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IP授权游戏们的故事

提到欧美IP授权游戏的质量,我们能想到的第一个字,可能是“烂”。 IP授权游戏的开发商,经常抱着“赚

提到欧美IP授权游戏的质量,我们能想到的第一个字,可能是“烂”。

IP授权游戏的开发商,经常抱着“赚奶粉钱”的目的,拿着IP影响力吸金,这种游戏类型的“熟练工”,诸如华纳、动视,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开发了大量的IP授权游戏,并且,这些游戏中的大部分做的真的很烂。

让我们看看当红的漫威英雄“蜘蛛侠”吧,他被授权进入电子游戏的年份,还得追溯到1982年,在接下来的37年时间里,小蜘蛛在34部电子游戏里登场,但并没有在历史里留下什么让人值得记住的瞬间,还留下了一堆接近不及格的媒体评分。

给大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可能也就是去年的《蜘蛛侠》——另外这已经是第五部就叫“蜘蛛侠”的IP授权游戏了。

通常,有人是漫威漫画的粉丝,有人是漫威电影的粉丝,他们都可以将人物故事如数家珍,多重宇宙原理头头是道,但很少有人是专情于漫威题材游戏的粉丝。

IP授权游戏年年有,今年也不少。

过两天,SE要在E3上拿出一款 “复仇者联盟”授权游戏,官方已经明确表示,这个项目是冲着年度游戏去的,但凡有点游戏经验的玩家听到这句话,都会会心一笑:这就和微软每年都说今年的E3是史上最豪华的,动视每年都会说今年的《使命召唤》是做的最用心的一样,虽然是事实,但这话多少有点场面话的意思。

在日本,同样的故事也在发生,性质类似的漫改游戏几乎没有多少能让大家满意的,从火影忍者、海贼王、名侦探柯南到刀剑神域,围绕这些动画开发的游戏系列,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闻所未闻。

刀剑神域的所有游戏评测开头都会有一句“这是一款粉丝向游戏”


36年前的漫改游戏

远的咱们不提,就拿即将发售的《哆啦A梦的牧场物语》来说,这是“牧场物语”和“哆啦A梦”两个历史悠久品牌的跨界联手。

“牧场物语”系列自《牧场物语:矿石镇的伙伴们》之后,新作境遇每况愈下,在十周年的“新牧场物语”的基础上,衍生出了“符文工房”系列。如今掐指算来,“符文工房”系列自身都有十三年的历史。

而“哆啦A梦”系列,也是动画界的老资格。自1970年开始连载算起,再过一年,已经有半个世纪之久,在它近五十年的发展中,衍生出了大量相关游戏作品,也成为了日本漫画IP授权游戏的先驱者之一。

早在1983年,万代就在阿卡迪亚2001型八位机上推出了第一款“哆啦A梦”的衍生游戏作,与此同时,西洋第一款商业角色扮演游戏《创世纪》才刚刚起步。

阿卡迪亚2001型,这是一款由美国爱默生通讯于1982年开发,后来授权到日本地区由万代代理的第二代八位机,与今日动辄十年销售寿命的家用机不同,这款内存1KB的主机整个生命周期只有短暂的十八个月。短暂的生涯意味着稀少的游戏阵容,从推出到结束,这款家用机只拥有十来款游戏登陆,而其中,就有一款名为《哆啦A梦》的游戏。

这款游戏的主要玩法,就是玩家操纵“哆啦A梦”,在极其朴素的黑底白墙迷宫里寻找“铜锣烧”,并躲避老鼠的追击,其中还有任意门的设定,在“撞上”这堵门之后,就会被传送到另外一个房间里继续寻找“铜锣烧”的旅程。

有趣的是,这款游戏当时的发行商,正是“万代”。

四十年几十部的“高达”游戏

提日本IP授权游戏,就不得不提到“万代”,而提到“万代”,那就不得不提到万代拥有的“高达”IP。

在卖IP衍生作方面,“万代”可谓是独占鳌头,其他厂商难以望其项背,自1979年诞生以来,“高达”IP衍生出的游戏作品,少说,也有三十来部,可以说接近做到了一年一部的“年货”节奏。

同样是在自家的阿卡迪亚2001型上,万代推出了《机动战士高达》(这个名字后面反复使用导致各种重名)首部游戏衍生作,也是“高达”系列的第一部家用机游戏。据说,这款作品于1983年5月以3800日元的价格问世。

