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知识:书画钤印六法

书画作品 铃印有很多讲究,同时也有许多争议,并没有成文的规矩可循。

一、书画之印

书画作品上的印章,是书画作品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印章最初是信物,起印证作用。宋、元以后,因注重了书画题跋和署款,书画家们逐渐认识到印章的艺术作用并注意在作品中发挥这一作用,使书画、印鉴合璧的艺术得以形成。书画印鉴相映成趣,不仅能使书画作品增色,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而且能调整重心,补救布局上的不足,对作品起到稳定平衡的作用。在书画作品上署名盖章,以示郑重,可防止伪造;盖上富有雅趣、寓意的闲章,还可寄托书画者的抱负和情趣。因此,历来书画家都非常重视用印,甚至自己刻印,使书画印鉴有机结合起来,产生更美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null

冯恩泰作品

摄影兴起较书法和绘画晚,其落款和钤印可以比照绘画进行。

一般书画作品上的用印,大致有三种分类:即按钤印位置分类,可以分为起首印(引首印)、压角印和名号印;按照印章作用,可以分为名号印、闲印

和收藏印;按照印章制刻的方式,可分为红文印(阳刻)和白文印(阴刻)。

上述这些书画之印,因作者的身份、名望、年龄、习惯、偏好不同而往往不是一枚,而是一个序列。比如名号印,随着书画尺幅的大小不同,要刻制不同大小的名号印;再如闲章,有的作者根据年龄变化制作了序列闲章。所以,一位书画作者可能有很多的书画之印。

null

冯恩泰作品

二、钤印六法

上面认识了书画的各种印章,这里介绍这些印章的用法。这些方法,是古今书画界人士约定俗成的,或者是由某位书画大家首开先河,后被广泛认可的,这个约定俗成随着时间的漫长沉淀而形成了规范。

1、起首印:起首印也叫引首章,印面形状多为长方形及自然形的长形,椭圆形、葫芦形、圆形印亦可。因用于书法和绘画题款开头一二字的旁边,故称起首(或引首)。印文内容包括斋馆名、籍贯地名、年代、生年、格言警句、吉祥短语及其他闲文。

起首印一般不宜为方形,而是随石料的造型顺势刻成的的印章,以半通、长方、圆形、半圆形、随圆葫芦形、自然形、肖形等为好。

起首印多见于书法作品,绘画作品或有或无,较少出现。书画作品上是否盖引首章要看需要而定,如款首过于整齐,需“破形”;款尾印章分量太重,需“提升”;作品上印章分布单调,需“调整”,这时就可以使用起首印。使用此印时一般都钤盖在画款正文起首处偏下一点,与款识末端所钤名号印相呼应。黄宾虹1943年所作《元人诗意图》,画的左上方题识:“老翁住在浣花村,日日哦诗醉瓦盆。岸底横江见船尾,不知春水到柴门。元郯韶诗,宾虹画。”款识第二、第三字右侧钤白文“癸未年八十”印,即为起首印,与款识末行之下的“黄宾虹”、“黄山予向”二印相呼应。

null

杨琰作品

2、名号印:其形制大都是正方形,其内容自然是作者的姓名字号,一方二方均可。一方的刻作者姓名,二方的则上方刻作者姓氏,下方刻作者名字;也有上方刻作者名字,下方刻作者字号。二方印最常见的是正方形,其次是正圆形。一般上方刻朱文,下方刻白文。

题款用章,以一名一字为正,一姓一名亦可。款名,印字;款字,则用姓名章。款有姓,可用名章,款无姓,或不落款者,应用姓名章,以利辨识作者。古人用章,讲究礼仪:凡卑幼致书尊长,当用名章;平辈间用字章;尊长给卑幼,用别号章即可。反之,则贻笑大方。现代书画家张大千认为,姓名章的形状以“方形最好,圆形还可,若腰圆天然形等都不可用。” 姓名章一般分朱文、白文两种。一幅书法作品上盖两方姓名章时,最好一朱一白,两章大小相宜。款尾用多章时,次序是先姓名章,后字、号章。

null

鲁永欢作品

3、压角印:压角印亦作“押角印”、“押脚印”、“画角章”,用于画幅两下角(或左或右)。印文多为诗文警句,或作者信奉的格言,即所谓“闲文”,用以表示书画家的审美观点和个人追求。例如“师造化”、“大化之境、“江山如此多娇”等。也有刻别号和斋、馆、楼、堂等名称的,即所谓“别号”和“斋馆”。如文徵明的“真赏斋”、石涛的“大涤草堂”、张大千的“大风堂”等,都曾作为压角印使用。地名印、年龄印、肖形印也可作压角来用。

