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辱和复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历史谜题

1900年6月22日(阴历5月26日),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积沙时,意外发现了藏经洞,并挖出了公元四至十一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五万余件,这个消息震惊了全世界。但由于当时时局混乱,清廷对此没有采取任何保护措施,致使大量珍贵文献流失海外。

洪䛒像

藏经洞是莫高窟17窟的俗称,原本是河西都僧统洪䛒(bian)的纪念堂。洪䛒(bian)和尚是河西都僧统,即负责河西一代宗教的最高领袖。敦煌的16窟即为洪䛒和尚建造。

藏经洞是如何被发现的?

说到藏经洞的发现,不得不提一个道士——王圆箓。

王圆箓于约1849年出生于湖北麻城,清光绪年间到酒泉当兵,因为信奉道教,1897年便到了莫高窟,居住在莫高窟下寺这个地方。当时莫高窟有三个寺,上中下三个寺,上中寺是喇嘛教僧人。1906年6月22日,王圆箓在清理洞窟底层流沙的时候,墙壁失去支撑产生裂缝,藏经洞就出现在了他的面前,也有一种说法是王圆箓请了一个姓杨的人在洞窟里面抄经,杨师傅烟瘾上来抽了一口烟,回身把烟杆磕到墙上,居然敲出了一个洞,这也是一种说法。

藏经洞文物是怎么流失的?

刚开始的时候,由于王道士本身目不识丁,对藏经洞里面的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认识比较缺乏,他认为就是一般的佛经内容,于是就当做一种交换品跟人交换,比如别人上香的时候送一点,藏经洞的文物慢慢的就流失了,大家也逐渐知道了藏经洞发现藏经的事实。

藏经洞文物的发现,并未引起清朝的重视,而帝国主义的文化强盗却闻风而至,他们利用王道士的愚昧和贪财,大肆掠夺。

斯坦因

英国的斯坦因以考古为名,花了500两银子,用7天时间在洞内挑选了近万件写本、印本卷子,装满24大箱,其中有长1丈多的唐绣观音和我国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另外还挑选了5箱精美绘画艺术品,运回英国后收藏于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馆。

伯希和

法国人伯希和得知,也以50两银子一捆的代价,盗走5000多件珍品。

右一为吉川小一郎

斯坦因、伯希和在敦煌的发现震惊了全世界,这个时候日本大和探险队学者正在考察宗教,便派遣吉川小一郎到敦煌。他们在敦煌市区找托运的人拍摄照片,取得了一部分敦煌文献,又从王道士手上大概买了三百多件。

奥登堡

随后来到敦煌的是俄国人奥登堡,一共测绘了143个洞窟平面图,绘制了两千多张。

华尔纳

之后,美国人华尔纳用特殊的化学溶剂,剥走了7个洞中的26方壁画。华尔纳还以70两银子的价格从王道士处购得328窟唐彩塑供养菩萨像。

直到1910年清廷才下令将藏经洞所余文物全部运往北京,仅剩8697件,存放于京师图书馆。

藏经洞封闭的时间和封闭的原因

一种是斯坦因的废弃说。斯坦因进入藏经洞之后发现里面的东西很多都是残篇断章,而且在11世纪初的时候,社会上已经有了刻本佛经,原来卷轴式的佛经不便于查询,但是佛经典籍又是神圣之物不能丢弃,于是就被封藏在了石窟里面。

另一种是伯希和提出的避难说。他认为公元1316年,因为战争,怕对寺院文献的破坏,所以僧人就把这些经卷全部藏在石窟里头,表面抹了泥以后重新画像。还有一些专家学者以为不是西夏王朝的原因,而是因为在1020年的时候,新疆有个信仰伊斯兰教的哈拉汉王朝,它在1025年左右占领新疆于阗后,大肆破坏破坏于阗佛教,僧人为了避免文献毁了,就把文献封存起来。

法国人拍下1908年被破坏之前的敦煌莫高窟

就敦煌石窟而言,最早进行全面详细的考察,当属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带领的考察团的工作。

1908年2月25日伯希和考察团从新疆进入敦煌,他们来到莫高窟以后,进行洞窟的编号、测绘、摄影和文字记录工作。

从伯希和考察团拍摄到今天已有百年的时间,在这百年当中,由于自然、历史以及人为的关系,洞窟已经发生了这样那样的变化。

有的甚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当时完好的彩塑壁画,到了今天早已不存,但却在伯希和图录中意外得到保留,弥足珍贵。

