的材料表面进行渗炭处理,而是运用锻烧以及热处理的方法对用材进行加工,生产出一种被称为VH钢(维氏硬化钢)的新装甲。据认为这种新型装甲钢在增强硬度的前提下,保持了一定的韧性。根据实验测算,其与VC钢相比,抗冲击值有了很大的提高,其余性能则完全一致。这种新钢材被1号舰采用为舷侧及主炮炮塔正面装甲。为了能够保质保量的制造出钢材(也包括这种VH装甲钢)来供建造新舰使用,日本人还不惜耗费巨资从德国购进了15000吨水压机(一说16000吨)以及3台70吨酸性平炉(据资料,这些设备一共花了1000万美元),从而能够制造出包括650毫米厚VH装甲钢板(为大和主炮炮塔使用)在内的大型锻造件。

战后,美国人根据弗吉尼亚海军测试中心对在日本缴获的大和型3号舰信浓的VH钢(该舰后来改为航空母舰,因此部分装甲钢没有安装)进行测试的结果,宣称日本战列舰的装甲钢抗弹性能相当于美国产品的83.9%。

作为一艘标准的战列舰,其防护性能堪比教科书,按照设计要求,即该舰的装甲可以承受该舰自己的攻击,应能够承受自身460毫米主炮在20000-30000米距离上的打击,大和绝对符合这个要求。该舰是整个战列舰史上最厚重的一艘。装甲带经过严格设计与处理,具有良好的防弹外形,其舷侧410毫米装甲呈20度倾角(向内侧倾斜),舷侧装甲倾角是战列舰中最大的,大和舰中甲板边缘处的230毫米装甲也带有7度的倾角。大大提高了大和舰装甲的抗弹性。

该舰副炮的防御设计得较为薄弱,其炮塔装甲为25毫米,仅能防御弹片和近失弹杀伤。副炮的炮塔底座采用75毫米厚的合金铜装甲来保护向弹药库的通道。

2座被安装在位于舰体中心线的防御能力薄弱的副炮塔与主炮塔相邻,弹药库距离过近,一旦中弹损害容易波及主炮弹药库,是个显而易见的缺陷,为此后来还专门强化了防护措施,也只是加强了弹药库的防护。为了防水雷和鱼雷攻击,大和的舰底采用3层底。

同时为了提高抗沉性,全舰被划分出了1147个水密隔舱。大和号应对鱼雷攻击的能力相比其他战列舰要强好多。作为操舵室和重要的通信管道,位于大和舰舰桥处的司令塔也是一个重点防护区域。其侧壁及顶部装甲厚达500毫米,而从司令塔向下延伸至主防御区划的通信线路则被300毫米厚的重装甲保护着。

大和舰巨大的主炮炮塔是全舰防护最为坚固的地方,其炮塔正面装甲厚达650毫米(45度倾角),侧面250毫米,后部190毫米,而顶部装甲则为270毫米。必须指出的是,当时欧美在设计战列舰主炮炮塔装甲时,总是将侧面和后部的装甲设计的比顶部厚很多,而大和舰却恰恰相反,其原因除了当时日本人对远程炮战中来垂直落下的炮弹的警惕外,恐怕也和大和舰建造过程中,日海军航空制胜论者施加的压力不无关系。

大和舰烟囱的下部设有50毫米的装甲,而在位于中甲板的烟囱开口处则装了一块非常独特的“蜂窝”装甲板,其厚度达380毫米,板面上布满直径180毫米的小孔。这样既可以保证排烟顺畅,又使这一区域的得了有效的保护.

