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当典型”不是好事

日前,村里一名老党员向笔者抱怨,“当了个典型人物,隔三差五县里和乡里要求报个人事迹、各种表格,参加各

日前,村里一名老党员向笔者抱怨,“当了个典型人物,隔三差五县里和乡里要求报个人事迹、各种表格,参加各种活动作发言;现在又要上报事迹材料和几张表格到市里”,说到这里老党员显得有点惭愧,“本不应该说,但还是会有害怕当典型的心思”。笔者听后,不免感到惊愕。

人们常说,典型是“鲜活的哲理”“身边的旗帜”。地方上打造典型,正是为了给其他人和单位架构对标看齐、学习比超的标杆,从而激发地方内生动力、奋斗锐意,达到齐步迈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于个人而言,典型就意味着一份荣誉感、一份使命感,象征个人的价值与成就,更饱含党和人民的更高期许,从而压实身上沉甸甸的责任感。倘若“害怕当典型”,不仅意味着缺乏荣誉感,更是不想承担更大担当的表现。

但现实工作中,客观存在少数不良因素和动机,让“典型”成了个别党员干部和部分地方单位的“不能承受之负”。譬如,有的典型沦为检查“哨岗”,一旦被贴上“先进”标签,就意味着要迎接上级各种检查调研,在“准备材料、横幅、陪同”上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有的典型成为政绩“盆景”,是刻意为之、华而不实的“样板亮点”,于百姓群众毫无实际利益,于经济社会毫无任何价值。概如此类,让个别干部、少数地方对“典型”望而却步、“摇头摆手”、讳莫如深。

可以看出,囿于少数地方在“典型”身上打错了注意、瞄偏了“靶心”,把“典型”当作出业绩、出成效的“果实”,而不是鼓舞人心、孕育斗志的“种子”。因本末倒置、强加“附加值”,一“典”多用者有之、故意拔高者有之、佯装打扮者有之,甚至造假“加水”者有之等等。让典型成了“典刑”、“活受罪”,酿造“害怕当典型”的意识危机。

若“害怕当典型”的火苗滋生燎原之势,愈来愈多的单位和个人唯恐“当出头鸟”和“试吃螃蟹”,久之“软骨病”和“庸散症”必然沾身染体,由“害怕当典型”退变为“害怕钻矛盾窝”。地方缺少担当使命领路人和“先锋将”,不可避免损害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败坏了党员干部甘于带头、敢于扛重、勇于实干的队伍形象。无论如何,“害怕当典型”与干实事、创实业的党性本色相悖,不是好事、不能成事、且会误事。

榜样具有号召力,塑造典型、崇尚典型,是对真善美追求的本质要义,故能营造人人昂扬向上、砥砺铿锵的干事良风。因此,要树立正确的“典型观”和价值观,严守典型评定的底线和标准,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找典型”、秉承弘扬精神的理念“用典型”,让典型名副其实又能发挥作用,如此才能荡涤人人争当典型、典型影响人人的生态风气。

文/段官敬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