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盛鸿:毛主席在南京四周农村部署抗日游击战争

毛主席在南京四周农村部署抗日游击战争

经盛鸿

1937年12月,当侵华日军对南京发动进攻与实施南京大屠杀时,在陕北延安的中共中央与毛泽东主席,始终对之密切关注,在深刻地揭露与批判日本侵华战争的“特殊的野蛮性”的同时,对南京地区与苏南敌后广大地区的抗日斗争,进行了深谋远虑的战略规划、排兵布阵与工作部署:一方面令各级有关党组织,迅速派遣各种人员,以不同的面目与方式,进入日军占领下的南京城,建立与发展地下党组织,开展城市地下的抗日斗争;一方面根据国民政府军队主力撤向皖浙赣山区、苏南敌后广大农村地区空虚的形势,指示新成立的新四军,迅速分兵,从皖南向东挺进,首先在苏南广大农村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null

抗战时期的毛泽东主席  

1937年12月14日,即在南京沦陷的第二天,毛泽东和当时正在延安的新四军副军长项英致电新四军军长叶挺,指示:新四军长江以南各支队可向东开,长江以北高敬亭支队暂留江北,不必北开,以便在该地准备沿江游击。

1937年12月30日,毛泽东和张闻天等,连发两电给长江局的陈绍禹(王明)、周恩来、项英、秦邦宪(博古)、叶剑英,其中一电是关于在长江南、北作战部署的意见,提出:“为使敌处于我之战略包围,我军(指国、共两军)要建立苏浙皖赣军区,以皖南为重心,并准备攻击南京、芜湖、杭州” 。

1938年2月15日,毛泽东致电中共中央东南局书记、新四军副军长兼军分会书记(政委)项英、新四军军分会副书记、一支队司令员陈毅,指明了新四军今后的行动原则:“力争集中苏浙皖边发展游击战,但在目前最有利于发展的地区,还在江苏境内的茅山山脉,即以溧阳、溧水地区为中心,向着南京、镇江、丹阳、金坛、宜兴、长兴、广德线上之敌作战,必能建立根据地,扩大四军基础。如有两个支队,则至少以一个在茅山山脉,另一个则位于吴兴、广德、宣城之线以西策应” 。这说明,在这时,毛泽东与中共中央已经英明地认识到并指出了南京近郊溧水等地区的重要战略位置和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的有利条件。

1938年4月24日,毛泽东致电项英,指示新四军“主力开泾县、南陵一带,先派支队去溧水一带侦察甚妥,惟须派电台及一有军事知识之人随去” 。毛泽东与中共中央再次指出了在南京近郊溧水地区建立根据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新四军军部根据毛泽东的电示,从在皖南集中的第一、二、三3个支队中,各抽调一个连的侦察人员,共计400余人,组成新四军先遣支队,以第二支队副司令员粟裕为先遣支队司令员兼政委,钟期光为政治部主任,先往苏南敌后实施战略侦察,为主力部队开赴苏南敌后抗日作好准备。

1938年4月28日,粟裕率新四军先遣支队,从皖南岩寺出发,越过宣城芜湖公路封锁线,向苏南敌后挺进,进行战略侦察,进入南京近郊高淳、溧水、溧阳、句容、江宁、当涂间广大农村地区。

1938年5月4日,毛泽东在致项英的电报,即著名的“五•四指示”中,指出新四军在苏南如何开展游击战争与今后的战略计划:“在侦察部队出去若干天之后,主力就可准备跟行。在广德、苏州、镇江、南京、芜湖五区之间广大地区创造根据地,发动民众的抗日斗争,组织民众武装,发展新的游击队,是完全有希望的。在茅山根据地大体建立起来之后,还应准备分兵一部进入苏州、镇江、吴淞三角地区去,再分一部渡江进入江北地区” 。

在毛泽东的战略部署中,茅山及其周边地区,不仅应成为新四军在南京地区,在苏南,建立最早、最重要的抗日游击战争根据地,而且要成为新四军在江苏江南、江北其他地区建立和发展抗日游击战争的发源地和前进基地。