另一方面,大和是一艘约65000吨排水量,263米长的庞然大物,同样是超越了当时所有现役战舰,该舰的装甲带还具有良好的防弹外形。其20°倾斜侧舷装甲也厚达410mm,是最后一代战列舰中倾角最大的舷侧装甲(鸭华307mm19°倾斜等效439mm垂直装甲,可想大和主装的实际防御力,另外倾斜主装等效厚度并不是简单的三角函数,由于主装倾斜放大了跳弹效应,所以实际等效厚度大于三角函数的折算值),提供了优秀的防御力。总体来说,大和级堪称二战战列舰的巅峰之作,除了27节的航速略微低于其他国家的一线战舰之外(若不考虑为航母护航任务,则该问题影响相对较小),大和级战列舰可谓登峰造极。

舰型设计

大和级战列舰开创性的采用了球鼻艏,且在球鼻艏里加装上了听音器;大和级使用了舰首半圆形前斜,这是以往军舰上未出现过的。世界上大多数战列舰的舰体内侧曲线都是呈外张的弧形,而大和舰舰艏内侧的细腰部却呈内凹的弧形,其减阻性能更为优良。这种外形和”依阿华”级同样非常相似,但不同点在于,美舰舰艏的内侧曲线延伸到舰体中部以后就变得平直了,而大和舰的内侧曲线则呈弧线一直延伸到了舰艉,看上去非常流畅,实际效能也更为优越。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差异,倒不是因为美国人在舰体设计上比日本差,实在是由于巴拿马运河33米宽度的限制令美国人只好用平直的舯部舷墙来弥补其舰宽的不足。

美国衣阿华级战列舰

大和舰体另一个有特色的地方就是其作战指挥中心所在的舰桥。该舰桥高达45米(从龙骨处算起),相当于15层的高楼,从远处看去宛如一座高塔,在其顶部装有主炮观测所(内置98式方位盘,可以旋回)和15米大型测距仪,向下依次为防空指挥所,昼战舰桥,作战室,舰长休息室,罗经舰桥(夜战舰桥),第二海图室,司令塔。在舰桥内部装有直通式电梯。从外形来看,大和舰舰桥侧面积310平方米,正面面积却只有159平方米,仅相当于侧面积的一半,其迎风阻力自然也就来的比较小了。

舰桥后部

大和舰舰艉同样与众不同。与高达8.6米的舯部舷墙相比(水线以上),其舰艉仅有6..4米高,低陷下去一块。由这个地方可以通往大和舰的舰载机机库,舰载机在吊装之前就暂时停放在这里。在大和舰的舰艉处安装有前后配置的半平衡舵,其主舵面积为46平方米,副舵面积为16.5平方米,两舵之间距离15米,副舵对主舵起辅助作用。

一般来说,战列舰大多采用的是两舵并列的平衡舵,一旦被鱼雷命中,容易同时损坏,为此大和舰才采用了上述设计。值得注意的是,大和舰的舵效非常明显,其战术回旋直径仅为640米(航速26节状态),几乎可以算得上是世界上转弯性能最好的战列舰了,而这一优势对在战列舰炮战中占领有利阵位有着很大的作用,从这个意义来说,战术旋回直径比航速来得更为重要。

为了提高大和级战列舰的机动能力,大和级战列舰采取了先进的转向舵,分为主舵和副舵,距离15米,大大提高了大和级战列舰的转向能力;大和的前甲板与众不同,其内侧的细腰部位呈曲线状,船身较宽,在波涛汹涌的海上,战列舰舰体的稳定性实际对主炮射击精度影响非常大,而舰体粗短的“大和”级战列舰无疑拥有着更好的纵向稳定性,并且能够承受住9门460大型舰炮的齐射后坐力(稳如poi)

澎湃动力

大和级级战列舰安装4座蒸汽轮机,蒸汽压力25千克/平方厘米,蒸汽温度325度,最高输出功率153,553轴马力,最高速27.46节(试航状态),最大续航力7,200海里/16节(最大重油装载量6300吨)。大和舰还装有8座发电机,总功率为4,800千瓦。大和级战列舰动力系统的效率甚至都比不上日本翔鹤级航空母舰采用的主机。但是正如前所述,由于球鼻型舰首的缘故,该舰阻力小,因而达到了设计所要求的27节航速。