压角印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协调画面。如许麟庐1982年作《蔬香》立轴,题识:“菜叶绿作羹汤,味平汤趣悠长。板桥句,壬戌春画奉北全老弟正之,许麟庐于羊城。”引首印“过眼云烟”,款下钤“许”和“麟庐”姓名印,画幅的左下角加盖“麟庐六十岁以后之作”作压角印,使画面上红的色彩加重,与水墨白菜和蘑菇构成鲜明对比,此为起首印与压角印并用的格局。

压角印大于名号印和起首印,多为方形,也有长方形和其他形状的,盖在画幅的下角,借以调节作品重心。如董寿平1986年曾作一幅横幅竹子,画幅的右面为题识:“岁寒有贞节,孤竹劲而直。虚心足以容,坚节不挠物。可比君子人,穷年交不易。晔晔桃李花,旦暮改颜色。丙寅夏日董寿平写于北京。”款左钤“董寿平”、“寿平书画”、“年逾八十矣”三印,画幅左上钤“师造化”朱文印,左下角钤“丹青不知老将至”白文印作为压角印。李可染创作的《松下观瀑图》,画幅左上钤“李”、“可染”二印;左下角钤“学不辍”长方形朱文印,作为压角印。

null

鲁永欢作品

4、拦边印:边印也叫“腰章”、“边章”。属于在书画作品的左边或右边中间部位钤盖的词句、闲文、肖形印。在绘画作品中,边印不可左右两边同用,否则成对称,有重复之累。有的画幅钤用边印,可省去压角印。边印面积要小于压角印。字号印、地名印、花押印也可作边印用。长幅书法作品如条幅若仅在右上方盖一枚引首章,中间显得太空,可加盖拦腰章,

边印可补空、拦边,与绘画相映衬,具有协调画面的作用。黄宾虹1934年作《听帆楼第二图》,画为横幅,画面左上题识:“安石墩先争谢傅,云林堂又著倪迂。听帆一样江楼上,潘岳唐滂乐事符。甲戌长夏,天如先生博粲。宾虹并画。”款左钤“黄宾公”白文印和“虹若”朱文印,画幅右边山坡上落“片石居”白文印一方,这就是边章。

边印也可与压角印配合使用。白石老人画过一幅《采菊图》,画的右上题款曰:“高上纸数尺有远山,写‘篱下南山’四字最好。白石六十以后造稿,八十六岁始自存之。”钤“老白”白文印一枚。画的左边钤一朱文印“骋望黄金吉室”,为边章。右下角又钤一白文印“兴到壶歇”,此为压角印。

null

何文林作品

5、补白印:补白印是为了平衡画面、完善布局、填补空白而加盖的印章。严格说不能算为一类,但确有这个名称。补白印其实就是闲章的综合运用,包括引首章、拦边章、压角章和腰章。而这些钤印方法上面已经分开解读,这里就不再赘叙。

6、鉴藏印:鉴藏印也叫鉴藏章,是鉴赏收藏者的用章。据载,鉴藏章始于唐代,宋朝以后盛行。唐太宗自书“贞观”二字作连珠印,唐玄宗作“开元”二字连珠印,皆用于御藏书画。后来鉴藏名称颇多,如收藏、珍秘、审定、鉴赏、过目等。鉴藏用章,应视字画之大小,以不损字面与画面为要。古时皇帝加鉴藏印,一般盖在画幅的显要位置,著名收藏家一般盖在次要位置,普通收藏家一般盖在画幅外侧,有的甚至盖在裱衬上,以示实力或谦逊。有些鉴藏者为了自己流芳千古,盖章时往往破坏画面,这是要注意防止的。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