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一切糖饮料,包括甜味剂饮料!?

今年的ADA(美国糖尿病协会)年会特别关注糖尿病的饮食问题,间歇性断食、吃饭顺序、早中晚比例等等一一涉及。另外还有一个报告称:糖尿病人应该远离一切糖饮料,包括甜味剂饮料。

这里阐述一个纯粹个人的观点:有些科学研究只是在片段上下定论,往往无法触及根本。而公众对这些研究的理解又尝尝出现偏差。这往往又导致一些堪称“灾难性”的事件出现。

这让我想起了长达一个世纪的糖与脂肪的争议,上世纪50年代,明尼苏达大学营养及病理学家安塞尔·凯斯(Ancel Keys)认为,全脂、饱和脂肪和膳食胆固醇是冠心病的主要诱因,之后据说在糖业企业的支持下,这种观点几乎影响了世界各国的医生和营养师,“少吃肉多吃素”成了后来很多医生饮食医嘱的一部分。

null

然而少吃肉的建议并没有阻止美国肥胖人群飙升的问题。现在发现,导致肥胖问题的元凶可能是碳水化合物,于是很多人理解为“只要不吃主食就可以减肥”。

2017年的一则新闻说,杭州的李女士两年来体重直线上升,最近一年增重30多斤,最终得了个脂肪肝住进了医院。原来,这位女士听说主食容易长胖,每天就很少吃主食,公司又提供免费水果和果汁,于是每天几乎以水果代餐。殊不知水果尤其是果汁中的果糖食也会导致热量超标,过多的糖会被转化为脂肪储存。于是就超重直至得了脂肪肝!

这就可能是科学结论的片段性和公众认知偏差导致的悲剧性事件吧。

你有没有发现:“单独吃某种或者不吃某种营养素,你的身体就会怎样怎样”这样的“句式”已经成为固化的表达形式见诸于报端和学术报告会?

比如,前段时间,一所知名大学的研究说补充维生素C能够有助于糖尿病的治疗。很多糖友会想,那我们就多补充维生素C吧(这回估计最开心的莫过于生产和销售维生素C的商家吧?)。

这里我举维生素C的另外一个例子:长期出海的船员容易得坏血病,原因是缺乏维生素C,缺乏维生素C的原因是因为长期出海很难吃到新鲜的蔬菜水果。

null

看来,维生素C可以拯救船员不得坏血症!如果根据这个片段的结论,单独补充维生素C可能是最简单直接的方式了。

但是,不吃蔬菜水果会不会引起其他健康问题呢?答案是肯定的。

所以,维生素C缺乏可能只是表象,环境或者生活方式以及饮食习惯才是根本?

另有研究说:补充维生素D能够辅助治疗糖尿病,但到底是因为缺乏维生素D导致的糖尿病,还是因为不良的饮食习惯以及缺乏户外活动导致的维生素D缺乏呢?(研究显示:太阳才是将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的主要功臣)。

所以,好的饮食和户外活动好习惯应该比单纯地补充维生素D更解决根本问题?

我甚至怀疑吸烟和相关健康之间的关系。到底是因为吸烟导致的健康风险,还因为吸烟者本身的生活方式不健康呢?为啥有的人喝酒抽烟两不误还能健康长寿呢?到底是吸烟导致的还是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呢。

昨日,一个友人的亲戚突发脑梗,年龄才43岁。脑梗的原因是高血压!高血压怎么这么早就搞到脑梗这种严重程度?当你知道这个人平时血压高到250的时候都不在意的话,你可能就不足为奇了。但高血压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友人说,他的这位亲戚是几乎每天胡吃海喝少有运动的人。

几乎可以断定,出现脑梗这么严重的问题,最终的原因还是要归结到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个根上。

我们不能恶意揣摩科学家的研究初衷,这种研究本身也会为我们找到“根本和症结”提供路径。

我们来看看,刚刚过去的ADA大会所发布的重磅消息:远离一切含糖饮料,包括甜味剂饮料!

该研究的时间跨度从1978年到2018年,研究对象为美国护士健康研究、医务人员随访研究、NHS II,共有28万人被纳入研究,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1.含糖饮料会增加糖尿病风险。这一点似乎不是很新奇,含糖饮料会升高血糖对于我们来说属于常识性认知了。

2.甜味剂饮料也会增加糖尿病风险,而且同样是喝4年,喝甜味剂饮料的人群患糖尿病的几率要高于普通含糖饮料的人群。

这一点就比较有冲击力了,因为我们糖友通过动态血糖仪测试喝无糖饮料,血糖确实不会升高,那为什么呢?

主导这项研究的一位专家解释说:

第一,甜味剂没有热量,你喝下去之后身体没有获得能量,还是会继续饥饿,那么就要靠进食补充(我想弱弱地问一句:难道喝白开水不是同样的道理吗?没有看到原话之前,我在怀疑是不是翻译错了)。

第二,心理行为上的影响,因为它告诉你“没有热量”、“0卡”,你喝下去之后不像喝了高卡路里的含糖饮料一样有负罪感的话,当然会比产生负罪感的情况吃更多东西。

第三,甜味剂的甜度比真正的糖要高得多得多,这点很少有消费者注意到。这可能导致我们的大脑接受到强烈的刺激信号,在没有进食糖分的时候,却命令身体分泌出对应的激素,导致我们激素——尤其是糖尿病相关的激素,发生紊乱,提高T2D的风险。

上述三个原因之中说“甜味剂”直接导致糖尿病发生的只有最后一条,而且是有可能!

此外,CELL(一个国际著名的学术期刊)上有研究指出,人工甜味剂会扰乱肠道菌群,同样会引发消化腺 体的错乱,这可能是它导致糖尿病风险升高的生理机制(注意哦,这里是人工甜味剂)。

通过今天的文章我想说三个问题:

第一、科学家的研究其实也是在承担着可能的风险。但这种研究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不二选择,我们必须也不得不去共同承担。否则,我们也可能只能裹足不前了。

第二,症状只是表象,针对表象去解决问题,我们就无法斩断事物发展循环的因果链。例如,只解决血糖降低的指标可能会忽略了整个机体的营养需要。因此,我们还是要从根本上去寻找方法。

第三,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变变一切慢性病的根本,不论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治疗方法,用什么好的药物或者保健品营养素,这些效果的发挥都要建立在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

最后说明,关于科学家研究的靠谱程度我不敢妄加评论的,而且我也没有拿出什么庞大的数据证明。

不过我也常常会想:为啥权威就不能质疑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