舰载雷达

大和级战列舰在建成时没有装备雷达,后来先后装备了3种雷达。

21号对空雷达,1943年9月被安装在大和舰舰桥顶端的15米主炮测距上,其雷达波长1.5米,功率25-30千瓦,可探测120公里处的机群,70公里处的的单机。角度误差大。22号对海雷达,雷达长10厘米,属超短波对海雷达,磁控电子管,功率2千瓦,探测战列舰35公里(距离误差±700米),对巡洋舰20公里,对驱逐舰17公里,角度误差±5度。该雷达于1944年1-4月安装于大和舰的舰桥两侧。

13号对空雷达,1944年1-4月安装于大和舰的后桅,功率10千瓦,可在100公里发现机群,50公里发现单机,距离误差±2-3公里,角度误差±10度。这型雷达比22号在性能上有了一定的提高,同时尺寸也要的小的多。

未装载雷达前

除了上述3款雷达以外,大和舰还装备有一种雷达波接收器,可接受300公里以外目标发出的雷达波。

舰载机

之前说过,大和级的主炮射程达到了42公里,但这以及远远超过地平线了。大和级想要超视距炮击的话,需要起飞舰载机来修正弹道数据。

大和舰一共搭载有零式双座水上观测机和零式三座水上侦察机共计7架,前者最大速度370公里/小时,最大航程740公里,装有3挺7.7毫米机枪。后者最大速度375公里,最大航程2080公里,装有1挺7.7毫米机枪。这两种飞机的主要任务是为战列舰提供侦察以及修正弹道数据。

吞金巨兽

有了上述诸多的优点,大和级战列舰价值多少呢?其实,大和级真的是一艘吞金巨兽,在日本人在其急剧膨胀的侵略野心驱动下,不惜任何代价也要将这级空前强大的战列舰建造出来。为此他们不惜动用包括10几万吨优质钢材在内的大量战略物资,这些钢材足以把地球绕一圈再打一个蝴蝶结,并耗巨资为其造船工业增添大量新式设备,甚至特意将吴海军工厂的船坞加深了1米。在大和舰的整个建造过程中,日本人前后耗资1500亿日元(战后价格),平均每吨重量就需要200万日元。可以说,他们是以倾国之力来建造这两艘巨舰。

至大和单舰竣工时,其实际造价为1.37802亿日元。若按当年日元的含金量计算,则为12.134吨纯金。这还不算船厂为了建造大和而进行改建、改造的投资费用。1.38亿日元在当时相当于什么概念?这笔钱相当于1937年日本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0.29%,或者国家总预算的3%。更直观地说,大和的造价相当于1940年日本全国民间住宅建筑总投资(1.38亿日元)或者1940年日本全国道路建设总投资(1.35亿日元)。若换算成20世纪60年代的日元,则约等于东海道新干线的总造价。今野源八郎、阿川弘之也把新干线计划称为“战舰大和第二”,真是只有超级海军大国才玩的起的吞金巨兽。

大和级尚未未装载主炮塔的炮塔底座

孰强孰弱

似乎军迷都有过衣阿华和大和对打到底谁强谁弱的想法。如果就是把两个舰放在一处空旷的大海单挑,且天气晴朗但风高浪平的理想条件。单纯从数据来看,如果考虑到双方的装甲防护水平的话,我们便会发现,大和舰在20,000—30,000米距离上(这是战列舰一般采用的远程炮战距离)已经可以贯穿”依阿华”级战列舰的主装甲带(也可以击穿世界上任何一艘战列舰的主装甲带),而”依阿华”级的主炮却还难以做到这一点。

