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国在建交通项目指南

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地处胶州市中心东北 11千米,大沽河以西、东外环以东、胶济铁路和胶济客运专线之间,距

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地处胶州市中心东北 11千米,大沽河以西、东外环以东、胶济铁路和胶济客运专线之间,距青岛市中心约39千米。

定位为东北亚国际航运综合枢纽,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和多式联运中枢,区域性国际旅客中转枢纽和对外开放门户。根据规划,胶东机场将建设成集航空、铁路、公路、城市轨道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综合枢纽。于 2015 年开工的胶东国际机场,预计将于 2019 年末竣工。

青岛胶东国际机场由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设计,于2015年底在青岛市所辖胶州市胶东镇开工建设,“海星”方案将新机场设计为以“齐”字状总体布局,建筑构型呈海星状,从建筑到室内,围绕海洋主题展开设计;景观设计通过对风和波浪的诗意描述,以波浪般的微地形、特色种植和风流动雕塑,营造波光粼粼的海面意境,与海星遥相呼应。

新机场呈现出“海星”形状的方案,以指廊为基本单元,采用单元式与集中式综合的方式向心布局

方案结合青岛新机场的特定需求,结合当前国际机场的设计理念:集中出发、集中到达、分区安检、分区登机;以指廊为基本单元,采用单元式与集中式综合的方式向心布局,并选择五指廊模式,概念设计为集中尽端式构型、放射式指廊,将旅客从值机厅至登机口的步行距离减至最小,各指廊单元可灵活分配,便于各基地航空公司独立运营,方便快捷。航站楼五指状对称布局中,国际指廊位于中间,国内指廊位于两侧,便于国际与国内航班的中转联系,机位布置可根据国际运量的增长灵活调整。

航站楼采用单元式布局陆侧发展模式。本期航站楼位于航站区北侧,远期向南发展,围绕综合交通中心及能源中心分列东西相向布置,并通过陆侧车道边与一期航站楼联成整体。

以 2025 年为目标年,胶东国际机场规划东侧和西侧各建设一组近距跑道。远期至 2045 年建设东二跑道和西二跑道。近期将新建飞行区道面工程 532.2 万平方米,航站楼 47.7 万平方米,综合交通中心及停车楼工程面积 20 万平方米,能源中心 1.2 万平方米远期航站楼面积 60 万平常米,一期面积约 14.69 平方千米

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建设指挥部飞行区工程部总经理冯磊说,“二期工程将再建设2条平行近距跑道,届时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 5500 万人次、终端 6000 万人次,飞机起降 45.2 万架次的保障需求。”

青岛胶东国际机场鸟瞰

新机场通航后将实现空铁无缝对接。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被列为全国五大综合客运枢纽建设示范工程之一,是山东省唯一进入国家综合交通枢纽重大建设示范工程的项目;届时将成为内联全国,外接全球的世界级中转枢纽和国际门户,成为东北亚区域枢纽机场,在亚洲对标日本、韩国的机场,成为亚洲一个重要的换乘中心。

青岛以老市区为中心的东海岸地区空间范围狭小,城市空间已几乎没有拓展的余地。在经历了东进北拓等城市发展阶段后,未来的青岛城市发展要从哪里要空间?

这个问题的答案,对于处在狭小空间内谋划城市发展战略的青岛人来说,尤为重要。

环胶州湾 200 多公里长的岸线,为城与海的融合提供了先天的优越条件。从青岛百年来的发展史,可以清晰地看出一个围绕胶州湾不断推进开发建设的历史脉络。

胶州湾大桥连接线工程鸟瞰

胶州湾大桥横跨青岛胶州湾,把青岛东、西两个主要城区连接起来。它东起主城区 308 国道,跨越胶州湾海域,西至黄岛红石崖,路线全长约 35.4千米,其中海上段长度 26.75千米。

胶州湾大桥连接线工程鸟瞰

连接线项目起于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大道,终于胶州湾大桥大沽河航道桥西侧,青岛侧陆上桥梁 5.85千米,红石崖侧陆上段桥梁及道路共 0.9千米,红岛连接线长 1.9千米,设计行车速度 60 千米每小时,双向四车道。建成后的跨海大桥将破解胶州湾的天然瓶颈制约,使“天堑变通途”。胶州湾大桥的建成,不仅大大缓解了胶州湾高速公路的交通压力,进一步完善青岛市东西跨海交通联系;更是扩大了青岛的城市骨架,缩小青岛、红岛、黄岛的时空距离,加强了主城区与两翼副城区的联系。至此,拥抱胶州湾的大青岛城市框架逐步成形,为青岛城市的深度发展拓展出崭新的空间。目前的胶州湾大桥“一桥连三岛”,一座桥连接了青岛、黄岛和红岛。

