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跑步的前提,是一位跑步的家长

人民日报不久前发表题为《让运动成为孩子的“小伙伴”》的评论,获得了家长圈的广泛共鸣。 如今越来越多的

人民日报不久前发表题为《让运动成为孩子的“小伙伴”》的评论,获得了家长圈的广泛共鸣。

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运动的好处,但如何让孩子喜欢上运动,并且坚持下去?已然成了家长们新的烦恼。而笔者采访过的家长中,不乏一些成功引导孩子爱上运动的案例——背后的答案看似很简单,但要做到并不容易。

大约半年前的一天,笔者的一位朋友跑来问,“能否帮个忙,客串一下教练!”他的孩子读小学两年级,而他想在班里同学间搞一个“天天一公里”的跑步活动,已经有十几个同学响应。笔者曾经也算是个半专业中长跑选手,朋友是希望借此增加活动的仪式感和权威感。

那天一去,操场上差不多十几个孩子,当然,不出意外地跟着十几位家长。带着孩子热身时,笔者惊喜地发现那十多位家长也排成一队跟着做操。当天给孩子们定的目标是跑2公里,越慢越好,重点是完成,建立起“每日一公里”的信心。

起跑后的情景跟想像中的一模一样,孩子中有的飞奔而去,有的跟同伴说说笑笑,有的沉稳缓步,有的胆怯不前。很快,各种状况就出现了。冲在前面的人开始降速了,有人岔气了,有人喘不上气了,有人开始走了。对孩子而言,2公里不短,先天后天形成的个性在这段距离中尽显无遗,但却在最后的500米统一成了一个表情——坚持。冲刺阶段,连最弱的孩子都欢笑着跑了起来,跟着他们一起的还有那些家长。

最近朋友发来消息,“天天一公里成了!”除了一两名同学退出,其他孩子几乎是完完整整地参与了项目,他们每天由家长带着出门跑步,用手表或软件记录成绩并在群内打卡。家长们在年底为表彰孩子们的坚持,给每个人发了小奖杯。如今,这些孩子中间有的是年级短跑冠军,有的是全校长跑第一,有的能跑10公里。

笔者就此得出了结论,孩子的改变,功在家长的有效组织和身体力行。孩子跑步的前提,是一位跑步的家长。

今天清晨,笔者在见证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路跑活动后,亦有同感。在黄浦江畔的中国船舶馆鸣枪的2019上马SpeedX系列赛·耐克少儿跑上,沪上约4000名5-12岁的小朋友,和家长一起在这初夏时节,尽情享受奔跑的快乐。其中好几位家长告诉笔者,他们平时最佳跑友就是自己的孩子,“一周至少和孩子一起出去跑两次,最初是我拉着儿子去跑,现在大多数时候,都是儿子督促我跑。”带孩子来参赛的李女士说。

图说:赛事当天,小小跑者们从中国船舶馆出发,经过龙华东路后从黄浦滨江3号门进入黄浦滨江步道,在感受上海城市道路的同时也感受上海的跑步圣地,黄浦滨江的美景。之后迷你少儿马拉松选手与亲子跑选手分别经苗江路折返,最终抵达终点。近乎首尾相连的赛道设计,让作为观赛者的家长不必在起终点间长途奔波,只需静候小跑者们的冲线瞬间。

图说:虽然是为孩子打造的路跑赛事,但上马SpeedX系列赛·耐克少儿跑每公里设置的水站、冰桶、海绵块、加油站,引入了最专业的“上马标准”。办赛方希望孩子们从小接受一流的赛事熏陶,在他们心中埋下健康运动、快乐童跑的种子,每年以赛事灌溉、生根发芽。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做家长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运动阳光,而不是天天捧着PAD和手机,成了“小小低头族”。但有时也无可奈何,眼巴巴看着孩子在沙发或床上一躺就是一天。

家长要做的还是反省自身。想让孩子动起来,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家长以身作则。尤其是幼儿,非常喜欢模仿爸妈的习惯,如果看到自己孩子喜欢翘着脚看电视,别怀疑,应该就是从家人那里学来的。但如果父母能长期保持运动的习惯,迟早可以给孩子带来良好习惯的影响。放到其他方面其实同样适用,比如看书学习、孝敬父母等等。

当然,家长也得从孩子的自身兴趣出发,以免产生抵触情绪,令他更加懒惰。跑步自然不可能成为每个孩子的“理想型”,但无论是什么运动,正像人民日报文章中所言,当孩子在运动中体会到快乐、自信,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就会更加喜欢体育运动,积极主动地锻炼身体。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