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设计过纸币的奥地利人,为何被称为“香港设计之父”?

日前,“香港设计之父”石汉瑞在中国内地的首次个展正在深圳设计互联|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举行。展览完整呈现他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设计实践历程,汇聚85套品牌设计案例以及书籍、杂志、钱币等实物设计与多套手稿。
石汉瑞生于奥地利,长于美国纽约,曾留学法国巴黎,如今生活工作在中国香港。上学期间,他曾受包豪斯的影响,最终体现在他那些理性而生动的品牌形象设计中。他的设计不带个人色彩,却又杂糅东西,给观者一种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与融合的审美体验。

太古糖/包装/20世纪60年代“介于建筑师和裁缝之间”
1934年,石汉瑞出生于奥地利的一个犹太家庭。1938年,纳粹德国与奥地利第一共和国合并,身为犹太人的石汉瑞随家人逃往国外。在好莱坞电影制片人朱利叶斯·施特格尔(Julius Stoeger)的帮助下,一家人最终在美国纽约定居。

Henry Steiner
石汉瑞先后就读于纽约亨特学院绘画艺术专业和耶鲁大学平面设计系。当时,亨特学院绘画专业的几位老师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艺术家,然而,石汉瑞却没有想要成为画家的念头,他觉得除了版画以外的绘画都“很别扭”。在他的版画老师的建议下,石汉瑞进入耶鲁大学新创立的平面设计系学习,在那里,他师从保罗·兰德(Paul Rand)、约瑟夫··亚博斯(Josef Albers)等包豪斯学派的继承人。

保罗·兰德课堂作业《游船公司推广项目》/习作/1950年
“在我看来,包豪斯试图让理性和进步同20世纪的新理念接轨,”石汉瑞在接受澎湃新闻的邮件采访时写道,他不认为耶鲁大学的这些老师直接地向学生传播了包豪斯理念,但包豪斯的确对于设计有很大影响,“我认为,它在许多方面影响了当代设计文化。”
石汉瑞将自己定义为设计师,并认为设计师与艺术家之间有明确的界限——设计师试图解决客户的问题,而艺术家试图解决自己的问题,“像多数设计师一样,我更喜欢接受任务而非‘无中生有’。这也解释了我求学期间为什么会觉得绘画别扭,因为我自己没什么想对这世界说的,我更喜欢帮别人说得动听。”
在石汉瑞看来,帮助别人“讲故事”似乎比展现自己的个性更加有趣。“对我来说,设计的乐趣就在于它充满了新的挑战和惊喜。理想的设计方案反映的是客户的个性,不是我的个性。”身为设计师,石汉瑞以企业形象的设计而著称。他曾为IBM、希尔顿酒店、汇丰银行、渣打银行等设计具有辨识度的品牌形象。

香港希尔顿酒店THE HONGKONG HILTON HOTEL/视觉形象/1962年

汇丰银行HSBC/视觉形象设计/1983年“我们的客户并不会为图形和色彩所打动。我们必须以讲故事的方式,向他们解释设计方案背后的概念和逻辑。”石汉瑞说道, “作为一种职业,设计是朴实的……它介于建筑师和裁缝之间。”从10元到1000元的纸币设计
1961年,石汉瑞来到香港担任《亚洲杂志》的设计总监。最初只是打算停留9个月,没想到之后,他留在那里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在香港这座城市定居下来。

香港置地Hongkong Land/视觉形象设计/1968年1978年,石汉瑞开始参与香港渣打银行的纸币设计,此后的近四十年里,他为渣打银行设计了多版纸币,成为他职业生涯中最为人称道的系列作品。
世界上关于纸币的设计中,多以出现人物或者建筑风光为主,当其出现在面值不等的钞票中,基本难以体现出“秩序”或是“层次”的概念。而石汉瑞在渣打银行纸币设计中的处理方式,采用吉祥寓意丰富的动物形象,与数字的等级之间建立关联,使之和谐对应——10 元对应鲤鱼,20 元对应龟,50 元对应狮子,100 元对应麒麟,200 元对应凤凰,最高面额 1000 元对应的则是龙,六种动物在等级秩序中被安排得当,顺应钞票面额的高低大小,准确而又巧妙,从最低面额中的鲤鱼,到最高面额中的龙, 正对应中国古代传说中“ 鲤鱼跃龙门 ”的说法。纸币具有中国传统的美好吉祥寓意, 更容易被人们接纳和喜爱,这也反映了石汉瑞对本土文化特色的敏感。

2002年渣打银行2009 年,渣打银行为庆祝成立 150 周年,邀请石汉瑞设计纪念纸币。 在石汉瑞的设计中,纸币正面出现的是渣打银行大楼配以卫星俯瞰香港维多利亚两岸图像,背面出现的主要图像则是经过精心布置,呈现出的是一幅非现实中的场景: 8 个来自香港历史不同年代、不同职业和年龄段的人正在眺望维多利亚港。“我想要展示过去150年来香港这座城市的各种角色,”石汉瑞在设计互联的演讲中介绍道,“这些角色有早期殖民时期的警察、传统的妈妈和孩子、一位鸟类爱好者、年轻的家庭主妇或太太、一个在用智能手机的商人、苦力工人还有一个当代小学生指着一只黑耳鸢鹰——香港的本土鸟。”
据石汉瑞回忆,这幅画面构图上的灵感,来自日本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的代表作品《富岳三十六景》中的其中一幅,名为《五百罗汉寺荣螺堂》,描绘的是一群日本人望向富士山的场景。石汉瑞对浮世绘深有研究,在他看来,浮世绘带有跨文化的特点,因为它体现出中国绘画和书法的原则与日本本土传统艺术的融合。石汉瑞所具有的跨文化视野让他能够在更加多元的艺术资源中汲取营养,合理应用在设计中。

SNIP公司之“Joyeuses Paques”/包装/1960年
跨文化的设计
生于奥地利,在美国长大,如今在中国香港工作生活,石汉瑞的人生一直在与不同的文化相遇。“我是一名犹太人,犹太人都是‘漫游者’(wanderers)。我们对于如何在异己的社会团体中生存这一挑战习以为常。”石汉瑞在邮件中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就像他认为设计作品不应该反映设计师的个性一样,他不认为自己的设计应该被贴上任何一种身份属性的标签。“我认为,我的作品都是不带‘犹太’色彩的。”

维也纳歌剧院舞会/84cm×59.5cm /海报/2008年
石汉瑞的设计不带个人色彩。但是在他设计中,人们总能看到跨文化的创意。他擅长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图像元素进行融合,给观者一种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与融合的审美体验。石汉瑞擅长用具象化的东西方图像元素相互结合的方式进行创作,直观地体现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与碰撞。
已经去世的马西莫·维涅里(Massimo Vignelli)曾说,在香港,当设计尚不为大多数人所了解时,石汉瑞就在那里实现了他欧洲背景和美国训练的水乳交融。“他发掘了一种文化,可以不断地带来新的价值、新的视觉语言和符号,而他可以用新的眼光去翻译和转换这些东西。”

香港印制大奖/2000年
本次展览的名称为“启蒙者•石汉瑞”,策展人何见平评价道:“石汉瑞在香港的设计工作,一方面将西方成熟先进的设计理念带到东方,提升了人们对设计学科的认识和重视,影响了东南亚和大陆的设计学科建立;另一方面,石汉瑞对于异地文化的敏锐、接纳和包容,使他能够吸收东方文化的营养,他的设计呈现出的是东西方两种文化融合的特色。”
展览“启蒙者:石汉瑞”将持续至6月20日。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