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 “易经”主题的园区、花园式集装箱办公,上海的文创园区是这样的!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这些年,上海的部分写字楼有了些变化?好像不再是单纯的办公地点了。   沿着上海长宁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这些年,上海的部分写字楼有了些变化?好像不再是单纯的办公地点了。

沿着上海长宁区安化路往里走,就能发现被一片葱郁的绿意包围着“德必易园”。园区原本是上海航天局第八0九研究所,航天所搬走后这片区域被闲置了下来。几年后德必集团对此大刀阔斧的改造,用“易经”的理念改造了整座园区,变身文化创意产业园。

据德必集团党委书记、首席艺术总监苏荣介绍,园区内85%的入驻企业与文创、科创有关,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大众点评、虎扑网、丁丁网、尔冬强艺术中心、依图都是从这里起步。既然是要打造文化创意园区,园区的外观到内在怎能没有文化和创意?大片大片的竹林、青砖、硕大的鱼缸,让“创意园区”内生机盎然,随处可见的半敞开式公共空间,引入咖啡厅、健身房、花艺手作、剧场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生活方式品牌,把这里打造成一个年轻有活力办公综合体。

德必集团是中国领先的文科创企业发展服务商,从2006年开始投资运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目前,已在全球成功运营70多家文科创产业园。

“我们想做城市更新的重要抓手,不只是闲置房屋的翻新,而是把文化注入其中。”苏荣说,比如这个以“易经”为主题的园区,小到园区中的鱼缸,28条黑锦鲤与1条红锦鲤的组合也是易经中“阴阳相生”的文化。

近几年,德必创意产业园的选址和改造,都围绕同一个理念,那就是追寻历史文化氛围浓厚的旧址,还原建筑的历史与文化,通过创意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

德必在上海的法华525选址是始建于公元970年法华寺的原址,创意与禅意交融的园区内,至今还保留了原法华寺大雄宝殿前两棵百年银杏树;德必外滩WE”改建于中国历史上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大楼,每当走入园区,还能透过玻璃地面看见证券交易大楼的地下金库……

什么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苏荣的理解是,文创企业不单单是文化类,而是“各种行业+文化”的组合,包括设计、广告、咨询、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等,而文化的注入让这些企业有了新赋能。“文创园区里的企业不能’拉到篮里都是菜’,而是要’选菜入篮’,严格定位产业业态,P2P类似的企业在我们的园区就没有,只有符合我们产业园区业态的企业,才欢迎入驻。”

据悉,从2006年至今,德必所搭建的平台服务1万余家文创、科创企业。文创类企业有个特点,就是大部分是中小微企业,那就需要园区有多方面的助力,做轻公司的全能服务商和“超级孵化器”。

德必集团总裁贾波介绍了这样一个案例。在德必外滩WE”园区,有一个本土设计师品牌,刚入驻园区时企业只有几百万的营业额,园区给了这家企业每年大量房租补贴,并免费提供一家商铺进行展示,帮助提升品牌知名度,企业产值从最初几百万到了几千万产值。

“最开始我们只是做物业起家,是办公场所的提供者,但是现在做创意园区,通过资源集聚和园区服务,做有温度的城市公共空间,助力上海文创企业的发展,”贾波说。

园区、街区、社区跨界带来连锁“化学反应”

与德必集团的文创园区品牌化、连锁化不同,位于上海宝山区的“智慧湾”是与当地社区深度融合的。置身其中,你很能分清这是园区、社区、还是街区?

这里曾是上海第三毛纺织厂的仓库用地。由于经营不善,大量厂房、仓库、集装箱堆场闲置。2016年9月,转型改造后的智慧湾正式亮相,如今已是上海市级文创园区。

走在智慧湾,红、黄、蓝、绿,一个个色彩明艳的“集装箱”内,驻扎着一个个充满活力的文创企业。从废弃集装箱变身“集创箱”办公空间里,“藏”着很多3D打印企业。每走几步,间或可见一个个形态各异的3D打印休闲椅、花瓶、小饰品等,这些都是园内的3D打印企业的作品。

“集装箱”外,面包店、托幼所、各种体育设施……让这里看起来像是社区又是街区。此外,中国首个3D打印博物馆亮相也在这里亮相,世界最大规模3D打印混凝土步行桥在这里落成。去年底,智慧湾成为市科委与宝山区政府合力打造的沪上首座科普公园,集科普展会、科普产业孵化、科普讲座、科普旅游、科学健身和科普休闲娱乐于一体。也因此,“科普”与“文化”、“艺术”、“体育”、“旅游”等跨界融合,在这里就是常态。

就在最近,“宝山智慧湾”入选了79处上海市民“休闲好去处”。一座创意园区变成市民休闲去处,这意味着什么?

据园区负责人陈剑介绍,有活动时每天5000—6000多人次是常态,最多可达8000多人次。“科普需要与场景相连。参观者来到园区,会对3D打印、人工智能等有更深刻的理解;因为加上了科普元素,园区企业也形成了自身独有的IP,容易被大家记住和接受,成为他们的忠实客户。”

记者了解到,周边居民游览已成常态,前来就业的人数也与日俱增。目前,园区员工住周边比例约占30%。随着园区内企业的增加,这个比例还将继续上升。

“宝山智慧湾”在政府的支持下,通过社会力量来配置资源,快速形成空间和资源集聚,并让园区承担起部分城市功能,既解决就业,又给市民休闲娱乐好去处,可以说,进一步放大了文创园区的内涵和外延,产生了更大的集聚效应。

从“创意园区”到“创新城区”

“服务和辐射周边居民乃至更大半径内的人群,应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发展路径。”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夏雨,曾亲历了上海文创园区从诞生到发展的过程。他表示,创新企业和创新文化的集聚辐射是一种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增加就业岗位、激发城市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原有的传统工业、仓储逐步退出后,在上海中心城区留下相当数量的的产业空间,这些空间,让大量科技园、科创园、文创园的产生成为可能。夏雨以宝山区为例,一号线呼兰路站到共富新村站之间,建成了智慧湾科创园、上海智力产业园、泰德科技园、北上海信息产业园、上海移动互联网产业基地等一大批创业企业集聚地。

从创意产业的发展来看,一般都经历“创意经济—创意园区—创意城市—创意社会”的路径,可以看出,上海也正在这样的路上迈进着。夏雨认为,如果在上海中心城区,有几十个乃至上百个1-3个平方公里左右的“创新城区”,使之成为上海城市创新人群、创新企业、创新机构、创新成果和创新文化的落脚点,成为科技创新的一批重要策源地。那么,这种“创新城区”的星星之火,将会形成推动整个上海建设创新高地的燎原之势。(熊芳雨)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