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法治体检”丰富社会成员的“法治体验”

日前,司法部、全国工商联联合印发《关于深入开展民营企业“法治体检”活动的意见》,对推进民营企业“法治

日前,司法部、全国工商联联合印发《关于深入开展民营企业“法治体检”活动的意见》,对推进民营企业“法治体检”活动常态化、制度化作出部署。文件将民企“法治体检”定位为律师公益法律服务,将重点从开展法治宣讲、防范法律风险、化解矛盾纠纷、完善公司治理、研提政策建议五个方面,为有需要的民营企业提供形式多样的免费法律服务。

为民企进行“法治体检”已非新鲜事,去年11月,司法部就推动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律协会同当地工商联,共同组织开展为期2个月的民营企业“法治体检”专项活动,社会评价颇高。此番司法部和全国工商联联合发文将“法治体检”制度化,意在对接和定向补足国家在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上的短板——“法人”这个在法律文本上与“公民”几乎同频次出现的权利主体,也应当享有专项的法律公共服务。

制度化推进民企“法治体检”活动,首先要明确其公益法律服务的性质。在被列出的5项服务重点中,虽然也不乏化解矛盾纠纷、防控法律风险、防控和完善公司治理等项目,但其服务核心和落脚点依然还是在法治宣讲、普法宣传上,由公益法律服务的活动属性所决定,从中亦可窥见推动“法治体检”的决策理性。有必要指出,公益属性得以明确的“法治体检”活动,与律师职业从事有偿、专业法律服务之间事实上也并行不悖,这就像专业法律工作者同样可以活跃在大众传媒上,为公众进行个案点评、提供法律咨询一样。

随着社会整体法律意识的提高,无论是公民还是法人,对有偿寻求个案化法律专业服务的认知已有充分的共识。市场运行过程中,业务繁忙的企业主体也多聘有律师团队、法律顾问(包括在企业内专门设置法务部门)以处理企业具体法律事务,但定向的个案化、精细化、市场化法律服务,与“法治体检”式的公共法律供给其实并不冲突,后者从社会公共治理和服务的维度切入,对诸多市场主体的普遍性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学法宣讲、守法督导和用法指引。

在市场运行过程中,民营企业发挥着越来越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既是守法的主体,是社会良性健康运转的保障,也是勇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权利积极主张者。为民营企业进行“法治体检”,要通过形式多样、内容翔实的法治宣讲和专项法律解读,为企业及时、准确地普及法律知识,规范和引导企业守法诚信经营,督促企业在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和产品的同时取得合法利润。就在日前,因涉嫌传销犯罪而身陷刑事调查的权健、华林等企业未出现在商务部最新公示的直销牌照名单中,反思其对社会公共利益造成的伤害不难看到,为企业进行制度化的“法治体检”,无论对企业守法经营、风险防控,还是对社会公共权益、市场的健康良性运转,都可以说颇具实践价值。

司法公共服务为诚实守法经营的市场主体保驾护航,不仅是各项司法行政服务的精准、便民和全面供应,更应当是充分调配公共法律资源所进行的人性化送达。相较于此前法检出于地方保护考虑在个案中对本地企业的所谓“关照”和优待,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司法行政部门此番推动的民企“法治体检”等公共法律服务项目,才真正称得上是服务地方、服务企业的可取路径。

为民企进行“法治体检”,根本目的在于改善和优化民企的“法治体验”,而社会成员普遍化的法治体验,最终仍然需要在个案化的具体法治中去感知和体会。“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企业作为“法律拟制的人”,同样有权享有和感受公正司法对其权利的尊重、捍卫和保障。由此出发,为民企做“法治体检”,也不失为丰富社会成员法治体验的一个良好开端。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