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诗学 | 杜甫诗《饮中八仙歌》中蕴含的道家风骨

唐玄宗天宝五年(公元746年),青年诗人杜甫初入陕西长安,结识了早已成名的大诗人李白等文化名流。“饮中八仙”是中国历史上继“竹林七贤”、“建安七子”之后第三个因酒而结缘的文化群体,“八仙”分别是:贺知章、李琎、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此时的杜甫挥毫写下了这首别具特色的千古奇诗——《饮中八仙歌》,用以赞颂当时的名士风流。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

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

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

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斗酒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杜甫《饮中八仙歌》)

首句:“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描写的是“八仙”之首贺知章饮酒之后坐在马上晕晕沉沉,好似乘船一般摇来晃去。在眼花之际竟然跌落到井水中睡去了。

相传道教灵宝派祖师葛仙翁一次饮酒大醉,竟然跌落进池塘中睡了三天三夜才从水中苏醒过来。贺知章崇尚道教,曾谓李白为“谪仙人”,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而且贺知章还在山东齐州受过道箓,是正宗的正一派道人。唐代是道教最为兴盛的朝代,故而杜甫用将写入诗中,并推为“八仙”之首。

第二句:“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这时出场的第二位“仙人”,是唐玄宗李隆基的侄儿,当时倍受宠爱的汝阳王李琎。李琎生性好饮酒,曾戏称自己为“酿王”、“曲部尚书”。话说汝阳王李琎饮酒三斗以后才去觐见玄宗天子,路上碰到装载酒曲的车,酒味引得口水直流,恨不得自己封到的甘肃酒泉郡去。

第三句:“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第三位出场的“仙人”,是左丞相李适之。李适之有着高贵而敏感的血统,因为他是太宗朝废太子李承乾的嫡孙。

左丞相为每日的酒兴不惜花费万钱,饮酒如同巨鲸吞吸百川之水。自称举杯豪饮是为了摆脱政事,以便让贤。“贤”暗讽指奸相李林甫。

第四句:“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第四位出场的“仙人”是齐国公崔宗之,他是一位潇洒的美少年,举杯饮酒时,常常傲视青天,俊美之姿有如玉树临风。这句将其傲骨写的非常生动传神。

null

第五句:“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这时出场的“仙人”是吏部侍郎苏晋。苏晋他虽在佛前斋戒,但是饮起酒来常把佛门戒律忘得干干净净,而抛弃戒律。虽说苏晋信佛,但其表现出的哪有佛门味道?明明是潇洒豪放、豪情万丈的道家的风骨嘛。

第六句:一位巨星级人物要出场了,那就是一代诗仙李太白。诗曰“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饮酒一斗,便可赋诗百篇,他在长安酒家饮酒而常常醉眠。天子在大明宫湖池游宴,召他为诗写序,他因酒醉不肯上船,而且还自称自己是酒中之仙。这样的描写,生动地表现出李白不畏权贵的傲骨。李白身份虽不同于汝阳王李琎,但他却何止是敢斗酒朝天子?诗仙李白干脆就懒得去朝天子。

其实唐代所说“斗”酒并不是指称粮食的“斗”,而是一种状如北斗七星的酒器,与小碗差不多大。这种斗有长长的柄,其实就是盛酒的勺子。李太白斗酒就能赋诗百篇,说的是李白诗才实在是冠绝古今,并非指李白酒量多大。

null

第七句:“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说的是“草圣”张旭饮酒三杯之后,他常不拘小节,在王公贵戚面前脱下帽子,用自己的长发蘸上墨汁,代笔而疾书,其书如云烟倾泻般书于纸张之上。

这个境界,更不得了!用头发当作笔来写书法,这是何等的桀骜不恭?何等的不拘礼仪!潇洒酣畅地表现了张旭傲世独立的性格特征。

第八句:“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最后一位出场的“酒仙”焦遂,出身为一介平民,而且还有非常严重的口吃。但是在饮酒五斗之后,从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就变得高谈阔论,而且语惊四座,严重的口吃居然是被酒给治好了!满怀的豪情着实令人感佩!

《饮中八仙歌》中八位文人虽然出身不同、境遇不同,但是在酒后的那股潇洒酣畅、豪情万丈的情怀却是相同的。曾有人说:“中国文人的外表是儒家,但内心永远是庄子。饮中八仙的背后,其实蕴藏的是大唐盛世的繁荣与文化的自信,这种空前的繁荣背景和表现出来的万丈豪情是“竹林七贤”所不具备的。

唐代是道家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道家喊出了其他任何学术、宗教流派均不敢言的“我命在我,不在天”。八个人用自己的豪情歌颂青春、自由与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理想,虽有苦闷,但是更有豪情。这种文化风骨均是来自道家之学。这一激情与活力,也将生生世世地影响着中国人。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