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絮语|尊 师

  文  王跃春 旧时中国,传统家庭一般都供奉一个木制牌位,上书“天地君亲师”。这是告诉我们一生中最

文  王跃春

旧时中国,传统家庭一般都供奉一个木制牌位,上书“天地君亲师”。这是告诉我们一生中最该感恩的顺序,排在生身父母之后的就是老师。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没有良师的引领和点拨,我们无以成人,故而中国的文化传统便把老师奉为最可敬的人,尊师敬师成为了人类社会一条绵延不绝的道德情感长河,有始无终,奔腾不息。

哈维尔说,我们不知道哪个角落里的哪个学生看了您的举动,听了您的话语,从而让这个世界发生了改变。这便是为人师者教化育人的巨大功能。

良师的境界修为,往往决定他在为学者心目中的地位高低。散文大家王鼎钧晚年的时候专门为中学生写了四本辅导如何写作的专著。他为什么要如此降低身姿呢?他是这样说的:中年以后整理自己的生活经验,产生了一个疑问:当年走在路上,前面明明有荆棘,为什么走在前面的人不告诉我呢?前面有陷阱,为什么没有人做个标记呢?前面有甘泉,为什么去喝水的人不邀我同行呢?经过一番研究,我知道一般人在这方面是很吝啬的。于是我衍生出一个想法,我一边赤脚行走,一边把什么地方有荆棘什么地方有甘泉写下来,放在路旁,让后面走过来的人拾去看看。这般良师情怀,怎么会不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呢!

尊师重道在中国源远流长。《礼记》有言:“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此处“严”字当“尊敬”讲。

“万世师表”、倡导“有教无类”的中国第一位教育大家孔子有三千弟子,学生们都对他充满崇敬。在老师故去后,学生们在他的墓地守孝三年。而子贡,则两倍于常规,守孝长达六年,以此表示对师恩的怀恋和报达。

师道之尊,皇家不免。汉明帝、刘秀的儿子刘庄是一位有为的君主,抗击北匈奴,恢复对西域的控制,引进佛教等等。而他的尊师敬教也在史书上留有浓重的一笔。继位后,他对曾经的老师桓荣敬重有加,依然求教聆听师训。他曾把桓荣教过的几百个学生召集到太常府,向老师行弟子之礼。桓荣生病后,刘庄前去探望,每次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以示敬重。桓荣病逝后,刘庄还专门换了丧服,亲自送葬。刘庄在位18年,他招抚流民,救济贫农,兴修水利,治下吏治清明,境内安定,民安其业,户口滋殖。刘庄和其子汉章帝刘炟在位时期,史称“明章之治”。不难看出,刘庄的成就与其尊师重道的品行不无关系。

90多年前,梅兰芳曾拜在齐白石门下学习绘画,梅兰芳在心中把齐白石引为恩师。当时齐白石在京城还不为大家所熟知。在一次堂会上,梅兰芳偶然发现坐在角落里的齐白石。他迅速恭恭敬敬地将齐白石请上上座。不少在场的人心生疑问,这个粗布衣衫的老头儿是谁呀?梅兰芳微笑着向大家介绍:这是大画家齐白石先生,是我的恩师。此举深深感动了齐白石,回家后专门做画《雪中送炭图》赠予梅兰芳。画上赋诗曰:“曾见前朝享太平,布衣蔬食动公卿。而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梅兰芳马上回赠一首:“师传画艺情意深,学生怎敢忘师恩。世态炎凉虽如此,吾敬我师是本分。”

国学大师陈寅恪双目失明后某一天,他的学生蒋天枢去老师家探望请教,并做笔录。陈寅恪忘了让他坐下,因为目盲又未曾察觉,蒋天枢就一直站着听讲,未敢落座。

也有老师不落座,学生不敢坐的。尽管,他们之间并没有严格意义的师生关系。1788年,身为英国海关一名普通关员的亚当・斯密某日前往一位公爵家做客。他到达时客厅里已经坐满了王公贵族和商业巨贾,这些人几乎掌握了英国的全部经济命脉。首相皮特也受邀在座。亚当・斯密一出现,大家都急忙起立,向他行注目礼。亚当・斯密急忙说,先生们请坐。皮特首相认真地说道:博士,您不坐我们是不会坐下的。哪里有学生不为老师让座的呢?所有客人自然而然的就把这位《国富论》的作者,视为最值得尊敬的老师。因为这位老师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

没有货真价实的本领是很难赢得日本人尊重的。我的一位蒋姓朋友是太祖拳的传承人,几年前他受邀去日本传授拳术。到达当日,接待方见他年纪并不大,没有想象中的仙风道骨,便在一个很一般的小饭店用极简单的晚餐为他接风。席间过招儿,蒋先生只几个动作,就让对方动弹不得。次日起,接待水准大变,顶格安排。为了学到真本事,日本人从来都不惜成本、不顾脸面的。

当下社会,有关人情的方方面面似乎都在变淡,包括师生之间,师徒之间。不过,我的一位亲戚却有一份殊遇。她曾经供职于北京供电局,专事调校电表。从确定师徒关系的那年起,算下来已长达29年,每年大年初三,徒弟小石雷打不动登门拜望师傅,尽管师傅已经退休十数年了。不知为什么,每到这一天,我的心里都似乎能收获一份熨帖。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