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 | 不懂一点经济学,谈何过好这一生?

正文共:2800 字 27 图 预计阅读时间: 7 分钟 今天,桑尼为大家带来了几个和普通人生活息息

正文共:2800 字 27 图

预计阅读时间: 7 分钟

今天,桑尼为大家带来了几个和普通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基本经济学原理,让你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本质,更明白自己该做的取舍与选择。

不完全竞争

当你想要买一包薯片时,你会发现超市里柜台上,只有那么两三种牌子。当你想要吃泡面的时候,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品牌可供你选择。这个时候,大多数人不会去想,为何这世界上有成千上万个工厂,可供选择的品牌却少的可怜?但经济学家会去考虑,并且用不完全竞争,来解释生活中的很多事情。

不完全竞争是指这样一些市场:完全竞争不能保持,因为至少有一个大到足以影响市场价格的买者(或卖者),并因此面对向下倾斜的需求(或供给)曲线。包括各种不完全因素,诸如垄断竞争等。

解释来说就是,并不是每个企业都有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事实上很多类商品,都由该品类的市场寡头们所把持着,普通企业甚至更好的商品,都很难进入人们视线。

很多年前高考可以说是完全竞争,因为大家的起点差不多,接受的教育以及参与教育的途径都很单一。但现在高考就是不完全竞争,因为有钱人的孩子,往往有许多捷径可以走。经济好一点的家庭,也有能力给孩子报兴趣班,因此不完全竞争,变成了社会的通行法则。

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经济界最棘手的难题之一,处理不好很容易导致两种误区:

1、害怕走向没有效益产出的「沉没成本」而不敢投入。

2、对「沉没成本」过分眷恋,继续原来的错误,造成更大的亏损。

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

在经济学和商业决策制定过程中会用到「沉没成本」的概念,代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沉没成本常用来和可变成本作比较,可变成本可以被改变,而沉没成本则不能被改变。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教授说:「如果一项开支已经付出并且不管作出何种选择都不能收回,一个理性的人就会忽略它。这类支出称为沉没成本。」

接着,他举了个例子:「假设现在你已经花7美元买了电影票,你对这场电影是否值7美元表示怀疑。看了半小时后,你的最坏的怀疑应验了:这电影简直是场灾难。你应该离开电影院吗?在做这一决策时,你应该忽视这7美元。这7美元是沉没成本,不管是去是留,这钱你都已经花了。」

不完全信息

所谓不完全信息,是指市场参与者不拥有,某种经济环境状态的全部知识。新凯恩斯学派认为,不完全信息经济,比完全信息经济更加具有现实性。

信息不完全,不仅是指那种绝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由于认知能力的限制,人们不可能知道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发生任何情况,而且是指「相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市场经济本身不能够生产出足够的信息并有效地配置它们。

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信息不同于普通商品。人们在购买普通商品时,先要了解它的价值,看看值不值得买。但是,购买信息却无法做到这一点。人们之所以愿意出钱购买信息,是因为还不知道它,一旦知道了它,就没有人会愿意再为此进行支付。

这就出现了一个困难的问题:卖者让不让买者在购买之前,就充分地了解所出售的信息的价值呢? 如果不让,则买者就可能因为不知道究竟值不值得而不去购买它。如果让,则买者又可能因为已经知道了该信息也不去购买它。

在这种情况下,要能够做成「生意」,只能靠买卖双方并不十分可靠的相互信赖:卖者让买者充分了解信息的用处,而买者则答应在了解信息之后即购买它。因而在市场交易中会导致道德风险,使得市场效率低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市场的作用。

戈森法则

人为什么会喜新厌旧?一段初期激情四射的感情,为何会越来越形同嚼蜡,索然无味?经济学上有个著名的戈森法则可以解释:「同一享乐不断重复,其带来的满足感会不断递减;同一享乐不断重复,第一次和第二次所获得的满足感最大。」

戈森法则也被称为边际效用递减法则。通俗的说法是:开始的时候,收益值很高,越到后来,收益值就越少。用数学语言表达: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y随x的变化而变化,随着x值的增加,y的值也在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在不断减小。

根据边际效用递减法则,消费者消费某一物品所获得的边际效用,还是有可能呈现负值。以吃饭的数量为例,当吃饭超过某一数量时,消费者会吃不消。此时再多吃饭,反而成为类似处罚的效果,再多吃的结果将导致负的边际效用。

人们一直以来都认为发展经济,是为了给人类创造更多的幸福。无奈事实却出现了与人们的愿望完全相反的情况: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有生活越富裕却越难以幸福的现象。

这就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幸福递减律」,也就是西方经济学中所称之为的「边际效益递减规律」。

阿罗不可能定律

不可能性定理是指,如果众多的社会成员具有不同的偏好,而社会又有多种备选方案。那么在民主的制度下,不可能得到令所有的人都满意的结果。阿罗不可能定理说明,依靠简单多数的投票原则,要在各种个人偏好中选择出一个共同一致的顺序,是不可能的。

这样,一个合理的公共产品,决定只能来自于一个可以胜任的公共权利机关。要想借助于投票过程,来达到协调一致的集体选择结果,一般是不可能的。

阿罗不可能定律,既是对西方所谓民主的选举制度,所存在的漏洞的一种揭示,也是对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多数人选择投票得出满意答案的质疑。

高跟鞋理论

全球某著名的公司,对数十年有关女性鞋子的流行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当经济不景气、波动较大时,追求时髦的女性通常会选择鞋跟很高、看上去鲜亮惹眼的鞋子,比如高跟鞋、松糕鞋等。

在20世纪的经济大萧条和石油危机时期,它们几乎几度取代低跟凉鞋、平底公主鞋成为主流。而在经济平稳、生活较安逸的时候,人们则更愿意选择舒服的低跟鞋。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消费者想通过购买奢侈品来逃离现实,为自己营造想象空间。

在经济不好的情况下,生产商和消费者们可能利用这些看上去更加华丽、鲜艳的时尚鞋款来逃避现实、营造出繁华的幻影,填补心中的不安全感。而经济好转,或者做好节衣缩食的心理准备后,对这些物品的渴求则大大减少。

整理自:丹尼尔先生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