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

《藏在节日里的古诗词》章雪峰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该书由历史畅销书作家章雪峰倾力创作,臻选经典节日诗词,用风趣幽默的小品文讲述诗词创作所处时代的历史及社会的方方面面,用故事解读诗词,用趣味还原历史,解读传统节日的历史文化,汇集16首跨越时间之河的经典节日诗词,16位诗词大家的千古咏叹。
《鹊桥仙·七夕》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七月初七,一年一度的七夕节日,去年被再度贬官来到郴州,正在郴州“编管”的秦观,挥笔写下了这首《鹊桥仙·七夕》。
  这首词的词牌《鹊桥仙》,最早见于欧阳修《鹊桥仙·月波清霁》词中的那一句“鹊迎桥路接天津”,并由此产生词牌名。在宋词八百五十多个词牌名中,这是唯一一个与牛郎织女故事直接相关的词牌。
  目前可见的《鹊桥仙》,共有182首,其中直接描写牛郎织女故事的约占六成,而间接描写牛郎织女故事的,又约占了三成。这样一来,《鹊桥仙》词就极少有不写牛郎织女故事的了。
  写下《鹊桥仙·七夕》之时,秦观49岁,已是接近“知天命”的年纪。而此时的他,正处于一生的最低谷,也开始了一生的倒计时。
  七夕之后的这年冬季,他从郴州再次远贬,“编管”横州(今广东横县)。所谓“编管”,就是秦观要被编入横州户籍,没有人身自由,由横州地方官严加管束。宋朝对官吏的惩处,轻者为“送某州居住”,稍重为“安置”,最重的,就是“编管”。
  “编管”横州,是秦观自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被贬出京,历杭州通判、监处州酒税、“编管”彬州之后,第四次远贬。而且,越贬越远,越贬越严。
  再次远贬,对于秦观而言,是精神上的致命一击,让他再也没有了《鹊桥仙·七夕》中的浪漫情调。而且就是从此时起,他有了强烈的预感:自己无法生还家乡了,“乡梦断,旅魂孤”。而且,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休言七十古稀有,最苦如今难半百”。
  秦观的预感是对的。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八月十二日,他就在仅仅52岁的年纪撒手西去了。
  直到最后一刻,秦观仍然放不下他的长短句,仍然在向别人讲述刚刚在梦中所作的《好事近·梦中作》:“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飞云当面化龙蛇,天矫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吟完这首绝命词,水至不饮,秦观笑视而卒。
  对于刚刚年过半百的秦观而言,这是油尽灯枯的死法。持续七年的远贬生活,耗尽了他的生命。他就像一支风中之烛,一直在风雨中飘摇,尽力地闪烁、燃烧。终于,燃到了52岁,燃到了由贬地放还途中的藤州,他笑着去了。
  秦观这个催人泪下的悲剧结局,一切的一切,都源于二十二年前的那个夏天。
  那是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的夏天,赴京应举的秦观,在路过徐州时,去见了一个人。从此,一见“损友”误终生。
  这位“损友”,就是当时的徐州知州——大名鼎鼎的苏轼。这是秦观和苏轼此生的第一次见面。
  男人与男人之间有没有一见钟情?如果有,他俩就是。这次见面之后,秦观留下“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的诗句之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徐州去赶考。
  秦观的这两句诗,是由李白《与韩荆州书》中的“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化用而来。他是在表达自己对苏轼的仰慕,就如同李白仰慕韩朝宗一样。
  不得不指出,秦观在自己刚刚应举、即将踏入官场时,先去与苏轼订交,成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在学问上也许是大有裨益的,在政治上却是相当幼稚的。这直接为他一生的悲剧结局奠定了基础,埋下了根源。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