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苏东坡传》的缺憾

彬彬按: 本文是腾讯“华文好书”六月榜入围新书《欧阳修传:世俗的圣贤》的后记,标题是我们“彬彬有法”

本文是腾讯“华文好书”六月榜入围新书《欧阳修传:世俗的圣贤》的后记,标题是我们“彬彬有法”的编辑取的。得到创始人罗振宇最近推荐解读了这本新书【】。

很多年前,我是苏东坡的“粉丝”,想过写本苏东坡的传记,没想到,今天出版的,居然是一本欧阳修的传记。

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中“宋六家”的大家长,但我一直觉得,他的作品比起他的学生,亲爱的苏轼先生,在审美价值上,还是差了那么一点点。

他的性格,也没有苏先生那么潇洒、豪迈、豁达,那么讨人喜欢。

年纪渐长,喜欢读历史的时候,才发现,换个视角,欧阳老师比苏轼同学强多了,他们之间的差距,不是一丁一点的差距,是一个千古圣哲与天才作家的差距。

我在《自序》中说过,欧阳修的故事,是一个千年一遇的励志故事,一个草根逆袭的传奇。【】

我希望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能够读读这本书,从中发现人生建设的价值观与方法论。

但是,请大家不要把这个故事庸俗化。欧阳修的一生,是世俗的一生,烟火气很重。然而,终其一生,他不是一个庸俗的人。

通俗读物,是本书的定位。

通俗,是我写作本书的出发点。我把与欧阳修有关的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苏东坡父子仨、晏殊、包青天、狄青、曾巩一网打尽,无非是希望我们小时候耳熟能详的“欧阳修”,能够真正走进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希望大家知其文,也知其人、知其事、知其时代,知道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欧阳修之所以被曾国藩列入古今“三十二圣哲”的名单,很可能因为他的忠君思想、名节观念、正统理论。

这样的价值判断到底好不好,美不美,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我不想作出评价。

我只希望,我能通过一个又一个故事讲清楚,在中国封建历史上,欧阳修的圣贤之路是怎么一步步走过来的,他是怎么打败时光的。

本书的写作,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是历时几年一篇一篇点滴积累的结果,是本职工作之外自娱自乐的结果。这样的结果,有好处,也有坏处。

好处,是对你而言的。本书二十几章,每一章都是独立成篇的。你不必赌咒发誓,努力地从第一章读到最后一章。

作为读者,你可以在马桶上读它十分钟毫不痛苦地对抗便秘,也可以在火车站、飞机场等待出发的时候,读个一章两章,打发等候的无聊,或者在重大考试之前,读一章,调剂一下紧张的心情。

坏处,是对我而言的。喜欢写作的朋友知道,写作的时间不同地点不同,落笔的心境也会不同。

这几年,写欧阳修的时候,时而亢奋,时而落寞,时而轻快,时而沉重。落寞沉重的时候,问题不大,大不了文笔悲苦一点呗,怕的是亢奋轻快的时候,文笔一下子变得轻佻、吹牛、哗众取宠。

这是本书付印之前,我心忐忑之处。水平可以不高,态度不可以不端正。我特别担心,通俗读物一不小心变成庸俗读物。

轻佻、庸俗,是我万万不能接受的。

写这本书,最初的起因,是给小朋友讲解古诗文。我希望今天的小朋友,未来的大学生,读到这本书的时候,不要受到低级趣味的毒害。

本书定稿的时候,正是我本职工作殊为繁忙的时刻,没时间,也没宁静的心态,坐下来改。但愿未来早早退休,好好地改改。

我不是术业有专攻的学者教授研究员,本书的完成,得益于前辈学长们不一而足的专业研究。

我在这本书的附录中,尽可能多地列出了一批对我有启发的参考文献。特别感谢《欧阳修大传》的作者朱安群先生、徐奔先生,《欧阳修传略》的作者刘德清先生、刘菊芳先生,南京大学教授李昌舒先生,他们的专著论文对我启发很大。

这本书,是站在先贤先进的肩膀上完成的,错误则是我个人的。我有自知之明,本书的错漏谬误,不是一两句谦虚的话就能掩盖过去的。在此,期盼专业人士狠狠批评,不吝赐教。

这本书,素材来源甚广,有欧阳修自己的著述、宋代史籍、笔记小说、专家学者的专著论文等。然而,这不是一本学术研究专著,我不想按照学术规范,对素材来源一一予以注明。我也不想在参考文献中,装模作样地列出一大堆我没有认真读过的古籍的书名。

这本书,几乎每一章,我都省略了很多历史人物的名字,哪怕是韩琦、富弼这样的北宋名相,在某些章节也被我有意忽略,目的是减少读者的阅读障碍。

今天,普通读者对那些冷僻的名字,不可能有什么亲切感,一连三个陌生的名字,就难以卒读。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没有虚构,或者说,我没有任何虚构的故意。我相信,有的事情,我一定写错了。

不过,这一切,是水平问题,是所选素材未经考证或者考证不足的问题,不是故意为之。

我不会为了生动有趣好看,就去想当然地虚构。这本书中,有很多“可能”“也许”“或许”“我猜”“估计”“大概”之类的词。

之所以这样写,是想提醒读者,我对某件事某个问题的评议和渲染,是主观的,未必客观真实可信。

过去,我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总觉得林先生爱屋及乌,因为喜欢苏东坡,就美化苏东坡,是这本传记的一大缺憾。这也是中国传记作品的常见缺点。喜欢某个传主,就会移情于他,不由自主地为他说话,哪怕传主做得不对,也要为他辩解。写欧阳修的时候,我不断提醒自己,不要掉入移情传主的陷阱。

拜各种因缘之所赐,我对欧阳修的理解,也与年轻时大不相同。欧阳修还是那个欧阳修,我已不是过去的我。随着个人境遇的变化,一次又一次的出丑,一次甚于一次的窘迫,欧阳修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日渐丰满,越发亲切。

本书的写作出版,同样拜各种因缘之所赐。感谢因缘背后的师友们:

感谢唐岩为本书写序【】,感谢方丈善意的嘲笑,鞭策我好好写字天天向上,感谢罗振宇教我怎样眉飞色舞地写作讲故事,怎样把“写文章”变成“说文章”。

感谢多位不便写出姓名的师友,助我阅知世事,为我理解中国历史文化,为我写作本书埋下了善的种子。

最后,感谢“彬彬有法”公众号编辑王烨小姐,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琐碎的工作。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