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结束后,日本人的身高为何突然飙升?

作者:金满楼

在前两年的电影《妖猫传》中,那个笑个不停的空海法师被说成从倭国来,其实以“倭国”称呼日本是唐朝之前的事。

如果从读音来说,“倭”字本身是没有歧视意的,因为“倭”在日文中同“大和”的发音一样,都是“yamato”,这也可以说是日本国及其国民的别名。

不过,由读音而转化为汉字的“倭”字显然没那么高大上了,因为在中国语境里,“倭”就是矮,而且“倭”字“从人,委声”,即“顺从”的意思。

据范晔《后汉书·东夷传》中记载,东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

这块印,就是著名的“汉委奴国王”金印,后来还真的被一个日本农民给挖着了!

null

对于日本岛,中国其实很早就知道,如《山海经》中就记载说:“盖国在矩燕南、倭北,倭属燕。”由此可见,在战国时,日本就有个“倭国”之名了。

不过到了隋唐之后,鉴于中日友好交往有些年头了,倭国的称呼也逐渐变成了“日本”。如《旧唐书·东夷传》中即对此作了说明:

“以其国在日边,故以日本为名”;“使者自言,国近日所出,以为名。”

看来,这是日方人士对“倭国”很不感冒而提出的外交交涉,这事在《旧唐书·日本国传》中也有载明:“或曰,倭国自恶其名不雅,改为日本。”

从这个意义上说,电影《妖猫传》说空海乃至倭国,似乎不甚准确。

当然,编剧这么认为也不算奇怪,因为在明朝后,倭国的称呼再度兴起,而且有了个更响亮的名字,叫“倭寇”!这个词,一直用到了抗战时期。

null

把日本海盗或者日本侵略者称为“倭寇”也不奇怪,一来他们在中国烧杀掳掠,确实遭人恨,二来也是因为他们个子矮,长得就像个倭瓜。

当然,倭瓜里面也有高个子,但那一定是中国海盗,因为所谓倭寇也不尽是日本人,其实大部分都是中国人,所谓“武装海商集团”或海盗集团是也。

早期日本人长得矮也是自然而言的现象,一则岛国人种交流不如大陆那般频繁,基因上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

这二来呢,岛国资源贫乏,为了能够活下去,所以日本在很长时期里都是提倡素食,牛羊肉几乎没有,所谓吃荤,也就是吃点鱼肉鸡肉。

试想,就这样的饮食结构,日本人能长得高吗?

从目前的各种考古成果可以发现,从公元前的绳文时代到弥生时代,日本人的平均身高一直稳定在160cm以下,虽然偶有上涨,但也就是2cm的幅度。

即便到了江户时代,日本人的身高仍旧毫无起色,就拿他们最出名的德川家康来看,其按实际身高制作的牌位约159cm,而据其铠甲推测,德川家康的身高可能只有153cm。

null

那时的日本人,生活也确实十分清苦。德川幕府末期,冈山某位名叫香川正一的下级武士在日记中写道:

他年轻时,全家吃的都是大麦加大米,一碟蔬菜或豆腐,然后是味噌汤,一个月最多吃四、五鱼。某次去祖母家吃了一次纯粹的大米饭,一直为之念念不忘,因为实在太好吃了!

同时期,另一位武士也写道:他日常吃的是汤、泡菜和茶渍(即茶泡饭),如果某顿饭有豆腐、煮蔬菜、一个鸡蛋或一些廉价的鱼,那这感觉就太好了。

随着明治维新的推行,日本的饮食结构开始发生变化,牛羊肉开始吃起来了,而随着其西方的加强,西式糕点、啤酒、葡萄酒、咖啡、面包及西菜等也开始在日本大行其道。

然而,因为勒紧裤腰带搞军国主义的恶劣影响,日本在近代的发展并没有给日本人带来什么好处。

据日本官方的统计,十九世纪末日本入伍兵的平均身高为162厘米,之后每10年约增长一厘米。从理论上说,日本军人的身高是超过日本男性平均身高的。

由此,到30年代日本侵华战争时,日本兵平均身高也不过165厘米,比中国人还要矮一截而获得“东洋矮子”的美名。

作为对比,同时期美军的平均身高在173厘米,而由山东、河南等地兵源组成的中国北方军队,也是远远超过日本兵身高的。

null

但在二战结束后,日本国民平均身高快速增长。据瑞士《商报》2016年的调查结果,日本男女平均身高为1.70米和1.58米,这和中国国民的平均身高已经相差无几甚至略有超越。

由此可见,推行军国主义的日本并没有使其国民获得太多好处,特别在二战期间,日本军费占到国民总收入一半以上,而只有17%用于民生。

在军国主义的压榨下,日本国民不得不勒紧裤带支持对外扩张,而自己却只能在贫困线上挣扎。就这个样子,日本人还能长什么个子啊。

二战以后,日本军事基本被美国接管,由此省下了一大笔军费,而其经济发展也主要注重于民生,日本国民在之后半个世纪里增长20厘米,大概也不奇怪吧!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