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运营目的社群运营社群运营中会遇到的问题

移动社群的爆发:让孤鹿迎来春天

互联网时代下的社群,理应是趋向自治,现时IT圈流行“去中心化”,在维持互联网交流社群的发展过程中,也一直保留这个理念,社会学家瑞格尔德在1993年率先提出了“虚拟社区”概念,意指由“一群通过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的突破地域限制的人们,通过网络彼此交流、沟通、分享信息与知识,形成具有相近兴趣和爱好的特殊关系网络,最终形成了具有社区意识和社区情感的社群圈。”在PC互联网社群时代,网络社群曾是用户社交互动的主战场,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社群的崛起,破碎化状态中的实时在线与沟通成为常态,粉丝、粉丝经济、移动社群、社群经济等概念正在成为行业新一波热点。

超级平台之后,万物互联崛起,以人为中心的连接逻辑开始渐渐凸显,以人为中心连接一切受到追捧,而将人连接在一起的社群也发展的如火如荼

社群运营的手段其实有很多,我跟大家简单说几个:

(1)借助群工具

如果是学习类社群,我们可以借助一些打卡的工具来提高群成员的参与度,拉升整体的活跃,比如:订个目标或者一本书籍一堂课来做目标,每日打卡学习一部分。

(2)自我介绍

新群建立和新成员刚加入之时,可以让成员先做个自我介绍,这样能方便大家更好的了解对方,在清楚对方是做什么的和展示了自己的优势和项目之后,其它群成员看到了自己感兴趣的就会在群里开始对接活跃,这样也间接的为社群成员之间打通相互了解的桥梁。

(3)制造话题

我们可以借助一些行业内比较火热的话题,扔在群里面,然后找几个托来呼吁下气氛和抛砖引玉,这样也能提起群内成员的兴趣,提高参与度。

(4)扶持群kol

社群是所有群成员要相互连接的,这样才能防止某一个连接点的退群而导致整个社群的沉寂。作为社群运营人我们要帮助群成员疏通关系,消除陌生感,建立连接,形成网状框架。

所以,我们可以让群里一些比较高活跃的用户,在群里定时分享一些工作上的经验和内容,这样在提高社群活跃度的时候也能培养出一批群内的意见领袖。

(5)线下活动

线上聊的再多再深,毕竟也还是“网友”。所以在合适的时候可以在群里提议举办线下活动,如果都是在一个城市的那最好,邀请群内成员一起参加。增加社群成员之间的感情聚合,使成员们更深度的建立连接,增加社群的黏性,这样能更好的保证社群的活跃和生命周期。

(6)奖励机制

以物质措施激励成员踊跃发表话题参与讨论,我们可以给社群定个机制,比如说:每个月社群活跃度前三名我们将送出一些礼品什么,礼品可以自己选,可以是书也可以其他,这样也能提高社群活跃度。

这里注重一个细节,在月底颁奖的时候一定要在群公开艾特出来获奖的成员,这样能激起没有获奖的成员的斗志。姑婆的星球曾就用过这个手段,每个月挑选出来前三名活跃的用户在群里公开颁奖邮寄书籍。作者本人曾经也用这种方法在社群里面实践过,以发红包激励成员,个人觉得也还不错。

在创建社群之前,一定要想明白:为什么要创建社群?创建社群后,能提供什么价值?我能得到什么?

一般来说,建立社群的目的有这么几种:

1)卖货:

比如,有一个朋友对衣着搭配很有研究,也建立个群,分享衣着搭配经验,分享完了就可以推销淘宝小店对应的商品。

特别要指出的是,这里的“货”是泛指,产品、服务、会员、智力成果都包含在内。

2)人脉:

比如正和岛,它是定位于企业家群体、围绕创业者社群建立的生态链,下面有很多细分的组织。

不管是基于兴趣还是为了交友,社交的本质就是为了构建自己的人脉圈。这是任何一个职场人士都会去努力维护的关系。

3)兴趣

这类群主是想吸引一批人共同学习和分享,构建一个网络学习的小圈子。学习是需要同伴效应的,没有这个同伴圈,很多人就难以坚持,他们需要在一起互相打气、互相激励,比如,很多考研群就是这样的。

4)品牌

品牌打造社群旨在和用户建立更紧密的关系,并且非简单的交易关系,而是实现在交易之外的情感链接。

5)影响力

利用群的模式快速裂变复制,有的群主希望借助这种方式更快构建自己的个人影响力。因为在网络上缺乏真实接触,往往能让新入群的成员相信甚至夸大群主的能量,形成对群主的某种崇拜,然后群主通过激励、分享干货、组织一些有新意的挑战活动,鼓励大家认同某种群体身份,最终借助群员规模和影响力去获得商业回报。

当前互联网比较主流并且适合社群运营的几大平台:QQ平台、微信平台、微博平台、百度贴吧、陌陌平台、知乎、豆瓣等

众创出点亮社群的声音产品

很多产品创意都可以在社群中碰撞生发出来,社群是广播融媒体运营发展的基础。社群是水,产品是舟,依水行舟。产品大到立项,小到一项革新、一个活动,都可以在社群中点燃、完善,群中的活跃成员再引流到自己交叉的社交圈子中,形成指数级的口碑传播,内容IP应运而生,实现“社群+”。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