1944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担负起了保护洞窟临摹、研究敦煌壁画的职责;1951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1984年8月,在敦煌文物研究所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建立了敦煌研究院;1986年12月,敦煌被国家列为历史文化名城;1987年8月,敦煌县改为县级市,1988年2月,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莫高窟王圆箓:国人知其价值却不知珍藏

王圆禄在莫高窟倒卖国宝以后,遭到人们的唾骂,以至后来他非常害怕,精神受到很大刺激,自己也是辗转反侧不知所措,这种纠结折磨他晚年的生活,与他接近的人都说他有病精神失常了。

在1907年斯坦因到来之前,无论王道士怎么呐喊都无人重视,当斯坦因把敦煌文物宣传于全世界之时,当朝官员这才懂得了其重要价值,但他们不是考虑如何地保护它,而是千方百计窃为己有。因此,一时间偷窃成风,敦煌卷子流失严重。1910年清政府作出决定,把剩余的敦煌卷子全部运往北京保存。在运送的路途中,几乎每到一处都失窃一部分。

1.批评的声音:千古罪人

批评者认为:王圆禄道士,是藏经洞珍贵文物倒卖者,是他致使藏经洞佛经、绢画等珍贵文物大量撒落民间。无论怎么说,王道士都是敦煌藏经洞文物流失的罪人,是他发现并愚蠢地贱卖了那些珍贵的文化瑰宝。为了一时的利益,他置先人的心血于一旁,他置国家的文物于不顾,滥信外国人,任凭他们低价买走经卷文物,任其搬走莫高窟内壁画与彩塑。昔日弥足珍贵、藏经无数的莫高窟,如今成为沙漠里的“空洞”,谁之过?王道士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正面的声音:贡献有功

有些人认为:王圆禄发现了藏经洞是一种贡献,是一个了不起的重大发现,因为藏经洞的发现就预示着敦煌学的产生。在他发现藏经洞之后立即报告官员,可无奈官方无动于衷。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他多次求助官方予以重视,而且是逐级上报,但无人过问,致使他灰了心;另一方面,为完成他的宏愿,继续清扫洞窟,为修建三层楼架设木桥,他需要资金支持。在这样无奈的岁月,他最终选择了这条背负千古罪名的选择。

1931年这位千古历史人物终于摇摇摆摆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王圆禄的徒子徒孙们把他葬在了莫高窟大泉河东岸的沙滩上,修建了一个很在当时是有气派的土塔,并立了一个功德木碑。这个塔在今天成了莫高窟一景,无论是作为功德塔,或纪念塔,或王道士的耻辱柱,都成了历史的记载。

藏经洞文物信息资源部分实现全世界共享互通

目前,敦煌藏经洞文物分散保存于世界十多个国家的数十家博物馆中。在数字化时代,借助高清照相技术和互联网的便利,尤其是在“国际敦煌项目”(IDP)的推动下,敦煌藏经洞文物的信息资源已经部分实现了全世界的共享和互通。2015年4月,法国国家图书馆向敦煌研究院赠送该馆所藏的敦煌写卷的数字化副本,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藏经洞文物在何种情况下,珍藏在其它国家的敦煌藏经洞文物以何种方式回归故土,实现文物本体与发现原境的统一性,大家翘首以盼。

从历史的观点看,藏经洞文物的流失,是我国近现代史中令人痛心的一页。各国探险者和盗宝者掠夺文物的行为毫无正义性可言,是一种地地道道的文化劫掠。

现在,敦煌莫高窟正作为世界遗产地向全世界的游客和学者开放。藏经洞在历经磨难之后,又重新回到唐代的原貌。

流失海外文物复制品在兰州展出

2019年4月23日,90余幅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流失海外书画文物复制品在兰州西北师范大学展出吸引民众。这些书画复制品内容选自英国大英博物馆、法国国家图书馆、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日本龙谷大学图书馆,包括有唐、五代、北宋敦煌藏经洞的纸本和绢本的书画作品90余幅,作品均为原大小原色复制。

时间的流淌,带来了无数的工匠、画师的智慧和技艺,造就了敦煌莫高窟的辉煌,也带来了风沙的侵蚀和人为的“伤疤”。

一个小小的洞窟,在封闭和开启、充盈和空虚之间,传承了千年时光中多民族、多地区精神求索和变迁的史料证据,浓缩了中华民族辉煌、屈辱和复兴的历史。围绕敦煌藏经洞建造、封闭、发现、流失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难解的历史谜题。在这里我们似乎格外能够体会到历史中复杂而深奥的缘起、际会和无常之余蕴。

津云新闻记者 王晓羽

参考资料:人民网、腾讯道学、敦煌研究院、中国日报网、旃檀精舍、未名读书​​​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