”依阿华”级战列舰

但有人认为大和舰的460毫米炮精度较差,射速也比MK7低,因而怀疑94式炮的实战效能。关于大和舰的主炮火炮精度,笔者并未找到过证明其很差的可靠证据。但从一般常理来说,所谓火炮精度要求是指一批炮弹在一定距离内,能够落在目标区内,平均弹着点能够命中目标。射程越远,平均弹着点与目标之间的误差越大,而且说94炮的精度问题,被一发460跨视距近失入魂的美军甘比特湾号护航航母表示:那我这算啥?战列舰主炮射程往往达到20,000米—30,000米,炮弹在飞行过程中受各种因素影响,其精度显然不可能像近距离直射的坦克炮那样指那打那。

按照规定,大和舰的460毫米主炮的战斗距离为20,000—30,000米,从常理来说,这个距离应该是大和舰主炮炮弹圆周误差半径可以被接受的距离,换句话说也就是其主炮精度合乎要求的射程,而这个射程无疑是符合战列舰炮战要求的。就大和舰的94式主炮本身来说,其身管寿命200—250发,而火炮膛压小的多的”依阿华”MK7型主炮身管寿命也只有290—350发,这说明94式主炮身管的强度并不差。另外还有一个影响战列舰火炮射击的问题往往被人们所忽视,那就是在波涛汹涌的海上,战列舰舰体的稳定性对主炮的精度实际上是非常大的。在这方面,舰体粗短的大和舰在纵向稳定上无疑要比舰体细长的”依阿华”强的多。

所以综上所诉,以两舰1945年状态,不考虑特殊因素与人品爆发(弹药库殉爆)等,一对一决战,大和型战列舰无疑是有着更好的优势与更大的胜算。

大和旅馆

历史上大和号极其奢华,其厨房内有一间专门用于制作冰淇淋的制作室(而且用料十分讲究),还能制作茶汤、柠檬水和著名的波子汽水。炊事兵也全部征自高级酒店和豪华游轮,即使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时期也能保证伙食供应。大和还是日本唯一个装有中央空调的舰船,具备冷暖调节。因为舰上的优良伙食和豪华的内部装饰,总是被人半开玩笑的嘲讽为“大和旅馆”。事实上也非常有必要,起初日本计划为了招待外国使节,甚至还配有军乐队,但因为战争爆发所以就取消了。

山本五十六任职联合舰队总司令期间,大和号作为其司令部长期待在后方,这段时间每当山本五十六等海军将领在用餐之际,舰内司令部专属的军乐队就会进行40分钟的演奏,并通过广播在舰内放送,根据时任联合舰队参谋的土肥一夫中佐的说法,在山本五十六的手触碰到餐刀的那一瞬间演奏就开始了。

大和舰内任职长官的人一日伙食也是十分奢侈:早餐是和日式旅馆供给的日式早餐相类似的日式料理,午餐是从前菜冷盘开始到最后的甜点一整套的西式全餐,晚餐就是传统的日式料理。下级士兵的食物主要是炒菜和鱼类,鱼类大多都是就地取材,在特鲁克泊地时,在大和甲板上就有30人左右的士兵在钓鱼。然而钓上来的经过图鉴一比对,发现可食用的并不是很多。大和沉没后,被分配到各驱逐的士兵都表示当年大和的伙食实在是太好。瓜岛战役中,山本五十六与时任陆军参谋辻政信在大和舰内用餐,招待辻政信的是用涂成黑色的食案上,放着刺身、盐烤鲷鱼、冰冻啤酒等在前线想都不敢想的食物。随后甜品,水果也一一摆上。用餐结束后,被辻讽刺“海军的伙食真是奢侈呢”。

生不逢时

下水后的大和舰开始了紧张的舾装工程,到1941年7月,该舰主炮已经安装完毕。从10月16日起,大和舰开始试航,10月22日,这艘7万吨的巨舰在宿毛湾以153,553轴马力的动力达到了27.46节的航行高速,试航获得成功。12月7日,巨型战列舰大和在试航中进行了首次主炮射击,9门460毫米舰炮指向一舷,突然发出雷鸣般震耳欲聋的巨响(这声音连海边城市里的居民都听到了),将9颗发各重1,460公斤的巨型炮弹打向2万米外,而9门主炮齐射产生的8,000吨后坐力则使巨舰7万吨的庞大舰体也颤抖了起来。

