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字 战 神

总第一五五一 01/ 每当我们分析研究古人书作的时候,总是会有一种声音:“他就随便一写(随手玩玩),

01/

每当我们分析研究古人书作的时候,总是会有一种声音:“他就随便一写(随手玩玩),没想这么多......”这句话有毛病吗?

貌似很有道理。在人人用毛笔书写的时代,写个字,都是随手拿笔就写的。你要说那位书家下笔之前想着自己写的字能流传千年,如何精致精彩,确实是不会有这么多想法的。

但是,这句话的问题出在哪里呢?孙过庭《书谱》就说过,“徒羡成功之美,不问所致之由。”也就是说,持有这种态度的人,从来不问为什么他们随手一写就能如此精彩,为什么他们随手一写就能笔笔合法。

简而言之,这句话暴露的是一个不能深思好问的学习态度。这句话背后的潜意识,就是我随时随手一写也可以。其结果,不说妄自尊大,起码也是始终深入不了“书法”的。笔者以为,书法入门者应慎说此语。

当然,“填鸭式”的现代教育,只讲灌输应试,很少引导研究。这种教育带来的后果,在书法学习上,也有同样的体现。比如,有些人从来不会自己读帖研究字帖,上来就说,“别给我分析这么多,你就告诉我这字怎么写吧。”

怎么写?你连道理都没想明白,你连人家怎么用笔都没搞明白,你连基本的古今差异都不知道,写什么写?!你满脑子都是印刷铅字的审美意识,写什么毛笔字?!

学习从来都是这样,多思多得是学霸,不思不问是学渣。

02/

南宗张即之,越来越受到书法人的关注,因为他独特的书法。

清代一位有名的书法理论家梁巘,也算很有见识,但是对于张即之精致的用笔,美观的结构,特别是侧锋奇妙地使用,也是看不到的。他在《评书帖》中这样刻薄张即之:“张樗寮《金刚经》字或瘦或粗,皆提笔书。然不能于中正处求胜古人,而只以鬼巧见奇,派头不正,邪念丛生,较之东坡之遒厚,山谷之伸拖,元章之雄杰,君谟之秀润,逊谢多矣。此其不能为大家,而止得为名家也。”他只是理论家,不以书名。

可是呢,在大书法家眼里,却不一样了。翁方纲就称赞张即之道:“提笔之妙烟华霏,游丝制飐纵依希。”在宋代尚意书风的大环境下,却有着唐人的法度,何绍基看到张即之书法的价值:“拔戟苏黄米蔡外,写经规矱接唐人。”

03/

从书法史的角度来看,仅就起笔而言,“晋人直截了当,唐人法度森严,宋人楚歌自弹,元人化繁为简,明清扭扭搭搭。”

如人所论:在缺乏才情之士而又书风不振的南宋晚期,张即之的地位似乎尤为重要,特别是在楷书方面。楷书自魏晋到唐代达到鼎盛,宋代的成就远比唐代逊色,宋四家除了蔡襄之外,其余均不善长楷书,欧阳修叹言:“书之废莫废于宋”,虽不能一言以概之,但从一个方面道出了宋代楷书衰退的现象。张即之虽无法完全做到力挽狂澜,复兴颓势,但他一生大量的书写楷书作品无意中扮演了中兴楷书的角色,且其后世影响也以楷书而著称。……在楷书式微的南宋时期,张即之力挽颓势,以禅入书,影响深远。

在当时的环境下,张即之不仅书艺精绝,功力深厚,独以书法著称,而且在书法上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赵孟頫、王文治二人。解缙在《春雨杂述》中这样写到:“独吴兴赵文敏孟頫好事张即之,得南宫之传。……”

有人称张即之为“宋书殿军”,仅就大楷一项而言,我们不妨认为:他是一位“大字战神”——无畏时风,开疆破土。其独特的大楷之法,值得我们研究思考:

1、与当时的楷书相比较,张即之独到的笔法是什么?

2、与现代的大楷相比较,张即之有什么值得学习的?

3、与当下用笔扭捏、迟疑板滞的楷书相比较,张即之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张即之榜书

大德名帖东福寺匾额题字

三應

张即之《杜甫诗卷》

六十五岁时书

纸本,大字楷书,34.6X128.7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张即之《双松图歌》

七十二岁时书

纸本,33.8×119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待漏院记》

皮纸,楷书,41.5×2665.5cm

上海博物馆藏

张即之行楷

水墨纸本立轴,34.5×49.3厘米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