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贞”字的原意

易经中的“贞”字的原意是感于神明。

贞,从卜,从鼎(后省略改为“贝”),鼎是祭祀的神器。

null

“鼎”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与“贞”是同源字,金文“鼎”写为“鼑”,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古文以贞为鼎,籀文以鼎为贞。”小篆其形体发生了变化,鼎身以“目”来替代,仍为象形字。现今汉字规范,用“鼎”弃“鼑”。篆文则讹“鼎”为“贝”,写成“貞”字。

“卜”为馨香,《尚书·君陈》 中描述: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馨香可感神明,篆文再加“圭”造“卦”字。

null



占卜的目的是象天求正解,故“贞”又被假借为“正”。《真(眞)》“真、貞”在金文中是同一个字,后篆文分化出“真、貞”二字。本义:问事占卜之高人,即所谓得道真人。

因此,贞的本意是通天的一种仪式,天为自然,人与自然和谐为贞,为正。

null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