而就在大和舰以自身主炮的怒吼显示其威力的同时,一支庞大的日本舰队正在向美国夏威夷进发,这支舰队的核心是联合舰队最强大的6艘航空母舰。在12月8日凌晨(当地时间为12月7日),这6艘航空母舰上起飞的上百架舰载机偷袭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基地珍珠港,消灭了美军的战列舰群。这一行动在宣告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同时,也宣告了航空母舰新的海上霸主地位的确立,而巨炮厚甲的战列舰在这一新霸主面前则显得黯然失色,一个全新的海空时代到来了。

但日本海军中的保守派显然不会愿意让倾其全国之力造出来的大和舰去执行常规任务。在他们看来,大和舰仍然是那种平时需要精心保护,到了决定“国运”的决战关头再拿出来发挥威力的“镇国之宝”(虽然这种决战在航空母舰时代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

在这样的气氛下,1942年2月12日,大和舰接替长门成为联合舰队旗舰,极具讽刺意味的是,这时担任联合舰队司令长官的却是曾极力反对建造大和舰的山本五十六。和保守派们相比,此人固然明白靠战列舰大战来决定国家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在新时代如何发挥现有战列舰的作用这个问题上,他却同样的无知。

1942年6月,大和号战列舰参加了中途岛海战,但只是作为山本五十六的后方指挥座舰,未能上前线。1942年8月5日武藏号战列舰编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

1944年6月马里亚纳海战中,大和、武藏所在的第2舰队编入第1机动舰队参加了马里亚纳海战,为航空母舰提供掩护,但是面对美国海空军的优势无所作为。

1944年10月莱特湾海战中,武藏号在菲律宾锡布延海域遭到美军飞机攻击。24日10点25分,两架SB2C俯冲轰炸机首先向“武藏”号投弹,一枚在舰艏外侧爆炸,另一枚命中1号炮塔后弹入海中。不过两分钟后,一架TBM攻击机投下的鱼雷准确击中了该舰的右舷,不仅造成部分舱室受损进水,还使舰桥上的主炮射击方位盘因剧烈震动而卡死,巨大的460mm炮塔一时失去了齐射能力。

第二波45架美机也相继出现。武藏号左舷连续被2枚227公斤炸弹命中,轮机舱受损只剩3根推进轴运转,航速下降到22节。紧接着,3枚鱼雷在同一侧相继炸响,1号炮塔内的一发三式对空弹竟因此被诱爆,造成大量进水。武藏紧急右舷注水、使舰体勉强恢复了平衡,但前甲板因为进水过多下沉了整整2米,前主炮无法对空射击加上舱面人员死伤惨重。

武藏号在下午1点半的第三波空袭中再遭重创,不仅连中4枚炸弹和1发至近弹,左右两舷还各被2枚、3枚鱼雷击中,进水越发严重。随后第五攻击波连续命中“武藏”号10颗炸弹和11枚鱼雷,40米高的舰桥燃起大火、丧失了指挥能力,第二根推进轴也因机舱进水而停转。待美机散去时,武藏号的左倾已经达到10度,舰艏吃水增加到了8米以上,并不断开始向左倾覆。晚7点35分,带着包括舰长在内的1021名官兵的尸体,武藏号消失在了菲律宾锡布延海北纬13度7分。武藏沉没前曾被20枚鱼雷、17颗炸弹和18发至近弹命中。“大和”号也被多枚炸弹击中受伤。

