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国地震频发

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岩石)在力的作用下突然急剧运动而破裂,产生地震波,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振动的现象,是人类面临的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地震基本参数

要科学的研究地震就需要了解一些基本参数。发震时刻O、震级M、震中(经度λ,纬度ψ)、震源深度H、地震烈度等统称为“地震基本参数”。岩层发生破裂的时间称为发震时刻,常以字母O或To表示。中国使用北京时间记录。岩层开始破裂的地方称为震源,震源垂直对着的地面就是震中,常用经纬度和该地的地名表示。震源与震中之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常以H表示,以公里计算。震源的位置由震中和震源深度确定。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大小和等级,它与震源释放的能量大小有关,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级相差两级,其能量就相差1000倍。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震发生时,某一地点振动的强度,地面或建筑物受破坏的程度,用“度”来表示。我国将地震烈度划分为12度。

Tip:烈度与震级是不同的概念。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地震烈度不仅与震级大小有关,而且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面土质条件和建筑物的结构、质量等多种因素有关,故同一地震在不同地点可以有不同的烈度。震级和烈度的关系可以用电灯泡的瓦数与周围的亮度的关系作类比,作为光源的电灯泡,其功率瓦数是唯一的,而亮度随着距光源的距离加大而减弱。

地震类型

地震的类型有多种划分标准。按形成原因地震可分为4类:①构造地震。在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岩层突然错动而发生的地震。这类地震数量多,分布广,占地震总数的90%左右。世界上震级大、破坏严重的地震都属这一类。②火山地震。火山喷出的可燃气体的爆炸,以及岩浆喷发后火山底部岩层的崩塌等现象所引起的地震。火山地震占地震总数的7%左右,能量一般较小。③冲击地震。由地下矿井和洞穴顶部的塌陷,地层的陷落和滑动,巨大的山崩和滑坡等现象所引起的地震。这类地震为数最少,占地震总数的3%左右。震源浅,能量小,影响范围也小。④诱发地震。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地壳内应力、应变积累的释放而引起的地震。大型水库蓄水,深井注水,大型矿山等工业爆破等都可能触发地震。

按震中距的大小,地震可分为地方震(震中距Δ<100千米)、近震(100千米≤Δ≤1000千米)和远震(震中距Δ>1000千米)。

按震级分,各国对地震强度的划分极不一致,国际上没有统一标准。中国把地震分为6个级别:小地震(震级M<3)、有感地震(3≤M≤4.5)、中强地震(4.5<M<6)、强烈地震(6≤M<7)、大地震(7≤M<8)和巨大地震(M≥8)。

按震源深度地震可分为浅源地震(深度 h≤70千米)、中源地震(70千米<h≤300千米)和深源地震(300千米<h<700千米)。

为什么中国地震灾害频发

全球主要的地震带有三个,分别是:

环太平洋地震带:太平洋的周边地区,包括南美洲的智利、秘鲁,北美洲的危地马拉、墨西哥、美国等国家的西海岸,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琉球群岛以及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这个地震带是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带,全球约百分之八十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

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从欧洲地中海经希腊、土耳其、我国的西藏延伸到太平洋。跨欧、亚、非三大洲,发生的地震占全球百分之十五。

海岭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岭(海底山脉)。

中国位于前两大地震带之间,有些地区还是这两个地震带的组成部分。这两大地震带都属于板块间的地震带,活动水平都很高。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再加上欧亚板块深部地球动力作用的影响,易发生地震的活动断层遍布了华夏大地。因此中国大部分地区发生的地震属于板内地震,其活动特点是散布面积广,发生频次高,震级也可以达到很高。

据统计,我国大陆地震约占世界大陆地震的三分之一;本世纪以来全球大陆7级以上强震,我国约占领35%。很多人觉得日本才是发生地震最多的国家,日本的确是地震频率最高的国家,但多数是无破坏性的小地震,并且地震高发区是在海域。所以在大陆强震的数据上排在了后面。

null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地震活动水平总的情况是西部高,东部低;华北高,华南低。

西部地震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四周,天山南北、横断山脉和祁连山一带。其特点是发震频率高,复发周期短,震级也相对较大。东部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华北的一些断陷盆地内和大断裂带附近,强震密集成带。台湾地处西太平洋岛弧地震带中的两弧交结点,地震活动强度特别高,震级也大。我国99%的地震都属壳内的浅源地震,只在中缅、中苏和中巴交界地区,以及台湾北部有些中源地震,在东北的吉林、黑龙江等省的东部有些深源地震。

Tips:据统计,除了主要地震带外,仍有大约有5%-15%的6-6.9级地震发生在活动构造带外,另外大量5-5.9级地震则在各区域广泛发生,所以,主要地震带外的其它区域只能认为是相对低风险区域,但仍有发生强震的风险。

地震能不能预报

地震预报是对破坏性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以及地震影响的预测,至今仍是一个难于突破的世界性难题。地震预报分为中长期、短期和临时预报。对某地几年至几十年内,甚至上百年内可能发生的地震做出预报,叫做地震长期预报。对某地几个月至几年内可能发生的地震做出预报,叫做地震中期预报。对某地几天至几十天,甚至几个月内可能发生的地震做出预报,叫做地震短期预报。对某地几小时至几天内可能发生的地震做出预报,叫做临震预报。

地震中长期预报,特别是地震长期预报,主要目的是预测出可能发生的地震的地区、时间范围和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烈度,并作出某一地区的地震趋势分析。短期预报,特别是临震预报,要求迅速、纪实、准确地确定发震的地点、时间和震级,以便在强烈地震到来之前,采取必要的坚决的预防措施。

我国目前的地震预报水平和状况,大体可以这样概括:对地震孕育发生原理、规律有所了解,但远没有完全认识;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以年为度量的中期预报已有一定的可信度,但以天为度量的短临预报的成功还只限于极少数特殊类型的地震。(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