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热血沸腾的《鸣梁海战》,以少胜多的海战,悲壮到战栗的感觉

这是一部韩国史诗级的战争大片-《鸣梁海战》,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鸣梁海战,抗击日本的侵略。根据历史典故拍成的影片,总会引起本国民众的共鸣,何况是同仇敌忾对抗外侵以小搏大的漂亮战争呢?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热血沸腾、悲壮到战栗的感觉,看到最后长出一口气发现已然热泪盈眶;配乐太棒了,海战部分拍得相当振奋人心,特效制作精良,一个多小时的海战能让人全程保持紧张感。

原创声明:本文由得心电影编辑得心原创,感谢分享,文章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抄袭,发现必究!

在合适的时间,看一部合适的电影,你会收获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凉,若是常驻,得心愿奉上一篇最真实精彩的影评陪你走完这一场!

null

《鸣梁海战》前半段用了大量的笔墨铺陈,如果你没耐着性子等到大海战,你几乎等于没看。无论是炮战还是近身肉搏,韩国战争片都会利用人性的战术也颇为符合东方战争思维。战争场面精彩,凭借着不屈不挠的意志及全民的支持,朝鲜英勇地击退了劲敌。日本人从古代就有侵略的思想,要不怎么能培养出众多臭名昭著的战犯呢。

null

或许有些人认为情节对于历史还是有些夸张的,主角光环太强烈,尽管史实上这的确是以少胜多的杰出战役,但是讲述胜利时,科学道理,兵法哲学的部分并没有作为重点,毕竟商业电影,传奇,演绎色彩也自然要浓厚一点,什么500战船之类的,数量首先就是个问题,而且也未必是战船,就这么被以诚实著称的朝鲜人吹上天,成了战争“转折点”。接下来是不是就要暗示下朝鲜和明只是“盟友”关系,那就更完美了。

null

或许你会认为这就是泡菜版手撕鬼子,惨烈程度不敌300勇士。天朝版文戏删减了仍觉拖沓。海战戏乱、燃、煽。乱能理解,煽情也到位,但战果真是莫名其妙,海战的战略和战术没有完全表现出来,连李舜臣有几艘船都交代不清楚,这就完了?日军这样就撤了真是不可理解,这种程度就能叫大势已去了吗?除了海战场面上值得一看外,其他方面没有任何看点。简单粗暴的韩国抗日神片,对于不了解那段历史的中国观众来说本片只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海战而已。

null

不管怎样,纯粹从电影角度,拍的挺热血的,看的人紧张,海战场面效果不错而且不凌乱。虽然也有比如让敌方显得太菜太二的此类电影常见问题,但是拍的就是故事顺畅,场面宏大,激动人心。电影总体来说还原了李舜臣的重要时刻,将壮观的海战和民族的大义拿捏到位,从主旋律角度来看极具观赏性,从商业片角度来看又充满感召性,值得借鉴。

null

熟悉历史的应该知道,鸣梁之后的露梁海战才是真正决定整个战争胜负的关键,在那场战斗中李舜臣阵亡了,一同牺牲的还有明朝老将邓子龙,而那场战争的指挥者是明将陈璘。戚继光杀死的倭寇比李舜臣要多一百倍还不止吧,弹丸小国的几千人海战都能拍的有声有色,我泱泱大国号称百万雄师的赤壁之战却拍的跟什么一样,我就不多说了。

null

至少大部分时间真是在打海战而不是啰嗦嘴炮。有种玩帝国时代的感觉。说千里传话的一定没注意到人家喊话前是用刀指了个方向的。不过超神的箭术VS超神的铁炮就真的只能笑笑了。要是拍露梁海战不知会怎样呢?最后李舜臣那句“彼此怨恨太深,不知如何是好”给全片又拔高一个档次。海战的场面是近几年的巅峰。这种必须赢,必须以少胜多的片,政治意义往往太过。赢了,也就完了。只有最后一句台词有点深意。

null

尽管12与300的实力对比让主角的胜利像开了金手指,但观众依旧能燃起来。重头戏海战拍得精彩,反观抗日神剧,尴尬。这样一部不带任何反战思维的主旋律电影,用丰满的细节、宏大但不浮夸场面、热血的情节以及相对合理的过程讲述了一段以少胜多的传奇历史。我比较欣赏韩国做大片的态度,追求情绪饱满,煽情比好莱坞还厉害;特效宁缺毋滥,追求整体的真实氛围;野心体现在细节打磨而不是烧钱上场面。

null

虽然《鸣梁海战》完全不符合史实,但是这部电影赢在渲染人物性格和悲壮情怀上。天时地利人和是亘古不变的赢点,李舜臣赢的并非战力,而是在趋势而动,虽然战术的设定未必是以主将以身犯险来唤醒官兵的勇气,影片成功地把韩人千年来的悲情感给调动起来,海战最后落脚点在赢得百姓的尊重和信任以此回归主旋律,成功的塑造了一个神话,让人不由感受到一丝丝战栗。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