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蔡锷为何不支持“二次革命”?

null

云南都督蔡锷,字松坡,号击椎生

“二次革命”前夕,鉴于蔡锷在民初西南乃至全国的重要地位,南北双方都不约而同地着力争取蔡锷,希望蔡锷支持己方。孙中山指望蔡锷“能带云南兵出武汉,来参加讨袁”。黄兴则密派蔡锷的老乡、宝靖招讨使的谭心休至滇,约蔡锷起兵响应,支持国民党讨袁,并亲撰联书赠蔡锷曰:“寄字远从千里外,论交深在十年前。”而袁世凯集团也在试探蔡锷,意图拉拢。袁的心腹冯国璋致电蔡锷,攻击国民党人野性难驯,嘱蔡主稿呼吁对国民党进行围剿。

然而,蔡锷却对“二次革命”持中立态度。他不仅通过舆论表明自己反对双方动武的立场和主张,而且还致力做南北双方主要人员的工作。他对黄兴指派来滇的谭心休说,民国初建,国基尚未巩固,加之袁世凯逆迹未彰,师出无名,时机未到,未可轻动。并请求谭心休劝黄兴暂时忍耐,万勿轻动。对于冯国璋嘱其主稿呼吁进行围剿国民党人的要求,蔡锷则以“近日某派(指国民党——引者)气已中馁,大局或可不至破坏”为由,委婉予以推辞。

“二次革命”爆发后,蔡锷又努力试图控制事态的发展,一边致电首先发难的江西都督李烈钧指出,“赣事不幸,竟致决裂。外人幸灾乐祸,正利用我有内乱,遂其实行瓜分之毒计”,劝其“解甲罢兵”。一边与广西都督陆荣廷、四川都督胡景伊、贵州都督唐继尧通电全国指出,战端开启对于时局有“六危”,主张“以保土安民,巩固统一为第一义”,呼吁双方罢兵。

null

江西都督李烈钧

此前,学界普遍认为,蔡锷不支持“二次革命”是其反对孙中山,拥护袁世凯的具体表现。有的学者甚至认为:“自袁世凯上台至“二次革命”结束,蔡锷始终是站在袁世凯一边的。”但相关史料表明,以上说法似有失全面和公允。

蔡锷不支持“二次革命”,除了蔡锷的自身原因之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这就是当时蔡锷主政的云南各界并不赞成“二次革命”。1913年6月4日,滇省在京国会议员王人文、朱家宝、袁家谷、吕志伊、孙光庭、谢树琼、李文治、陈善、杨增炳、李根源、陈光勋、段河清、萧瑜伦、由宗龙、王桢、张华澜、陈主基、何秉谦、张大义、朱朝瑛、张联芳、顾视高、李增、寸品升、张耀曾、段雄、李燮阳、陈时铨、曾子书、严天骏等30余人曾联名致电云南军政负责人蔡锷、罗佩金和省议会及云南各界,明确表示反对国民党人借“宋案”和大借款而导致国家动乱:“国会初开,适有‘宋案’、借款二事,一由法庭审判,一由国会主持,本不难于解决。乃谣言丛兴,互相猜贰,甚且谓须武力解决者。吾民何辜,受此恐慌?人文等受人民之委托,不能不有所主张,联合两院同志,协力维持,以就法律范围,决不容有法律外行为,轻于发难,为全国之公敌。诸公关怀大局,希以人文等主张转告,慰我父老子弟为祷。”以上签名的国会议员中就有云南著名的国民党人李根源、吕志伊等人。

null

国会议员王人文等致蔡锷等电

而滇军主要将领中也不乏持相同主张之人。例如,滇军第一师师长李鸿祥就通电全国指出:“宋案既破,自有尊严法庭按律惩治,一俟判决宣布,不难水落石出。大借款曾经前参议院通过,签字手续是否与前通案符合,将来用途应如何监督附件,均宜和衷研议,徒事反对,于国何裨?诸公明达,必能悯念时艰,不至惑于意见影响之谈致误大局。更有进者,传闻某某省有主张独立之说。若果出此,瓜分立见,自速灭亡,言之寒心。诸公手造民国,当不忍坐视陆沉,同归于尽。”

null

李鸿祥的通电

由上不难看出,蔡锷不支持“二次革命”,完全是在深入分析当时的省情、国情、世情的基础之上,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作出的理智选择。简单地认为蔡锷不支持“二次革命”就是反对孙中山,拥护袁世凯,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