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阵型、战术对球员发展的影响(三):克鲁伊夫与贝肯鲍尔

70年代,阿贾克斯与拜仁慕尼黑叱咤欧洲足坛,同时还有荷兰与西德队在世界杯各领风骚。当时的阵型仍维持四

70年代,阿贾克斯与拜仁慕尼黑叱咤欧洲足坛,同时还有荷兰与西德队在世界杯各领风骚。当时的阵型仍维持四后卫,变化不大,但战术演绎却为足坛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全能足球

荷兰国家队于70年代的“全攻全守”打法,为当时的足球界带来前所未有的景象。阵型虽为4-3-3,但前中后三线球员在比赛中会通过跑位配合、互换位置,让对方难以防守。但基于此战术要求球员不停跑动换位,以及对不同位置都要有一定的认知,所以对球员的体能要求特别高,以及要有良好的战术理解和执行能力,这也反映出当荷兰黄金一代退下来后,要寻找接班人非易事。因此,若要把全能足球的精髓发挥出来,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主帅米歇尔斯把在执教阿贾克斯时的全能足球理念移植至国家队,而克鲁伊夫则是执行整套战术的大脑,也是球场的指挥人。

全能足球的原则是当有球员离开本位置时,需要有队友补上其位置,通过不断地传球跑位配合,创造空间。而克鲁伊夫在位置上虽为前锋,但当球队从后场开始组织进攻时,他便会由前场回到中圈附近拿球,指挥队友跑位。无论在踢法上或领导才能,克鲁伊夫在球场上所做的一切已经超越了一位足球员应有的本分,甚至涉及教练工作。因此,克鲁伊夫就是全能足球的最佳演绎者,也是荷兰、阿贾克斯和巴塞罗那的传奇人物,他更是一位划时代的球员。

全能足球与tiki-taka

克鲁伊夫在效力巴塞罗那后期,向时任球队主席努内斯建议把阿贾克斯的青训系统移植至巴塞罗那,促成拉玛西亚青训营的改革,并于退役后继续推广全能足球理念,先后执教阿贾克斯及巴塞罗那。而拉玛西亚的tiki-taka便是建基于全能足球。另一方面,拜仁自聘请瓜迪奥拉后,球队便逐步加入tiki-taka打法,甚至辐射到了德国国家队。可以说,西班牙与德国国家队这些年的成功,在某程度上应归功于全能足球。

由于现代足球的训练模式越来越有规划,球员经过多年来周而复始的训练后,已经变得比以往独立,基本上已经知道如何与队友跑位配合。所以,昔日克鲁伊夫那种教材式的场上一个人指挥队友的画面经已较少发生,取而代之的是近代tiki-taka的代表人物——哈维,在中场掌控球队比赛节奏,快慢有序。但奈何哈维已经退役。换句话说,具备划时代踢法的球员或许即将全面隐退。

自由人

“恺撒大帝”贝肯鲍尔在球员时代参加过三届世界杯,而每一届都会担任不同角色,分别是(1966年)中场、(1970年)中后卫,(1974年)自由人。

自由人沿袭于十字联防阵型自由人角色,在一般情况下,自由人与中后卫相似,在后半场传球给中场球员,让他们组织进攻,然后坚守自己的岗位。但喜爱以脚背传球的贝肯鲍尔对于自由人的踢法却有另一番见解,他会更多地参与组织进攻,当看准对方的中后场有空位时,便会突然加速带球推进,跑到前场后作出传送,甚至射门。

基于当时的前场压迫战术发展不像今天这么彻底,就算前锋在前场防守时也不会紧缠着对方中卫,所以当自由人从后场带球推进时,往往可以让球队出现以多打少。因此,贝肯鲍尔此举在当时是一个划时代的踢法,使得对手防不胜防。而到90年代,马特乌斯等后辈也受其影响,先后出任此位置并取得成功。

1974年世界杯决赛

西德对阵荷兰,这场比赛被称为两种足球战术理念的比拼。 以拜仁球员为首的西德队踢法机动,快上快下,以阿贾克斯球员为首的荷兰队全攻全守,全能足球。除此之外,也是贝肯鲍尔与克鲁伊夫两位划时代球员的颠峰对决。

(注:虽然西德队的踢法也可归纳为全能足球,但从西德队球员的跑位配合、攻守转换频率看,始终带有强烈的机动性。)

综合整场比赛,荷兰队在先开纪录后,球员心态顿时放松下来(或许是在当届世界杯的晋级过程太顺利所致),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多次传球失误,未能控制比赛节奏。而西德队球员无论在拦截、球权争夺中的积极性都比荷兰队强,又不断以两侧进攻或远射攻向荷兰队球门,其中赫内斯、穆勒等均发挥出色,再加上荷兰球员由领先变落后下显得急躁,多次攻门都操之过急,最终西德队反败为胜。

至于两位主角,贝肯鲍尔在那场比赛主要留守后防线,或许是忌讳对方的攻击力,鲜有上前助攻,所以比赛亮点比较少。而克鲁伊夫的发挥则较为亮眼,除了惯性地回到中场协助组织及指挥队友跑位外,在落后时更不断鼓励队友,以身作则进行逼抢,又多次主动跑向边线投界外球,务求争取时间尽快得到控球权,只可惜最终力战而败。

创新的全能足球、自由人,对荷兰、德国,西班牙的足球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也对球员的战术演绎带来了新思维。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