新四军军部根据中央电报指示精神,在粟裕率新四军先遣支队进入苏南后不久,先由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傅秋涛率领所属第一、第二两个团,于5月12日从皖南岩寺出发,于6月初,经南京南部的高淳,进抵苏南敌后,6月8日,在溧水县境的新桥(今晶桥乡),与先到该地活动的粟裕先遣支队胜利会师。陈毅同志满怀豪情壮志,当即写下题为《东征夜抵高淳》的诗篇。  

null

陈毅写下《东征夜抵高淳》。

第一支队第一团傅秋涛(兼团长)、江渭清部,在京杭国道以西的江宁、溧水、小丹阳、当涂地区活动,后在溧水新桥地区,以大李巷为中心,在溧(阳)、溧(水)、高(淳)和江(宁)、溧(水)、句(容)边区建立根据地,团部设于大李巷村,所属部队分驻于云鹤山、杭村、经巷、南曹、大树下和毕家山等村庄。随第一团来溧的战地服务团第三大队1个分队,七、八人,在分队长余伯由带领下,同期到达溧水,驻于岗上村。

第一支队第二团张正坤、刘培善部,直指茅山,展开于镇江、句容、丹阳、金坛等县。6月15日,陈毅率一支队部继续前进到宝堰前隍村。

接着,第二支队司令员张鼎丞率领所属第三、第四两个团,于1938年6月中旬,从皖南分批出发,于1938年7、8月间,进抵苏南敌后。第三团活动在以小丹阳、云台山、秣陵关、横山为中心的地区;第四团活动在以溧水县白马桥的李巷、南曹和句容的郭庄庙为中心的地区。

新四军各部“初到苏南敌后,到处断垣残壁,满目疮痍,河沟里浮着尸体,有的断了头,有的砍了四肢,都是被日本兽兵残杀的中国军民,真是惨不忍睹”。“干部、战士,对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杀戮我30万同胞的日本军国主义及其兽兵,无不义愤填膺、怒发冲冠,恨不能立即与之决一死战”(《江渭清回忆录·七十年征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第94页) 。

这时,驻防南京与苏南一线的日军,因为取得攻占南京的巨大胜利,“更加骄横不可一世,根本不把中国军队放在眼里。他们所到之处,一路奸淫掳掠,驻地不放哨,行军无警戒,三三两两的散兵下乡骚扰,横冲直撞……”(《江渭清回忆录·七十年征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第96页) 。

日军的骄横麻痹轻敌,正好给擅长游击战的新四军创造了杀敌的机会。

1938年6月11日,粟裕接到新四军军部转来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的电令,要其所率之先遣支队破坏南京、镇江间铁路,以阻京、沪之敌,游击策应武汉会战。新四军军部指示,第一支队第二团调派两个连,加强先遣支队,在下蜀将京沪铁路一段破坏。

1938年6月17日,粟裕指挥所部,在镇江通往句容的公路上的韦岗,设伏袭击日军,击毁日军汽车4辆,击毙日军少佐土井以下官兵13人,伤日军8人,缴获枪支等军用品。

这是新四军挺进南京四周农村,深入苏南敌后的首战告捷,全国军民,特别是生活在日军铁蹄下的南京人民,倍受鼓舞,抗日军威大振,意义重大。

蒋介石致电新四军军长叶挺:“所属粟部,袭击韦岗,斩获颇多,殊堪嘉尚” 。

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同志欣然命笔,写成《韦岗初战》诗:

  “故国旌旗到江南, 终夜喧呼敌胆寒。 镇江城下初遭遇, 脱手斩得小楼兰!”

null

抗战时期的陈毅与粟裕

  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四军,高举抗日大旗,不顾危险,克服困难,部署与实施东进,开抵南京城下,在南京大屠杀发生的地方,在南京四周广大农村地区,发动与组织广大民众,在以茅山为依托的南京江南农村地区与以苏皖为纵深的南京江北农村地区,建立根据地,开展英勇的、有声有色的抗日游击战争,杀敌报国,不断发展与壮大!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