胶州湾大桥连接线工程鸟瞰

该项目自 2017 年初开工,目前总体施工进度已完成超过90%。原计划路段将于 2020 年 9 月完工。然而,随着建设工程的持续推进,在保障安全和维持标准的前提下,胶州连接线可以提前到 2019 年 10 月开通,与新建的胶东国际机场同步启动。这就意味着胶州与青岛主城区距离缩短至 20 多公里、15 分钟车程,让胶州融入青岛“半小时生活圈”。

由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上海振华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发建造的自升式碎石铺设整平船“一航津平 2”号,

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自升平台式碎石铺设整平船“津平2”号轮,4月在上海振华重工南通制造基地顺利下水。这座大船长 98.7米,宽 63.3米,可以在水深 40米处作业。3 个月后,“津平 2”号将航行至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工程——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建设现场。

船体为箱型“回”字结构,船的体量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大小;在不移动船身的情况下,单个船位碎石铺设整平作业范围达 2500 平方米,相当于 6 个标准篮球场;在它平整完的地基上建隧道可以达到“滴水不漏”。作为世界最大、最先进的自升式碎石铺设整平船,“津平 2”投产后将进一步巩固我国在海底隧道基础施工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自主研发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自升平台式碎石铺设整平船“津平2”号轮,4 月在上海振华重工南通制造基地已顺利下水

碎石铺设整平船一般用于深水碎石基床铺设,集基准定位、石料输送、高精度铺设整平、质量检测验收功能于一体,因其铺设作业的高效率和自动化,被形象地称为深水碎石铺设的“3D打印机”。在实际的作业中,该船的功能相当于海底铺路机,大型海底隧道的沉管就铺设在碎石面上,高效率的作业可以解决受海底水流影响在碎石上产生回淤量大的难题,保障沉管快速安装。

此次下水的“津平 2”是港珠澳大桥深水整平的功勋船舶“津平 1”的升级版,在性能、规格、国产化程度等方面都实现了很大提升。“津平2”是如何在海底进行“3D打印”的呢?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整平船监造组组长李家林介绍,为了确保工程达标,在正式开工“3D 打印”前,要进行一系列测试。“首先是工前测控系统校准和施工管理运行系统测试,到了现场,整平船还将进行一系列的调试准备。”李家林强调,将整平船抬升出水面主要是为了减少海面波浪对船体的影响,保障 50米 水深条件下碎石铺设的高精度。

船体为箱型“回”字结构,船的体量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大小

李家林说,“整平船旁边是运料船和供料回填船,它们将承担供料的任务,这一步完成之后整平船才正式开始碎石铺设作业。碎石基床铺设完成后,整平船测控系统会进行碎石基础成型检测,确保碎石铺设的工程质量。每个船位整平完成验收合格后,整平船又会重新下降入水、提升桩腿、移位,进行下一个船位的整平作业。”

自升式碎石铺设整平船“一航津平 2”号施工现场

“津平 2”即将服役的深中通道,是继港珠澳大桥之后的又一超级工程。深中通道连接珠江东西岸,是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打造的交通大动脉。作为世界级超大型“桥、岛、隧、地下互通”集群工程,该工程为双向八车道超宽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工程规模和技术难度前所未有。“只要克服结构变形的难题以后,加宽的船体就非常有优势了。它可以使工程速度加快,加上船上各项设备的运行速度也被提高了,工期就被大大缩短。”中交一航局科学技术部信息经理李增军说。

自升式碎石铺设整平船“一航津平 2”号施工现场

“津平 2”实现了施工管理系统的国产化。该系统相当于船舶的“大脑”,担任作业的“总指挥”,包括设备控制、远程故障诊断、船舶定位和监控等,协调各方同时运行,发出指令并接受反馈。“如果珠海这边的系统出了问题,北京的工程师直接就可以在电脑上实现远程故障诊断和在线修复,以往光是花在交通上的时间就不只一天。”李家林解释说。

