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到底是怎么赚钱的?

       最近米寇有朋友想跳槽,说是接到了某合资保险公司的offer,向米寇咨询下靠不靠谱。刚好

       最近米寇有朋友想跳槽,说是接到了某合资保险公司的offer,向米寇咨询下靠不靠谱。刚好,米寇最近蹭了个某券商关于保险行业的咨询分析会,本周就跳出来给大家说说保险公司的那摊子事儿。

       首先,希望大家平心静气不带任何偏见的看待保险这个行业。米寇知道,保险在天朝貌似名声就不太好,甚至估计在很大一部分人心里“卖保险”可以和“骗子”二字划上一个等号。这些负面很大程度上和保险行业的代理人制度有关,稍不注意还能蹭上传销的边儿,让人不胜其扰。但是有去香港地区或国外买过保险的朋友应该也知道,这套玩法基本是保险这个行业的基础,只在于从业人员的素质高低罢了。本文讨论的基础就在于撇开这些负面,只从宏观的角度看待保险公司。 

       那保险公司作为一个整体怎么赚钱呢?其实和银行业也比较类似,抓两个大头就好了:资产端和负债端。银行的资产端是对外的贷款,负债端是储户的存款。保险业的资产端是对外的投资,负债端就是对客户承保的那些保单。那简单类比银行业的收益分析,保险业可以总结为:盈利=(投资收益率-保单成本)*资产规模。

       显然,保险行业想要做大赚的利润多,就两条路:

1。保证投资收益能覆盖保单成本的情况下尽量扩大规模,说人话就是多拉客户来买保险 

2.扩大资产规模的同时拉大收益和成本的差值。

      第一点基本没什么好的办法,业内通用都是打广告和发展代理人制度。稍不留神,步子走大了还容易摔跤,例如某AB。第二点基本就成了行业分水岭,成绩好的和成绩差的利润能差上几个数量级。

       在某券商的行业分析会里米寇学到了一个新词:三差。所谓三差其实是保险精算假设和实际结果之间差异的统称,但主要表现为利差、死差和费差这三种,简称三差,可谓是保险公司盈利的主要矛盾。

进一步解释就以各家保险占大头的寿险为例

1.利差

现在部分保险在销售的时候为了增加竞争力,除了保险条款外还喜欢附加一些投资条款,比如每年给个2~3%左右投资收益或者叫保费返还。但是保险公司又不是做慈善的,羊毛出在羊身上,拿了保费肯定要去做收益高于3%的投资才能给客户钱。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减去给客户承诺的利率就是保险公司的利差。整体上有点儿类似银行的模式,把钱从客户那里归集起来用于投资,赚中间的差价。

买家多花钱,卖家少赚钱,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由于有银行虎视眈眈,给客户的利率下降空间不大,所以利差主要就考验各家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了

2.费差

保险公司归集了客户的资金,肯定不可能随收随用,得有个管理和运营的过程,这些也都需要花钱。可能一开始保险公司开发一个险种,预估一个亿保费得花掉管理费用100万,最后实际一算才花了50万,那多出来的50万就成保险公司的利润了。显然,费差考验的是保险公司的管理能力。

3. 死差

这个话题犯忌讳,但是保险公司毕竟针对的就是生老病死这些意外,不能不提。众所周知,保险公司在开发险种的时候会根据各种数据请一堆精算师算出这个险种的赔付率,针对寿险就是预期死亡率,然后保险公司再根据这个预期赔付率去计算保费和保额的比例。假设精算师们一开始算出来的结果是5%,但实际有可能是4%那根据5%算出来的保费收入就会大于赔付支出,这中间的差价也是保险公司的利润。死差,考验的就是保险公司的精算师水平了。

下面这张图阐述的更具体一些

既然保险公司的盈利来源是这三大块,那显然一家优秀的保险公司最理想的状态就是这三差都是正的。但是实际是不是这样呢?

先上个结论吧,目前国内大多数保险公司的利润来源主要是利差,占比高达80%,甚至某些保险公司仅仅靠利差吃饭,死差费差还处于亏损拖后腿的状态。比如2008年某保险公司的利差比例高达114%,相当于死差和费差吃掉了14%的投资收益(国内各大公司基本避而不谈所以数据有点儿老)

但是这样会带来一个问题。前面米寇也说过,利差的本质和银行的模式非常类似,但是因为我国目前对保险资金的投资设置了诸多限制,并不如银行灵活,所以单纯依靠利差的保险企业,对手除了自己的同行们,还有各大银行以及支付宝、理财通这些互联网新贵们。短期肯定看不出来,长期下来公司发展肯定有压力。

显然,业界也看到了三差均衡发展的大趋势,比如在中国平安18年的年报中就有这么一项

       最后,写一个米寇发现的比较有意思的点。经过翻阅五家知名上市内资保险公司的2018年财报,米寇只在中国平安的财报里发现了保单的三差数据,别的几家都有点儿遮遮掩掩的意思。三差均衡意味着保险企业的业务更贴近于保险本身,而不是去抢银行的饭碗,最终肯定是未来发展的大方向。所以应该买谁大家应该都懂吧.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