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越窑“秘色釉”与龙泉青瓷釉色的价值真相

龙泉青瓷因其美轮美奂的釉色而誉满天下。但对于龙泉青瓷的收藏,大多数人常会遇见“釉色”方面的疑惑。诸如这件龙泉青瓷是什么釉色,具体叫什么釉,哪种釉色更具有收藏价值的问题。

对器物的鉴赏方面,不是非要入门的收藏爱好者才能品鉴,就算是吃瓜群众也一样知道:

看一件青瓷先看釉色。

釉色是鉴赏瓷器最为直观的首要素,但是釉色的烧制成色并不受人为控制。除了釉料配方的原因,还会受到窑位、窑温等多种硬性因素的影响,所以会出现“入窑一色,出窑千色”的情况。面对这种烧制背景,使我们在收藏龙泉青瓷的过程中,难免迷惑于这万般釉色。

null

秘色瓷

要如何解惑呢?先来一起追溯古人笔触下对龙泉青瓷的描述,其中的蛛丝马迹就蕴藏着巨大的秘密。

青瓷的釉色何解,早在晋代就可见于文人笔下诗赋。

《说文》中著有:“缥,帛青白色也。”

淡青颜色的帛叫作“缥”,而缥瓷就是淡青色的瓷器。但缥瓷的产地究竟是瓯窑还是越窑,至今尚存争议。由于年代久远,青瓷受到当时的技术局限,所以呈色较淡偏浅是普遍现象。

null

北宋 双系盘口壶(淡青)

唐代之后,瓷器业高速发展,而生性浪漫是唐人更是为青瓷所倾倒,加赋作诗比比皆是。

陆龟蒙的《秘色越器》中叹: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徐寅的《贡馀秘色茶盏》中赞: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功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null

秘色瓷

此前盛产青瓷的一直是越窑,它的釉色有个好听的名字,叫作“秘色”。越窑盛于唐而衰于宋时,名不见经传的龙泉窑如一匹黑马般横空出世,后来居上,从此声名大噪。

前面龙泉青瓷的釉色还没弄出个名堂来,怎么又出现个“秘色”?这“秘色”又作何解呢?

其实不难理解,“秘”字是“禾”部首,意为一种香草,而秘色即草叶之青色。古人造字大有讲究,且“秘”、“碧”二者发同音,“秘色”就是碧色,亦是青色。

null

秘色瓷

唐人所赞颂的“秘色瓷”实际究竟如何?法门寺内地宫出土的多件越窑瓷器已经向我们展示了标准实物。

宋代曾慥的《高斋漫录》言:“今人秘色磁器,世言钱氏有国日,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云秘色。”

也就是说宋人理解为越窑秘色瓷是御供之瓷,臣子庶民是不能用的。

这段文献也透露出一个线索,龙泉窑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崛起,离不开朝廷的介入扶持。

null

北宋 八叶九佛塔瓶(青黄)

龙泉窑循着越窑“秘色”一脉,将青瓷发扬光大。在各种记载中,最早明确提到龙泉窑的釉色是南宋赵彦卫的《云麓漫钞》:“青瓷器,皆云出自李王,号秘色,又曰出钱王。今处之龙溪出者色粉青,越乃艾色。”

null

南宋 鼓式炉(哑光粉青)

我们现在提及宋代龙泉经典釉色不外乎粉青或梅子青。上段提及到的“艾色”,是越窑瓷器青中带黄的草绿色,也较为普遍的青瓷呈色,龙泉窑有过,北方的耀州窑也有过。而“粉青”则是宋龙泉区别于其他窑口一大显著特征。现在常说的“梅子青”,这一词最初并不是专指龙泉釉色。

现在看来,无论粉青还是梅子青都不能简单分个孰优孰劣,这恰恰是留给后世无声的时代审美意趣。况且龙泉釉色名目众多,有豆青、蟹壳青、虾青、炒米黄、蜜蜡黄等等,后人旁生分系,这里就不一一而论了。

null

南宋 “心中有佛”瓷像(亮光粉青)

龙泉窑自明中后期后走下坡路,它的两大基准色是粉青与梅子青,其中粉青泛有独特的蓝色很容易区分,梅子青是认为比较深浓的青釉。

可是梅子从花到果,颜色不一,由青到黄,或深或浅,或泛黄或带绿,本身也并非单调色。古人所言梅子青并不能一概而论,亦没有统一论色,釉色在瓷器上更有千差万别,在有据可查的文献里也是各有不同称法。所以认识釉色抓住要领即可,不必纠缠于实物具体呈色称谓。

null

南宋 斗笠盏(梅子青)

null

元 梅月纹花口盘(橄榄青)

null

元 六棱贯耳瓶(豆青)

对于爱好收藏龙泉青瓷的朋友们来说,釉色呈色固然重要,但脱离时代背景来谈价值都是假大空。只有综合多方面的线索才能恰如其分地作出判断,“一刀切”断定其价值的方法是极不靠谱的。

null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