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应谨慎行事

近日,海南、广东、杭州、西安等地开展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对居民区、大型建筑物和道路、街巷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名称,将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处理。消息一出,激起舆论千层浪。很多人认为这样的改名将是一次文化自信与文化导向的输出,也有部分声音表示质疑。
  什么是“大、洋、怪、重”?简单而言,夸大其词、崇洋媚外、怪异生僻、重音重名……其实,放眼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花样名字目不暇接,常见的比如异域风情、金色海岸、加州阳光、凯撒大帝……还有许多大跌眼镜的“雷人”名字。许多楼盘的名字大面积跟风逐利,早已遮盖了地名本身的意义,结果是“松湖没有湖,山湾没有山,塞纳不风情、阳光大道不畅通、邻里街坊无住户……”
  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的落脚点,一个是改,一个是名。改什么?从表象来看,改名字。那么,名字判断的标准依据是什么?“大、洋、怪、重”是否可以撑起参考定义?是否合理?是否当地适用?改名本身是趋好的愿景。改掉刻意浮夸、怪诞、崇洋媚外、封建色彩、混淆之风,以落地相符的名字呈现出中国范儿、民族风,传输中国文化要素、本土人文特色、提升文化自信,让置身其中的民众,有一种真正的归属感与自豪感。但是,名字应该怎么改?
  毕竟,在整治清理的过程中,牵涉的不仅是静止的小区名字、街道名字、建筑物名字等,它所牵动的全部是当地民众。名字与民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改名字之后,他们将承担许多后续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澄清更正名称。小到个人的网购地址、外卖订餐、亲友联络以及称呼习惯,大到个人身份证、房产证、户口簿信息、公司企业工商注册、税务信息等,这些是否需要同频变更,变更过程具体如何执行、周期落地等,都将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以及金钱。
  整治不规范地名,所承担的成本可能远比我们预想的要多。整治地名前,各地更应该先做名字数据汇总,进行仔细排查与甄别,名字可尚存,并不建议大刀阔斧一刀切掉;其次,涉及小区、特色老街老建筑,可以将选择权与命名权交回当地民众,公开征集名字,收集民声,集合民意,专家认证、业主代表听席;再者,更换名字最好有合理规范的参考条例,改名字并不可怕,但是,改得好,百姓才会真正叫好,不要乘风而上,一味地为了改而改;不要盲目追风,失去人文底色;更不要套用模板,为了省麻烦,照抄照搬。“大、洋、怪、重”的地名鉴别需要硬功夫与时间沉淀,修改之后的地名更要和当地的人文特色、小区硬件设施、环境氛围等相互匹配,真正得到当地民众认同的地名,才能起到辨识的意义,也才能长久存在。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