那会儿,《机动战士高达》的热度正高,元祖高达电视动画已经播出了几年,它的第三部,也是最后一部剧场版此时上映差不多一年,但《Z高达》(第二部高达电视动画)还得等个几年。

在这款游戏里,只包含了两个场景,在第一个场景里,玩家扮演“高达”乘坐“白色木马”入场,在躲避马杰拉坦克、多普战斗机、加乌级的攻击,还击击毁敌军战斗单位将获得积分。

当积分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游戏将“解锁”第二个战斗场景,战场切换为了太空中,此时玩家的对手将会变成姆塞级轻型巡洋舰以及多种颜色版本的扎古。

由于这款游戏的形式实在过于原始,再加上早早退市的阿卡迪亚2001型主机,很快就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相比之下,1986年出品的《机动战士Z高达:紧急出动》看起来就正常多了。

这么多年,高达的游戏衍生作前前后后几十款,真正能让系列玩家满意的并不多,大多数都逃不过IP授权游戏的宿命。而有些其实还算不错的游戏,比如说曾经授权开发的《SD敢达OL》,则是在玩家口碑不错的情况下,运营商使用了各种让人难以理解的运营思路,还莫名其妙地进行了一波更新换代,最终让这个系列走向终结。

张冠李戴的《神经漫游者》游戏封面

去年,《头号玩家》电影大火,如果你有兴趣买了那本《头号玩家》国内新版实体书,会在书中的某一页的侧边栏里看到下面这张图。

但如果定睛细看,会发现在这个抽象的头像下面有一行并不清晰的小字——Interplay,其实这个版本并不是《神经漫游者》小说的封面,它其实是《神经漫游者》游戏的封面。

是的,这是由那个坊间传闻亲手杀死了“黑岛工作室”的Interplay于1988年出品的《神经漫游者》同名游戏。

《神经漫游者》的小说作者威廉·吉布森于1986年创作了这部传世名作——用这样的词汇并不算过,因为这本书同时获得了科幻界的“雨果奖”、“星云奖”还有“菲利普·狄克奖”,但游戏版本,就并没有这样的高度了。

其实买《神经漫游者》游戏授权的人,是一位沉迷于威廉·吉布森在小说里描绘的“网络世界”的读者,并没有什么捞金的打算。所以游戏版本继承了小说中对于信息时代的技术与逻辑的构想,并没有照抄小说的剧情和内容。

他当时想的很多,甚至开了好几个计划,然而最终实现出来的,是一个大部分时间在研究黑客技术,以及如何买“软件”强化自身的游戏——这就属于技术力有限的问题了。

事后来看,《神经漫游者》以及其游戏所描绘的未来网络世界,比十多年后最终实现的互联网,加了更多的抽象滤镜,但这本著作本身蕴含的价值,一直保留到了今天。有趣的是,《神经漫游者》是个游戏先行的IP,它的电影直到今天还是雷声大雨点小,虽然导演一直说要做,但眼瞅着要到了上映的时间,这电影啥细节还没个准信儿,看起来我们还得继续等下去。

纵观IP授权游戏的历史,并不是所有的游戏开发商都会想着拿到IP授权随便糊弄了事,比如说CDPR的“巫师”系列和4A的“地铁”系列,高质量的投入使其与原作相得益彰,甚至还带动了IP的进一步开发。知耻后勇的“蝙蝠侠”,质量稳定的最新作“蜘蛛侠”也都是IP授权游戏的榜样。

如今,是一个强调IP价值的时代,各家都恨不得使出浑身解数榨干IP中的剩余价值,新如“西部世界”,老如“星球大战”,熟面孔如“刀剑神域”,冷作品如“狼与香辛料”,都在加入到这场浩大的授权游戏运动中,大有一副淘金热的样貌。但是大部分的IP授权游戏,真的很难说开发商在用心创作,“超人”、“哈利·波特”等一系列IP都在面对着烂作频发的局面。

你绝对想不到《狼与香辛料》也能有VR游戏

一方面,许多厂商并不太想在捞钱目的过于明显的买卖上花更多精力;而另一方面,客观上授权游戏就和小说改编电影一样有着难以调和的结构矛盾。所以,在期待着精品授权游戏的同时,我们也许要探讨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

在IP授权游戏中,我们究竟能给开发者多大的空间,是只能遵照原作照本宣科,还是允许开发者自由发挥呢?(完)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