但凡是从鸟瞰视角见过“上海之鱼”的人,都会对其独特的构图印象深刻。浑圆丰润的金鱼造型出自规划迪拜棕榈岛的设计师 Larry W. Ziebarth 之手。

经过十余年的规划与建设,已然呼之欲出,也即将成为奉贤新城这一南上海中心辨识度最高的地标。作为上海面积最大的人工湖,金海湖以当地丰富的水系为基础开挖,旨在成为新城的生态底板。围绕着上海之鱼的中心水体规划有奉贤博物馆等的公共建筑与包括雕塑公园、青年公园在内的不同主题的公园绿地,这些开放的公共空间正是规划上海之鱼的初衷,意在打造属于奉贤新城的“城市客厅”。

在由三片湖面构成的金海湖以外,周边重要的河道金汇港和浦南运河构成外围水系,中间形成以鱼身为中心的环形水道,这也决定了区域内水体丰富的系统与层次,因此需要相当数量的桥来连接场地,渐次进入上海之鱼的核心。这一过程也伴随着桥体从大到小,速度由快至慢,直至与身体相互关照的逐一变化。

上海之鱼内圈水道东侧四座景观桥梁由南至北依次是雕塑公园主入口桥、雕塑公园次入口桥、博物馆入口桥与待建的东方美谷论坛酒店主入口桥,远处是由藤本壮介设计的博物馆

冶是建筑参与了上海之鱼内圈水道东侧四座景观桥梁的设计,由南至北依次是雕塑公园主入口桥、雕塑公园次入口桥、博物馆入口桥与待建的东方美谷论坛酒店主入口桥,其中服务于雕塑公园的两座是人行桥,另外两座作为上海之鱼地标建筑的进入门户使用。除了酒店主入口桥将于年内开工建设以外,其余 3 座均接近完工,行将开放。接到设计委托时,上海之鱼区域内的景观、建筑条件迫使建筑师重新思考“桥”在通行功能以外的意义,以及在特征如此鲜明的大环境中,“桥”该以怎样的姿态与面目出现才能相得益彰。

雕塑公园次入口桥鸟瞰

事实上,对这些问题的回应决定了设计立场与设计策略:首先,它们应当成为区域整体桥梁系统中尺度得当的一环;其次,这些景观桥梁应当主动地参与到环境与地景的塑造中,并且对其承载的公共性做恰如其分的表达。在这样的设计语境下,景观桥已经超越了作为基础设施的工具性需求,进而成为耦合于景观、建筑、城市之间的节点,而这种认知的转变对建筑师而言无疑是新鲜的。

雕塑公园次入口桥鸟瞰

雕塑公园两座人行桥的跨度均在 40 米左右,分别作为雕塑公园主、次入口使用。鉴于河道本身的宽度与雕塑公园自然舒展的平面,建筑师希望两座景观之间形成强弱对比的同时,呈现出结构上的轻盈感,因此在设计之初就确定了单跨钢结构体系。其后的很大一部分工作是探讨如何赋予这两座桥以公众感,并且这种公共感必须能通过明确的形式传达出来,对流线的梳理、对使用的关照和对空间的营造都可以被视作从“不可见”的概念到“可见”的形式的转译过程,也不断平衡着工具性与表现力的诉求。鉴于雕塑公园中规划有专用的自行车道,建筑师对人行桥中的步行流线与自行车流线做了多种设想,尽可能使通过桥梁的人流和车流与公园场地有更好的衔接,共用桥体但互不干扰,最终主入口桥呈现出的设计结果正是对两类使用者在垂直方向上的区分。它可以被视为一座拱桥与一座平桥的叠加:拱桥服务于人行,远超于其他地面景观的高度也使其成为内圈河道上的至高点,远眺周边的景观,也使步行进入雕塑公园的过程充满趣味与仪式感;平桥方便骑行进入场地的人群。两个部分用材质统一的穿孔金属板包覆,强化桥身的体量感的同时,也使其呈现出更强烈的物性。与主入口桥相比,对次入口桥的处理则显得更为含蓄,桥身在垂直方向上缓缓起坡,平面上的处理与之呼应,桥头和桥尾放大,逐渐往中央收窄,由此呈现出双曲线的态势。桥梁栏杆的处理简洁纤巧,最大程度地顺应桥身在剖面和平面上的柔和的变化。主、次入口的两座人行桥都尝试融入景观的语境,成为雕塑公园地景的一部分。