1945年,太平洋战争已经接近尾声,美国海军凭借着强大的空中优势使大和号这艘海上庞然大物失去了用武之地。3月,美军开始实施冲绳登陆战,日本的南大门面临失守的危险。为了作垂死挣扎,日本军部制定了丧心病狂的特攻作战计划。4月5日,日本军部向大和号下达了“天一号作战”命令,所谓的“天一号作战”命令就是要求大和号主动吸引美军战机前来攻击以掩护日军战斗机向美国军舰发起自杀式袭击。日本军部计划大和号能够突破美军的防线抵达冲绳岛,然后主动搁浅成为一座巨型的炮台,配合驻守冲绳的日军击退美军的登陆。4月6日,以“大和”号为旗舰的第2舰队的10艘军舰从濑户内海西部的德山湾起航。

1945年4月7日凌晨,美军在九州西南的东海海域发现以大和号为首的日军第二舰队。当天中午,美国海军航空母舰舰载机部队向大和号发起了轮番攻击。第一个波美国飞机集中攻击大和号左舷,有4枚炸弹落到了第3号主炮塔附近,其中2枚225千克炸弹穿透了后部主甲板爆炸,将战舰后部的155毫米副炮和预备射击指挥所炸毁,左舷前部被1发鱼雷命中,航速降至22节。

第二波空袭,舰体左舷中部被3条鱼雷命中,使其舰体左倾达7-8度。几乎与此同时,由于一枚450千克重的航空炸弹炸毁了排水阀门,使该舰无法进行排水作业,舰长下令向右舷舱室对称注水以恢复舰体平衡,航速降至18节。

第三波空袭,左舷中部又被2条鱼雷命中,3颗航空炸弹击中左舷中部。使左倾增加到15-16度,使得该舰的高射防空炮无法对空射击。随后一条鱼雷还击中右舷,左舷中部和后部又被2条鱼雷命中,舰体倾斜达16-18度。由于右舷注排水区已经注满水,只能继续往机械室、休息室和锅炉舱里注水。5分钟后,左舷再中1雷,航速渐渐减至7节,舰长被迫发出了弃舰令。战舰开始侧翻。

弹药库殉爆的大和号战列舰

14时23分,主炮弹药库发生爆炸,全舰2498名官兵(连同司令部人员共有2767人)中仅有269人获救(另有7名司令部人员获救)。侧翻后,大和号再次发生爆炸,全舰断为二截,激起了数百米高的水柱和上千米高的烟雾。然后缓缓沉入海中。

日本人此时的盘算就是,大和号在战争中已经没有作用。与其在战败后赔款给美国,不如让大和号“战沉”,为日后的渲染、文化创造以及民族自信心做出贡献,因为大和级战列舰是“最强的”。

大和号战列舰现状

1853年,与清朝同期闭关锁国,落后愚昧的日本在拥有明轮蒸汽船的美国佩里舰队逼迫下乖乖的打开了自己的国门。84年以后,这个当年被所谓的美国“黑船”吓破胆的国家在埋头向西方学习几十年后,靠自己的力量设计并建造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强的超级战舰。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日本造船工业的水平,而其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经验也确实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

而在另一方面,明治维新后强盛起来的日本为了满足自己贪得无厌的侵略欲求,不惜倾全国之力来建造这样一艘巨大的海上钢铁之城,并幻想靠它来改变实际上不可能改变的劣势地位。也正是在这种菊与刀式的矛盾心理的支配下,日本人在拥有这艘巨舰之后,却又迟迟不愿将其投入作战,使该舰成为了一个摆设。

而到了战争末期,已经日暮途穷的日本在失败不可避免的绝望心理影响笼罩下,又一反常态,毫无理智的将这艘耗费了无数人力财力的巨型战舰投入既无意义也无生还可能的自杀性作战,最终使大和舰葬身于海底,成为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殉葬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和舰的一生倒真可以算作日本军国主义由疯狂走向毁灭的一个历史的缩影,其中的历史教训也同样值得人们反思。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