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小学生质疑教材,中学课本也曾被质疑,著名作家还回了封感谢信

近日,福州8岁的二年级男孩小冯发现,语文课文《羿射九日》中前一段刚提到“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下一段

近日,福州8岁的二年级男孩小冯发现,语文课文《羿射九日》中前一段刚提到“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下一段又提到“他蹚过九十九条大河,来到东海边”。于是,他问妈妈,后羿究竟是怎么蹚的?!这可把妈妈问倒了。于是,妈妈把问题发到了朋友圈。具体内容如下↓↓↓

Part 1 一“圈”激起千层浪

没想到孩子这样简单的一问,却难倒了检查作业的妈妈,于是他把儿子的难题发到了朋友圈上分享,没有想到刷爆了朋友圈,同时也上了热搜。

很多网友也很关注此事,并且发表评论:

“现在的小朋友不好骗了”

“后羿蹚的是河床”

“大河可以没水”

“因为长得高,河水只到脚踝”

……

不过更多的人都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只是对这位二年级的小学生的求知的精神进行夸奖。

无奈,何女士最终联系到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说,全国已有不少地方反映该问题,他也没法肯定对错,但会请专家判断。

对此,网友并不买账,甚至有网友直言:“坐等专家表演。”

Part 2 人教社回应:“蹚”字用得不恰当

6月14日,人教社对这名二年级小学生的质疑进行了回应,发文称,“蹚”字的确用得不恰当。

人教社在微博中回应称↓↓↓

这个孩子敢于质疑,能够边读边思考,提出了很好的问题。《羿射九日》是我国经典的神话故事,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这篇课文是参考《神话故事新编》(编著者袁珂,中国青年出版社,1963)以及《中国大典·夏商周》(云南教育出版社,2010)等书籍中关于“羿射九日”的片段进行改写的,旨在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神话的魅力。神话中充满了神奇的想象,会有很多夸张的描述。比如,“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是为了突出十个太阳给人们带来的灾难,羿“翻过九十九座高山,蹚过九十九条大河”,也是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他的神力。


联系上下文,“蹚”字的确用得不恰当。教材编写组正在认真研究,会对教材进行适当修改,下个版本的教材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按常理说,故事到此便该结束了,但我们不妨再深挖一下。

Part 3 小学生质疑教材的精神很棒

一个只有8岁的小学二年级学生,不但给人教社编辑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挑出了错误,而且还得到了人教社公开的积极回应,对小冯的质疑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肯定,而且还承诺会在下个版本的教材中对这一不恰当的地方进行及时修改和调整。

在整个事件中最值得赞赏的,是这名小学生的质疑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既然课文中首先提到“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结果课文的下一段又出现了“他蹚过九十九条大河,来到东海边”,这显然属于一种明显的逻辑上的错误。

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小学生来说,敢于公开提出质疑的人少之又少为什么?一方面,学生们知道这是自己使用的教材课本,而教材课本是大人编写的,是“不可能”出错的;另一方面,有的学生可能也看出来了,并向老师或家长提出了疑问,但老师或家长认为课本不容置疑,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

由此可见,小学生面对教材中的常识性错误能够有所质疑,并且公开提出自己的质疑,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Part 4 中学课本也曾被质疑

小学课本被质疑,其实中学课本同样也被质疑过。

现在让我们将时间拉到9年前湖北武昌。这年2月份的一天,武昌水果湖二中初一(7)班学生熊勃,收到一名著名作家的一封感谢信,以及作家修改后的文章的打印件。

“你的意见是对的。这便纠正了我的文章中一个‘隐藏很久’的知识性的错误。你对科学的认真态度令我感动。”在信中,这名作家对熊勃表示了感谢。

《捅马蜂窝》是鄂教版初一语文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文中,这名作家描述了儿时捅马蜂窝的事。“这就是蜇你那只马蜂……它要是蜇了你,自己也就死了。”就是这一句让熊勃质疑:马蜂蜇人后不一定会死。

“请教专家得知,马蜂蛰人后不会立刻死亡。”这名作家后来说,已经将文章修改,并请朋友仔细看过。

这名作家便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我们理应为冯骥才先生认真的精神点赞,也该为这名较真的中学生点赞。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的认知是有限的,教材也有出错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放弃盲目相信课本的时代,多些质疑精神呢?

好了,朋友们,看完新闻后,一起做道选择题吧,做完后还可以看看大家的选择↓↓↓

来源:光明网、四川新闻网综合

策划:王晓宇

编辑:孟庆飞

审核:侯  萌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