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破茧成蝶非为梦 振翅高飞终有时一一董刚创作成功经验对青年文学爱好者的激励作用■詹道军

评论 || 破茧成蝶非为梦 振翅高飞终有时一一董刚创作成功经验对青年文学爱好者的激励作用■詹道军

最近作家董刚火了。

不仅因为《华文月刊》和《陕西文学》几乎同步推出了他的多部散文作品;也因为他引起了两刊主编和渭南小说界的关注;更因为作家的奋力投石击水,在青年文学爱好者心中激起的涟漪,唤醒了他们既深埋心底又蠢蠢欲动的作家梦想。

作家是靠自己的作品说话的,他的影响力是他的作品,正是他的作品厚度撑起了他的形象的高度。

董刚的散文作品是有一定的高度的。它为读者开启了一扇窗,让你尽览他的根脉、他的源头、他一路走来的人生、家族和社会轨迹;尽览他曾经的苦难、彷徨、无奈与挣扎。要不然也不会引起两家刊物主编的青睐,如果说一家主编看走了眼,另一家也不会步其后尘,跟着看走了眼。

怀疑作家作品的高度,只能问我们自己,是否真正懂得散文的内涵,或是否真正读懂了作品,是否走进了作品和作家的内心。

任何人都不会随随便便能够成功,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经过凤凰涅槃,就不会浴火重生。 董刚也一样。

早年的深入社会和苦难经历,让作家得以了解平民的疾苦,看清底层百姓的生同髅蚁、命如风絮。他们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城市,为城市建设也为自己的生存生活默默地打拼,自觉或不自觉地跟生命搏奕,自觉或不自觉地为社会贡献,甚至以生命的代价。

作家自己也是底层民众中的一员,因而对这一群体产生了深深的怜悯和同情。

那辆翻下深沟装着打工者的三轮车;那个触电身亡的叫小安子的翩翩少年;那个后来落魄,先前却有大把糖果的“英雄”;那本该不应让人讨厌的上了吊的二爷。这些都深深地扎痛了作家的心,他把这些储存到了自己记忆的仓库里,将来他要写一写这些小人物。

正是有这样的生活经历和积累,为作家日后的创作聚集了丰富的材料。也正是因为有这样充分的准备,所以他的材料信手拈来,他的人物栩栩如生,他的故事生动逼真。

都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是作家的摇篮。

因为那是作家创作的源泉。可是,单单有这些原始的生活积累就想成为作家,那是远远不够的。作家还要具备去芜存精去伪存真的能力,作家不是在作品中重现苦难,而是通过作品激励人们在苦难中奋斗,发现未来的美好。

再者,作家董刚在那样的困境中仍能手不释卷,钟情文学,同爱好文学的朋友探讨对作品中人物和事件的理解,争论作品的意义。始终追求着文学,从不言放弃。从这个意义说,他的成功绝非偶然。

最后,博读勤练,更是作家不可或缺的素质。董刚舍得购书,阅读如饥似渴。他又勤于为文,笔耕不辍。他思维敏捷,构思迅疾,成文极速。每逢群内研讨作品,消息一出,别人还在脑中酝酿,他已成文见刊。

董刚,是不是已给青年文学爱好者,立起了一根标竿。

复制董刚,那是痴人说梦。奋起直追,甚至超越董刚,不是没有可能。我想,我这样说之于董刚,为贬低之心抑或为鞭策之意,如何理解,当应作家自己思量,用不着不相干的人道短说长。

爱好文学的青年朋友们,你有没有这样的信心?行动吧,朋友!

董刚不是神,他的作品并非无懈可击,不足之处应该是存在的,如果非要说是经典,那不过是信口雌黄。但这又会怎么样?这丝毫没有改变了他的作品的厚重之感。

回过头来,看一看八十年代初发表的新时期文学作品,有些作家的成名作并不及后来自己的作品优秀,之所以成名,因为他们开创了时代的先河。所谓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是不是这样?但那些作品的取胜,靠的正是它独领潮流的思想性。

我们要清楚地知道,作家董刚正在成长,只要他能正确地把握自己,突然自己,超越现在,更上一层楼,只会在不远的将来。因为他有这个实力。 

董刚对正在文学路上苦苦摸爬滚打的青年朋友们,是一面镜子,他起到了引领的作用。让他们懂得,咬定目标,勇往直前,定有收获。

一棵新苗的出土并不容易,不仅取决于它的内部基因,外部环境的优良也必不可少。破土艰难,扼杀极易。

这方面,董刚自己就有这样深刻的经验教训,他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及过此事,文题是什么,我已经忘了。大意是说,有一个学生,搞了一个物理小发明,不很成熟,物理老师非但没有鼓励,帮助他克服缺点,加以改进,而是冷嘲热讽,结果挫伤了这位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其他同学上行下效,称这位同学是神经病,至使这个学生崩溃。

如果三人市虎,吹毛求疵,起哄扼杀一位文学新人。很多人都有这个能力。

但我们的天空是明媚的,我们的空气是滋润的,我们的土壤是肥沃的。我们有不计报酬,为青年作者义务讲座的知名作家;有积极提携青年的文坛侠客;有雄心勃勃鼓励青年在文学的道路上冲锋陷阵的忠厚领导者。

“他宁可少享受一些,而替青年们……印书,看稿子;他宁可少写一些文章,而帮青年们;他提拔青年,因为他不肯只为自己的不朽,而把青年活埋了。”老舍称道鲁迅先生的这些优良品质在他们身上毕现无遗。

如此优越的生态环境,难道还不想像作家董刚一样,向光前行,努力成长吗?青年文学爱好者们,如果不抓住这个机遇,那只能是你们自己的错了。

詹道军,安徽含山人。网名得道真君,爱好文学。阅世上草木荣枯,书人间世态炎凉。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