一座拱桥与一座平桥的叠加,双流线服务于人行与自行车行

相距不远的博物馆主入口桥则面临着完全不同的设计条件。作为一座车行桥,在坡度、荷载、结构上的限制远比人行桥要多;更重要的是,作为进入奉贤博物馆的门户,景观桥如何衬托建筑就变得格外重要。这座由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设计的博物馆以连续的紫铜杆件包裹三个弧形体量,外形上的动态也带动了视觉上变化的效果。所以在设计车行桥时,设计师也努力使桥身的弧度、栏杆的间隔乃至色彩都能与博物馆相协调,并且在接近博物馆区域时丰富视觉与空间上的层次。用定制的双曲面铝板包裹桥梁外侧是一个特别的处理,一方面凸显桥翼的轻薄感,另一方面也与博物馆形体中上扬的弧线相呼应。尽管每一座桥的跨度都不长,冶是建筑的主持建筑师周渐佳和李丹锋仍希望使用者能在这个短暂的悬置过程中收获乐趣与景致的变化,因为穿过每一座桥而达到彼岸的过程都应当是一次庆典。

广深港高铁全长141千米,其中内地段115千米,香港段26千米。

香港段正式运营后,列车可直达内地 44 个站点,其中包括广深港客运专线上的福田、深圳北、广州南等 6 个短途站点,以及北京、上海、昆明、桂林等 38 个长途站点。

香港段通车后,用时方面的缩减十分可观,从香港西九龙站出发,至深圳福田站的列车最短运行时间为 14 分钟,至广州南站的最短运行时间为 47 分钟,至上海虹桥站的列车运行时间为8小时17分钟,至北京西站的列车运行时间为 8 小时 56 分钟。高铁香港段短途线路主要使用“动感号”列车。其最高时速可达 350 千米,但在高铁香港段会以时速 200 千米行驶。之所以“压制”了它的速度,主要因为广深港高铁香港段 26 千米路段,为了不占用香港紧凑的地面空间,全线都是隧道,而高铁列车在隧道内行驶的速度是有严格标准的,如果超过 200 千米每小时可能就会给乘客带来不适感。

广深港高铁从广州南站始发通往香港

而列车的名字,来源于港铁公司为香港第一条高速铁路举办的命名大赛,从就收到一万六千份名字中遴选出“动感号”,成为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列车的名字。起这个名字的寓意,就是香港是动感之都,香港人和社会经济充满活力。

“广深港高铁香港段虽然只有 26 千米,却能够把香港连入内地非常庞大的高铁网络,这个联系非常重要。”在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即将开通后,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香港接受采访时曾这样说道。林郑月娥曾多次在内地搭乘高铁,去年她在内地休假时曾从深圳北站搭乘约3小时高铁到桂林,并在社交网站上分享沿途体验。“高铁香港段开通后从西九龙站到桂林只需要大约3小时,而且中间不需要换乘。以我的个人经历,相信很多香港市民未来都会愿意选择高铁,去桂林、昆明、厦门等地都将非常方便。”她说。

广深港高铁广州南站路段鸟瞰

除了度假旅游,林郑月娥还计划在高铁香港段开通后将高铁作为她赴内地出差的出行工具。“我常常要去深圳开会,乘坐高铁将非常方便。从西九龙站到深圳福田站只需十几分钟,可能比我在香港到另一个办公室还要快。”

广深港高铁香港段于4月起试营运,至今已举行 400 余次演练。目前,已有 60 余名香港本地高铁司机获得内地相关资格认证,可驾驶高铁穿梭两地。这些司机拥有两年以上地铁驾驶经验,全部通过内地培训及考核要求。

广深港高铁广州南站路段鸟瞰

“可以说,高铁缩短了内地与香港社会和民众之间的距离。我期待高铁香港段开通后,内地与香港在各方面有更多的交流和合作。”在林郑月娥看来,高铁的价值不仅限于更加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尤其我们迎来粤港澳大湾区,所以有了这几个跨境的基建,从香港到大湾区很多城市现在大概是一个小时的生活圈,无论是港珠澳大桥到广东的西部,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在中部,再连接到全国的高铁,布局是非常完善的,有利于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能提升人流、物流、资金流、讯息流。先把基建联系起来,对其他几个方面的工作是非常有好处。”


图像叙事

Narrative in Photos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